黄宾虹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脉,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精神,引领中国艺术从传统内部寻求超越的动力。正如王中秀先生所言,“黄宾虹和他的画学是时代的产物,其本质是现代性的”。他的绘画具有一种贯通再现与表现、临摹与写生、师古人与师造化的“不隔”之境界,他还创建了以“内美”为核心的艺术史观。他勤画深思,品古洞今,以“五笔七墨”“君学”与“民学”之辨、“内美”和“不齐弧三角”等一系列创见,构建了一套融通中西古今的艺术创作和阐释体系,成为全球艺术史和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展览现场
2024年1月19日至4月21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不朽的遗产:黄宾虹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艺术与文献展在北京画院三、四层展厅展出。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是黄宾虹晚年以画证道、破茧化蝶之地,也是传习其学脉、研究其思想之重地,他的艺术和学术思想深刻影响着这所历史名校。浙江省博物馆是黄宾虹遗物保存之地,是宾翁艺术的宝库。北京画院是展示和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学术机构,本次展览是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继齐白石、黄宾虹联展之后首次推出的黄宾虹个展。三家机构共同联手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展出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北京画院的宾翁书画作品49件套,以及近百件藏于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档案室和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的珍贵历史文献,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一场思想与历史的对话。
▋师古人
黄宾虹曾言“画不师古,未有能成家者”,他取法的对象从清代上溯至北宋、五代诸名家,借剖析古人以深研笔墨理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站在中国绘画取象成图的源头,将书画艺术上升到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源的高度。
展览现场
山水 黄宾虹 68.1cmx31.9cm 1952年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设色花卉册(之二) 黄宾虹 24.9cm×34.8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设色花卉册(之一) 黄宾虹 24.9cm×34.8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师造化
黄宾虹一面取法古人,一面又乞灵于造化。他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会通画史与自然,可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得窥造化之奇奥,深研笔墨之变化,总结出“五笔七墨”的笔墨观,一扫画坛暮气沉沉的因袭之风。
展览现场
浅绛独山湖 黄宾虹 62.9cm×29.9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湖山深邃 黄宾虹 91.3cm×45.1cm 1952年 纸本水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开生面
黄宾虹的山水浑厚华滋,花鸟清新刚健。他的艺术甄陶天机,笔墨铸魂,以画证道,别开生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审美内涵,使危机重重的传统书画焕发出勃勃生机。黄宾虹主张“张开臂膀与一切来者握手”的博大气魄是中国文化自主、民族自信的一面旗帜。
展览现场
峨嵋诗意 黄宾虹 103cm×40.5cm 1942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梅花 黄宾虹 69cm×35.8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学脉流芳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和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持续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播黄宾虹艺术与学术史遗产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本次展览还将展出部分黄宾虹及其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文献,特别是赵志均、王中秀等来自民间的黄宾虹研究学者所作出的贡献,立体地展现黄宾虹的艺术与学术遗产深邃而持续扩展的影响力。
展览现场
黄宾虹谈简笔画
黄宾虹笔法示意图
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
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内页
中外名家评黄宾虹:
然先生习画之步骤,先从法则,次求意境,三求神韵。习法则,须从严处入、繁处入、密处入、实处入,道古循今,极力锻炼,入而能出,然后求脱。求意境,须从高处入、大处入、深处入、厚处入,要窥见古人之深心,使意与法会,景随情生,而得圆融无碍之妙谛。求神韵,要从读万卷书入、行万里路入、养吾浩然之气入,在元气混茫间,纯任一片天机,冥心玄化,自然神情气韵都来腕底。然画事除接受传统技法外,尚须以自己之心性体貌,融会贯通于手中,深入自然,会心自然,并以手中技,写我游观中所得之自然,诚如张文通所谓“外事造化,中得心源”者也……先生本其深沈之心得,以治病救人之道,引吭高呼,谓道咸间金石学兴起,为吾国画学之中兴,迭见书写于诸绘画论著中,为后学指针。披荆斩棘,导河归海,冀挽回有清中叶以后绘画衰落之情势,其用心至重且远矣。
——潘天寿
常人专宗一家,故形貌常同。黄氏兼采众长,已入化境,故家数无穷。常人足不出百里,日夕与古人一派一家相守;故一丘一壑,纯若七宝楼台,堆砌而成;或竟似益智图戏,东检一山,西取一水,拼凑成幅。黄公则游山访古,阅数十寒暑;烟云雾霭,缭绕胸际,造化神奇,纳于腕底。故放笔为之,或收千里于咫尺,或图一隅为巨幛,或写暮霭,或状雨景,或咏春朝之明媚,或吟西山之秋爽:阴晴昼晦,随时而异;冲淡恬适,沉郁慷慨,因情而变。画面之不同,结构之多方,乃为不得不至之结果。《环流仙馆》与《虚白山衔璧月明》,《宋画多晦冥》与《三百八滩》,《鳞鳞低蹙》与《绝涧寒流》,莫不一轻一重,一浓一淡,一犷一纤,遥遥相对,宛如两极。
——傅雷
讲到花卉一门,工丽,人知为恽清于;秀雅,人知为方兰坻;古朴,人知为金寿门;放纵,人知为李复堂;俊逸,人知为华新罗;豪迈,人知为赵撝叔;爽辣,人知为虚谷;横悍,人知为吴昌硕;无论再往前推若南田、忘庵诸人,各家所画的花卉,也可以代表一时,垂誉世间了。宾老专写的是山水,花卉是他的陶情适性之作,但是请看,他所画的花卉,那一种笔法,那一种设色,甚至那一种布局,有没有和以上各家相同之点?可以说完全另辟了一个世界。看起来觉得淡、静、古雅,使人胸襟舒适,却又无须要宋人那样“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的句子来刻画出红梅来,一见就知是他画的那一种花了。
——张宗祥
黄宾虹也许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天赋的山水画家。黄宾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和北京教学、写作与绘画,他几乎凭一己之力使徽派山水重新焕发活力。黄宾虹的早期作品是正统的,但他的艺术个性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他能像董其昌一样,内化其从包括董其昌在内的元明大师处吸收的东西,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山水画——其中许多灵感都来源于他的家乡安徽和他心爱的黄山的风景——这些作品充满活力,既激烈又宁静,笔墨浓密但有空气流动,未显露出任何对于前人的有意借鉴。
——[英]苏立文
在黄宾虹晚期的大尺幅作品中,可以看到相似的构图,一些区域是密集的笔墨,另外的区域则是留白,就好像在暗示物质的凝聚和耗散,比如,那些旅行中画的山水,随机的构图及其笔墨处理方法,赋予画作以即兴的特点,表示是画家在现场创作的“旅行写生(travel-sketch)”。相反,传统中国山水画总是画室内完成的,即便它们可能依据的是真实山水中的写生稿。人们也许会批评这样一幅画作,黄宾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样的,从心所欲,变化莫测。艺术家会回答说,这就是他的意图。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风格的这种发展演变和公众对于它的接受,依存于一系列特殊因素,特别是黄宾虹所处的艺术史情境之下:一种反抗按部就班的构图和传统的笔墨方法,一种普遍的对于自发性的偏好,一种对于清代早期个人主义的复兴和兴趣,对于印象派的迷恋,以及欧洲艺术后来的发展,这种发展甚至影响到了那些坚守传统的中国画大师。
——[美]高居翰
(黄宾虹)用笔在清朝六家之外,苍古超逸,而笔致清新,具他人无法企及之风韵。十年前,黄宾虹时年七十四岁,然气势未衰。1930年,我由北京迁居广东,时任广东省主席陈铭枢赠予我一幅山水画轴,乃黄宾虹之杰作。目前,我已在北京生活两年有余,对现代中国山水绘画已十分熟悉。然而,当我接触到黄宾虹的山水画作,仍从直觉上就感到其笔势超然。黄宾虹的笔致不拘泥于墨意和淡彩,有着笔法的气势,又带有透视法一般的独特意境,却也不失自然。
——[日]须磨弥吉郎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