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日,“最系我厝”—宅生记第三回展览在福州市闽侯县旗山湖公园70号古厝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福州首邑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福建省勤工助学协会协办。邀请福建理工大学缪远教授,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王晓松、高远担纲学术顾问。由艺术家庞海龙、吴昳博士联合策展。展览同时得到福建省勤工助学协会及胶囊上海画廊等组织、机构的大力支持。
开幕合影
闽侯县旗山湖公园70号古厝是清代晚期福州近郊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是极具传统文化与传统风貌价值的新型文化场域。本次展览定位为针对既有文化遗产和在地性传统,以当代艺术为媒介介入闽东地区乡村文化脉络的研究性展览,注重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与融合,形成在地化的延伸与发想,尝试以当代艺术激活传统民居存量空间活化利用的可能性。挖掘古厝历史,追溯古厝原有生活肌理。
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 缪远致辞
厝边乡里策展人 吴昳致辞
宅生记创办人 庞海龙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 孙晓晨致辞
展览邀请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22位中坚和新锐艺术家共同参展,艺术家们并非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讨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是从日常生活的逻辑出发,紧密结合历史记忆、地方文化和个人经验,尝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来探索当代艺术在地域文化与历史交叠的传统建筑中在地创作的可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大途径之一,艺术可以作为有效的催化剂促使人们以更多角度认识乡村,走近乡土文化,使人们记住乡愁,并获得身份的认同和回归。同时,艺术的扩布也可以使城乡文化资源进一步流动和连通,增强乡村文化活力。作为专注闽东地区传统建筑存量空间活化利用与在地文化艺术研究的团队,厝边乡里策展人吴昳认为,和上海宅生记艺术展览品牌的合作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希望旗山湖70号古厝与当代艺术的结合能成为一个样板,为更多积极寻求传统村落文旅产业融合与建筑活化的村镇探索一份高质量的答案。”
尚一心
孟柏伸
庞海龙
庞海龙
谭勋
任芷田
任芷田
卢征远
柳青
应歆珣
宅生记每次展览都尝试与艺术家们共生共长。70号古厝中的宅生记是由22位艺术家与策展团队共同创造的综合性艺术。比如艺术家尚一心在中堂正中墙壁上的树状投影作品《线索》,孟柏伸《墨灯》的作品展陈是基于与传统建筑构件灯梁构造的喻意来设计,庞海龙邀请当地村民合作以传统大漆工艺制作的灰尘文字对联系列作品,都是参考传统建筑中厅堂的功能设计、民俗文化、沿续宗族传承等内容来巧妙构思。墨灯、树影与灰尘文字之间形成了浑然天成的思辨关系。放置于天井中谭勋用金子种的《金草》,任芷田在滴水观音上《精致的伤害》,卢征远的慢性系列,柳青创作的福州常见蔬果《昔露》,应歆珣的作品是被天鹅绒覆盖的土豆,在老厝窗下墙角处默默地发芽儿。
孙晓晨
孙晓晨作品局部
孙晓晨作品局部
张有魁
解丁泉
肖敏
郭工
艺术家孙晓晨可以乱真的汉白玉水龙头、花洒作品隐匿在古厝守护人养花爱花的日常生活中。在曾经做为钱庄的正门右侧开间里有艺术家张有魁为宅生记颁发的“营业执照”,解丁泉用和田玉做的铁钉被光拉长的影子,肖敏黄金材质的老鼠夹埋伏在郭工屏风作品后面的角落里。碳化后的屏风在没有光源的条件下却有人为做出的若隐若现的灰尘投影,这种看似不经意处的经意,就在转身回首间发人深思。右侧外围厢房里田建新那些使用家里用过的铝盆等敲出来的人脸不知在凝视着什么?靠在老墙边的陶瓷搓衣板是艺术家柳溪的作品,被岁月磨砺的搓衣板纹理间承载着母亲满满的爱,斜躺在地上卷缩的木头人是艺术家邱加用收集来的老家具通过传统榫卯结构的方式赋予的“生命”再生。李藩檩沿用家学传承下来的竹笔、墨斗为古厝的修缮弹出了设计施工图。古厝正面广场上沈烈毅老师的《跷跷板》不仅勾起了太多儿时欢乐的回忆,也是附近居民在茶余饭后又一个好玩儿的去处。大门的台阶下是沈也用老厝上拆下来的青瓦创作的《登高》。
田建新
田建新
柳溪
邱加
李藩檩
沈烈毅
沈也
在展览期间艺术家张新军用白发做的蜘蛛网被小蚊虫频繁亲密接触,作品的“生长性”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激活了,网状物的隐秘性、脆弱性在这种张力和辩证关系中;在简单的“事故”中被赋予了深刻的道理。艺术家北屿的视频作品《秘密档案:长乐路800号》在和古厝居民访谈回溯影像的并置中产生了奇妙的时空流转。还有福建籍艺术家王光乐使用传统建筑中的夯土技术创作的《回形迷宫》,这可能就是一种乡愁;一种回归;一种艺术游子对故乡眷恋的深深独白。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真正贴近大众的“生活的艺术”。正如宅生记®创办人庞海龙所言:在宅生记® 发展的过程中,倡导艺术赋能生活,于日常生活之中发现艺术。并以空间做为方法来记录生活,艺术融入生活始终是其核心的表达。
张新军
张新军
北屿
王光乐
宅生记不仅给如何表达艺术在“当代性”的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生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人文启灵。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呈现本次展览的脉络和艺术语言背景,宅生记创办人庞海龙与厝边乡里策展人吴昳展开了一次深层对话:在一个个历史节点处,尝试去勾勒古厝今昔的“混合现实”。
吴昳:我们要试着把一切说出来。
庞海龙:它虽然是一场展览,但它已然超越了展览本身。
吴昳:老厝很好。每向它的过去回溯一步,就越能感受到它作为建筑本身和生活空间两种形态的亲近与丰富。
庞海龙:它是一栋民居,更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生命中无法释怀的回忆。
吴昳:是的,我听许多老居民说过它的故事,儿时玩耍留下的痕迹,种植过的花草,远道而来的新娘喝下的甜汤,老祖母身上的茉莉花香。
庞海龙:这也是我为古厝邀约艺术家和作品的着力点,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从古厝生长出来的,每件作品都散发着感受日常和升华日常的力量。
吴昳:最系我厝,厝是家宅,系是挂念。
庞海龙:对于生命,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失去,又在失去中重建,生成新的可能。
吴昳:我们曾担心,老厝失去了生活,就会如死水一潭,让人从此只可远观,无法亲近。
庞海龙:今年5月在苏州同里论坛中,艺术评论家王晓松在发言中讲到:在必然“衰落"的乡村中,在"静默"的遗产中,用艺术在时间冲积的废墟上制造一个"混合现实"。当时听到晓松这句话的一瞬间我就想到了正在策划中的宅生记第三回这个“混合现实”。
吴昳:我们邀请一种回归,将被抛的记忆和空间重新安顿。
庞海龙:当我进入,我感受到了“蒙尘”的力量。
吴昳:蒙尘伴随着更新,古厝中的对联不断交替,春节刷一遍漆,写上迎春的吉祥话;小辈结婚刷一遍漆,祝福夫妻恩爱不疑,子孙昌繁;老人做寿再刷一遍,愿椿萱并茂,华堂映日长。
庞海龙: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已然褪色。
吴昳:这是一种复现,当表层的褪色发生时,内在的时空秩序就开始显现,最终形成福柯的历史断层式的图景。最终它们都将成为回忆的物证,成为地方史的述说。
庞海龙:展览最终会走向社会、历史、建筑与文化的综合体,迈向一种哲思式的探索。
吴昳: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在哪里被抛,又在哪里建立我们与传统的时空联结,被重新安放。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