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群鹰乱飞》:徐悲鸿的爱国宣言 | 广东崇正十周年秋拍

2023-12-23 21:41:23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徐悲鸿1920年前的作品极为少见,目前市场可见年份最早且声名最为显赫者当属1917年为康有为所作《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此外还有《群马图》等一二而已,画法颇合康有为当时所倡 “以复古为更新”、复“六朝唐宋之法”、“以着色界画为正”、“以院体为画正法”等中国画革新的主张,“界画” 、“院体”、“古典”的特质颇为鲜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14ab7efbd8507d9e60d36c4995445b7e.png

徐悲鸿1917年作“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6b835bf582c9c4786a6c041a2858ded7.png

徐悲鸿《群鹰乱飞》局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94bf84401d90f0e76768e6b465d62fa.png

徐悲鸿《群鹰乱飞》款识

此件《群鹰乱飞》识为“丁巳阳春”,同为1917年作,却有别于前面所述两件,反与1918年赠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字叔平)一件《虎》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岭南画派高氏昆仲“折衷中西”的意味。画题书迹,则明显受康有为六十岁左右书风的影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77c813b8ebc6243e50c43193d9c0a4b4.jpg

徐悲鸿 1917年《群鹰乱飞》与1918年送马衡《虎》比较

以此观之,此幅《群鹰乱飞》较之《康南海六十行乐图》《群马图》等,透露出徐氏早期画风、书风和思想情怀的更多信息,也是研究徐悲鸿画风形成的重要作品。

另外,此件徐悲鸿题作“群鹰乱飞”,画面却不见鹰,代表鹰在天际,代表外来侵略者,老虎伏地虎视眈眈,代表守护者,守土有责之意。

01

虎视眈眈的时代背景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法国、俄国为首的协约国这两大帝国主义阵营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打得不可开交。而主权受制于人的中国无疑是帝国主义争抢的”肥肉“之一,英、法、俄等国希望中国加入协约国,停止支付德国庚子赔款,削弱德国的战争经费,而日本早就觊觎原属于德国殖民地的青岛,害怕中国参战影响其在华利益,故极力阻挠。到1917年初,在霸权国家利益撕扯的微妙变化中,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的呼声已甚嚣尘上。

国内虽已是民国六年,但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该年年初,《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彰自由、民主、科学精神,轰轰烈烈的新文学运动拉开序幕,但另一方面,“洪宪帝制”余孽仍有愈演愈烈之势,认为共和体制不宜中国,非君主制不足以解决中国问题的观点仍有市场,于是从府院之争演化而有了1917年6月的“张勋复辟”。

国际环境一面是强盗邻国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一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主战场正是徐悲鸿想要去留学的欧洲,梦想何时得圆尚不得而知,痛苦和力图破局的愿望在徐悲鸿的内心激荡。国内则是思潮涌动,在积贫积弱民生凋敝的环境下,激烈的角力与撕扯。时代的困境落在徐悲鸿身上,撕扯与挣扎之痛也在所难免:他师友圈中的重要人物,是曾经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一面他是帝制的拥护者,是张勋复辟的重要幕后推手,一面是大呼中国画“衰弊极矣” “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等论调的中国画改良先驱,徐还与颇具革命精神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氏兄弟有密切来往。

故而此幅《群鹰乱飞》也是徐悲鸿的爱国宣言。画面中红叶预示季节的肃杀和悲壮,正是当时大环境的某种映照,枯败的山崖上两只老虎盘踞于上,虎视眈眈看向观者,大有王者雄风,雄强并守护国土与尊严的意味跃然纸上。

02

与高氏昆仲的交往

据“徐悲鸿年谱“记载:1915年,年仅21岁的徐悲鸿经人介绍来到上海,一度穷困潦倒居无定所,得到两位黄姓贵人的帮助(一为商务印书馆的黄警顽,一为上海商人黄震之),居有定所,有了作画的条件后,他画马寄与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创办的美术刊物《真相画报》,高氏兄弟大为赏识,不仅出版了他的画作,还请他做了审美书馆的特约作者,让徐悲鸿有了收入来源。高氏兄弟是岭南画派的始创者,早年问师于居廉,后又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既是革命者,也是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主张“折衷中西”,故而在他们的作品里,题材的拓展可谓惊世骇俗,居廉的撞水撞粉法和日本画的寂美、朦胧、率性均见诸作品。在与高氏兄弟接触的过程中,年轻的徐悲鸿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故而,无论是这副作于“丁巳阳春”的《双虎图》还是1918年送给马衡的《虎》,均明显有“岭南画派”印记,但也仅在“似与不似之间”,徐悲鸿当时已显出出非凡的写实功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3b079ffad0bc02126193023406eb2e6.jpg

高奇峰所绘“老虎”与徐悲鸿“群鹰乱飞”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幅画似乎也可以解答一个长期以来被追问不休的问题:何以徐悲鸿早岁即结识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而后却走上了不同于岭南画派的另一条“中西融合”之路?这恐怕还与他早岁既已形成的审美趣味有关,恐怕还与康有为有直接的关系。

1917年5-11月徐悲鸿携蒋碧微有半年左右的日本之旅,在日期间他大量观摩日本画展并倾其所有购买日本画作珂罗版,有近3000字的《日本文展》长文留下,此文有弹有赞,表达出早期徐悲鸿清晰的审美取向,比如他对日本画中“不择精粗美恶”、“画题不择”,一概“率意挥写”难成佳构等等皆持批评态度。

其后的《悲鸿自述》中有:“觉日本作家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多为博丽繁郁之境,故花鸟尤擅胜场,盖欲追踪徐、黄、赵、易,而夺吾席矣,是沈南苹之功也。惟华而薄,实而少韵,太求夺目,无蕴藉朴茂之风。”这段话可作为他半年或曰“观光”或曰“游学”的日本之旅心得。

显然,不择画题,追求“夺目”而无“蕴藉朴茂之风”是徐悲鸿并不认同的。而这些特质正是“二高一陈”被当时传统派诟病的主要“罪状”。

故,“丁巳阳春”所作《群鹰乱飞》那一抹与高氏兄弟的“似与不似之间”已然昭示:徐悲鸿20岁出头即已开启他“一意孤行”的艺术人生,他选择性汲取包括岭南画派在内的丰富养分,逐步成就一座高峰。

03

结缘康有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765e7c912349f247daac05737033aac5.png

徐悲鸿与其所绘康有为画像合影

徐悲鸿也属于“书名为画名所掩”的典型。他的字意态腾挪、气象开张、体势浑古、意气沉郁,这些特质无不出自康有为,尤其是晚年“康体”。论书者认为徐悲鸿书迹“离康体最远也离康体最近,所谓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康有为竭力提倡“本汉遵魏取隋”,主张“尚新求变”,在徐悲鸿书迹也得到了映照,此件《群鹰乱飞》题识书迹即是一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5b2a9f08b478bc3d924f7de605c90a4b.jpg

徐悲鸿《群鹰乱飞》题识与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手卷》书迹比较

据年谱记载:1916年2月,徐悲鸿考取震旦大学法文系,攻读法文之余勤力作画。2月28日,上海哈同花 园圣明智大学校长姬觉弥在《时报》刊出《征求仓圣遗像》启示,3月初徐悲鸿创作三尺多高的《仓圣像》应征。4月被聘为哈同花园的美术指导,兼仓圣明智大学美术教授。哈同花园是近代上海最大的一座私家花园,主人哈同是犹太人,了解中国文化并热心教育,仓圣明智大学就是设在哈同花园里的一所义务学堂,学校奉仓颉为先师,聘请康有为、王国维等社会名流任教。徐悲鸿就此结识他一生最重要的贵人——年近六旬的康有为。

早在1889年,康有为便完成了洋洋巨著《广艺舟双楫》,奠定了他书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到了“康徐结缘”的1916年,经历过政治主张的失落与抑郁,和周游世界的开阔视野,康有为狂傲不羁、不可一世的性格中平添沉郁,反映在书法上,则是与另一种雄风——一种纵横跌宕、开阖盘纡的沉雄意气之美,包括他先前一味“尊碑”转而开始了对帖学的某种不自觉的回归。

“徐悲鸿年谱”称1916年徐被聘为康家“斋馆”图画教员,实际上他是康的入门弟子。康经常邀徐住进辛家花园康宅,拿出珍藏的中外名画供徐欣赏、借鉴,同时在国文、金石、书法、绘画等给予徐全面指导。作为“维新变法”的首倡者,康有为在政治上叱诧风云,在文化艺术上,也见解独到,是民国初期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先驱人物。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期间,便深感西洋美术写实之强,有了变革中国画的思想。他最著名的关于中国画“衰弊极矣” “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等论调就出自1917年所作《万木草堂藏画目序》。

康极为看重徐,不仅在徐悲鸿与蒋碧微的“私奔”一事上予以全力支持,临行前题字“写生入神”赠与徐悲鸿,并将徐悲鸿引荐给日本著名美术家兼文物收藏家中村不折(曾留学法国),直到1927年去世,一直关注徐悲鸿的成长,临终前对徐悲鸿的画评价道:“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徐悲鸿投桃报李,曾精心为康有为及其家人画过数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17年康有为六十大寿时所绘“全家福”。历史的机缘巧合,看似不同世界的两个人有了微妙而深刻的衔接,师徒二人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徐悲鸿的“一意孤行”某种意义上正是康有为艺术思想的传续。


责任编辑:李保兴

推荐关键字:书画 广东崇正 徐悲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