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雅昌指数 | 月度(2023年7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杨紫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
2023年7月1日,“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在798CUBE开幕,此次展览由杨紫担任策展人。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形声为造字方法)占卜的程序被法国思想家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视为前现代的、“准科学”的理性公式,也被视为汉字创造和产生机制的基本运作方法。此次展览试图从考察的视角,一方面,从甲骨文、上古祭器、墓坑结构等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想象式的形式归纳;另一方面,展览试图展示隐含于该公式中的天(人类文明系统之外的物质界)与人间的沟通意向,以及这种意向如何作为一个图像学的样本,影响和连结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艺术中对宇宙图像的重新认识——隐含在秩序中的非秩序性。
展览现场:开启“甲骨文”全新的打开方式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展览分为“形”“声”“义”三个部分,以丰富的表现方式传递信息与情感,探索未知的存在领域,尤其是数十台NEC激光投影机与作品完美融合,将跨越数千年时间的历史与当代生活链接起来,开启了“甲骨文”全新的打开方式。比如特别单元作品《源》,将龟甲上的“兆文”转换为古人所信仰的风、雨、雷、电或天地神祗等物象。清华大学美院陈楠教授新媒体作品《甲骨文宇宙》,通过甲骨文与复杂圈层罗盘、天文星图,以及由中国传统造型塑造的星座,建构出一个具有东方哲学观念的“汉字宇宙”。艺术家王之纲的新媒体作品《神曲》以抽象的数字艺术形态,向观众展现远古占卜仪式中先民利用甲骨文与自然、与天地间的沟通和精神共鸣。
策展人:策展团队 花•非花——蔡锦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引导观众观照自身 引发情感共鸣
2023年7月5日,“花•非花——蔡锦艺术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安徽省美术馆策展团队策划。
展览现场
展览以蔡锦的代表作《美人蕉》系列为主要展呈对象,围绕“花”与“非花”,展示绘画、装置、影像、综合材料四大板块、四大系列近80件作品,展现艺术家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更自然地正视自身的存在,将客观自然中的偶发性与内心的潜意识进行碰撞,从而引导观众在欣赏多元化、多媒介展览的同时能够由此及彼地观照自身,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与思想上的触动。
展览现场:花的海洋 生命的场域
《美人蕉132》 坐垫 1997年
《风景23》200x190cm 2009
美人蕉、风景、花果、浴缸,在展览现场最突然看到的是一些花花草草,但这些花草既有浓郁、热烈、张扬的一面,也有衰败、扭曲、变形的一面,就像展览的标题“花•非花”,艺术家虽然表现的是植物,但通过植物可以看到艺术家生命不同阶段的状态。
尤其是巨大尺幅的《美人蕉》作品,炽热张扬的色彩,强烈视觉刺激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很自然的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思考生命的议题。
策展人:袁佳维 乔丹 “艺术的朋友”——中国新世代收藏家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中国当代艺术最新收藏面貌
2023年7月7日,“艺术的朋友”在油罐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袁佳维与乔丹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摄影:JJYPHOTO)
“艺术的朋友”呈现了来自海内外的、现时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30位中国/华裔收藏家近期获得的作品,聚焦藏家近三年所藏,之所以将展览命名为“艺术的朋友”是因为在筹备前期,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创始人乔志兵与两位策展人袁佳维以及乔丹同时意识到在此刻具体的时代语境中,收藏家群体更加多元,收藏与赞助行为也不再以固定机构或策展模式。不同的声音在讲述不同的故事,每一位收藏家的个案都是“艺术的朋友”,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记录,彼此之间互相连结将谱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下一个篇章。
展览现场:体验收藏的乐趣
菲利普·帕雷诺,《灯篷》,2013
油罐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3
摄影:JJYPHOTO
张移北,《锁在山岗里的银白色的花》,2022 油罐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3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全球与本土艺术家及多元的媒介与观念,油罐艺术中心两层空间展出了32件作品,包含架上绘画、雕塑、影像、声音、装置等媒介。比如进入美术馆看到的首件作品是菲利普·帕雷诺《灯篷》,仿佛是在为观众指引方向。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藏家为90后甚至还有00后,他们的收藏趣味也非常的有意思,比如藏家杨佳霖收藏的艺术家张移北作品《锁在山岗里的银白色的花》,一条带鱼被悬挂在空中,下面放着一个水桶,据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水桶差点被保洁阿姨收走。展览中还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作品,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可以在其中很容易找到共鸣。
策展人:策展团队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文明的传承
2023年7月8日,“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曹雪森、陈鸿毅、刘国梁担任策展人。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现场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现场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现场
展览用中国传统经典名著《左传》《论语》《史记》中的话语体系作为展览的主框架,体现文明的传承所应传承的代表性的经典内容,将40余位书画百年巨匠提升到文明传承的主体 “士”的范畴,按照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模式,结合百年巨匠所处时代的背景,进行作品的展示单元分类,从而贴合文明传承的主题。
展览现场:科技加持,立体感受近百年书画传承
对观众来说,这是一次亲近书画大师珍品难得的机会,在这里可以看到齐白石《聚珍十开册》、《荔枝图》,张大千《芳馨远闻》、《吹箫仕女图》,徐悲鸿《少陵诗意图》、傅抱石《金城图》、黄宾虹《吴淞记游图》、潘天寿《墨龙》、李可染《清漓风光》、《无限风光在险峰》,李苦禅《山岳钟英》、吴作人《熊猫》《水不在深》、吴冠中《长江万里图》,黄胄《丰乐图》、《载歌行》等众多名家罕见真迹,不少作品为首次公开展出。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近百年来中国书画发展的脉络。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现场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现场
展览还通过科技与艺术的创造性融合,融入了数字影像、科技互动、虚拟现实、艺术装置等多元创新的展陈方式。一方面,通过公众的视角,嵌入艺术装置+数字书画创作互动+虚拟现实主题体验区等做为不同的打卡节点,另一方面,还原大师书房等原创性场景开发,将书画艺术与当下美术馆体验场域融合,领衔创造“新场景、新体验、新感受”的书画艺术标杆式体验方式,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新感受力与精神情感上的共鸣。
策展人:策展团队 团体作为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梳理和展示“艺术团体”在中国美术史中的作用
2023年7月12日,“团体作为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策展团队由高高、刘希言、李垚辰、易玥、胡晓岚、金简如、陈冠石、王若冰、李樱妮、王新言、张潭、夏冉等组成。
展览现场
展览即以“团体”作为切入以中央美术学院为坐标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条线索,尝试梳理和展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史中各时期自组织艺术团体的文献,并抽取其中有历史代表性的若干团体作为样本进行剖析式的具体展示,故展览名为“研究与抽样展”。策展团队希望通过这一展览,展现“艺术团体”这种工作形式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中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在青年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展览现场:艺术“组织”原来还可以这样
展览分为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区。时间从1920年至今,可以看到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的90个艺术团体的文献资料,其中,既有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团体,如“阿博洛学会”“艺光社”“形艺社”“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摄影协会”“女画家的世界”“三人联合工作室”“四方工作室”“N12”等。也有一些风格鲜明却鲜有研究的艺术团体,如美院最早团体“花阴画会”、设计团体“雪花社”、女性团体“姊妹画会”、先锋艺术团体“胡涂画会”、进步团体“徒步宣传团”、行为艺术团体“掉队小组”等。还有一些近年来应用新媒介探索新的合作方式的艺术团体,如虚拟团体“TTTB Artist-Run Space小组”、相声团体“无人生还”、在地团体“地瓜社区”、自媒体矩阵艺术团体“想想工作室”、新媒体团体“某集体 ART+TECH”等。
1922年阿博洛学会同仁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郭志云、李毅士、韩子极、钱铸九、夏伯鸣、吴法鼎;后排左起依次为高叔达、王悦之、王子云、陈启民、钱稻孙)
四方工作室合影(左起依次为王华祥、周吉荣、谭平、苏新平)
2012年N12合影,宣鹏拍摄,版权@艺术银行(左起依次为温凌、宋琨、徐华翎、申亮、仇晓飞、胡晓媛、王颉、马延红、杨静、梁远苇、郝强、王光乐)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抽样团体展示区。策展团队从已经梳理的90个艺术团体中抽取了三个代表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细展开,展示其组织结构、团体特色、发展历程、创作作品。这三个团体是:北京地区首个传播西洋艺术的团体“阿博洛学会”(1920年代)、探索版画实验的“四方工作室”(1990年代)、呈现绘画更多可能性的“N12”(2000年代)。对这几个样本的选择兼顾了时代背景、团体持续时间与社会影响,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作品和这些艺术团体之间的链接。
策展人:缪子衿 循循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人类与周遭事物持续进行的系统性对话
2023年7月15日,“循循 Droning On”在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缪子衿担任策展人。
林奥劼《山中天玄馆海报》2023 鼠标绘画、喷墨打印 84×60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林奥劼与策展人缪子衿 在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循循”试图展现人类与周遭事物以普遍或私密的方式持续进行的系统性对话。六位艺术家基于各自设想的蓝图辨认物质、情感、信仰能够塑造的空间叙事与美学秩序。展览作为与不可见力量谈判的媒介,以及去中心化的信息生产场域,不断推移由治理的技术确立的行动边界,抵达不可预测的神秘情境。假如循环往复的试探最终被证明是徒劳的,我们可以感情用事,接受直觉的诱导。
展览现场:幽默中带着严肃 体验和感受最重要
陶辉 《跳动的原子》 2019 彩色有声单通道高清录像 14分12秒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李竞雄 《无题》 2022 货车布,拉链,海绵垫,废旧布料,废旧键盘及电线 200×280cm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场,在这些展出的作品中可以很容易找到共鸣,同时也可以看到艺术家自我的调侃和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如林奥劼把《山中天玄馆海报》(2023)张贴在机构入口处的海报支架上,以文本参与北京艺术区的活动,自我调侃“一个广州艺术家在广州没有展览”的处境。 3D打印手办《今年在上海没有展览》(2023)放置在展厅不起眼的角落,摆出策展人询问艺术家方案的姿势。难以察觉其存在感的两件作品,反复提示我们关心艺术生态中不受关注的工作者。李竞雄的《无题》(2022)借助二手处理的货物以及烧焦的味道,在幽暗的空间散播有机的气息。陶辉 《跳动的原子》(2019)模仿了流行的短视频形式,艺术家编排的画面和台词如同受算法区隔的用户,被社交平台触发的孤独感淹没。
策展人:策展团队 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建立跨越时空的多维度文化对话
2023年7月16日,“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在成都市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总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前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院长菲利普·多德等国内外知名策展人组成策展团队。
2023成都双年展展厅
2023成都双年展展厅
2023成都双年展展厅
总策展人王绍强表示,策划本次双年展的主体结构时,他希望能够建立起一种跨越时空的多维度的文化对话。它可以是一种设想,站在从未来回望历史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中,传统并非被单向性地书写,而是通过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与实践,将古蜀文化与当下多元的数字化、创新型的成都间形成了新的连接。它也可以是一种对新技术跨界的思考,以艺术想象未知,以地理媒介为模型讨论网络城市化与公共空间的未来。同时,它还可以是对生态型城市的反思,在“城市返魅”中,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发展与重塑的关系!
展览现场:体量庞大、媒材丰富、议题广泛
2023成都双年展展厅
2023成都双年展展厅
这是一场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与体力的展览,体量庞大、媒材丰富、议题广泛是此次展览的关键词,476件作品,24个平行展,展出的作品涉及科技与艺术、数据与艺术、生物科技、智能科技等多个门类,机器人装置、混合媒体装置、以手机应用为界面的互动装置、交互式虚拟现实装置、生成式图形和声音的互动式电脑装置,聚焦前沿性国际话题,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想了解全球艺术发展前沿,来这里就够了。
策展人:策展团队 张晓刚个展“隐语之书”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绘画与文学的互文与关联
2023 年7月22日,张晓刚个人作品展“隐语之书”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鞠白玉、许知远、聂荣庆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旨在呈现张晓刚的绘画作品和艺术家生涯与文学世界产生的互文与关联。他的绘画中的寓言与预言性,是和文学的相逢、确认,是和遥远时空的人——持另外一种“语言”的他人,在文化中的不期而遇,并且紧密相连。
展览现场:探寻张晓刚隐密的文化迷宫
展览现场
“隐语之书”展出张晓刚自1970年代末至今不同艺术时期的重要作品,以及部分从未展示过的早期创作,绘本、草稿,日记和图片等,在展览中,观众可以以文学的视角再度探寻这位艺术家隐密的文化迷宫。
策展人:冯博一、缪子衿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梳理西北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层次
2023年7月29日,”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冯博一、缪子衿担任策展人。
作为西北当代艺术史的回顾和文献属性的专题展览,首次梳理西北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层次。根据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地理位置与学术定位,试图通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五省、市、自治区艺术家,从故乡到中心城市迁徙与栖居的经历,并结合时代变迁,考察、研究和梳理,呈现出一条西北艺术家生存处境、创作转向的基本脉络,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一种创作现象。
展览现场:形形色色的漂泊者
武波《风滚草》
王莹《租赁一平方米》
“迁徙与栖居”是此次展览的线索,就像展览标题”风滚草“,风一吹就开始了漂泊,在展厅入口放置着艺术家武波创作的装置作品《风滚草》,狭长的通道,被大量风滚草占据,让进入的观众直观感受到了“迁徙”的含义;此外像展览现场呈现的艺术家萨子作品《一棵树》,展示了其长达十年的迁徙经历;艺术家王莹的作品《租赁一平方米》聚焦生活在城中村的人们;尽管每位艺术家的观念和创作方式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在不断迁徙的人,这对于在外打拼或者有迁徙经历的人们来说,很容易会产生共鸣,也不禁会引起人们思考迁徙究竟意味着什么?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