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寻道忘远--艺术家 林学明

2022-11-22 00:00:00 来源:艺术家提供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6/6ab152327295ca7e080de2a197705c74.png

  展览名称:寻道忘远--海峡两岸当代水墨交流展

  主办单位:广州市穗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广州大新美术馆有限公司、广州大新文创景区管理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蔡广斌、陈炳佳、陈侗、黄一瀚、黄致阳(台湾)、黎鸿城、李纲、李军、李玉双、李真(台湾)、梁铨、林蓝、林学明、林于思、刘一原、刘子建、沈勤、石磊、孙晓枫、田卫、王璜生、王绍强、魏青吉、熊红、杨国辛、游东醌、曾霆羽(台湾)、周湧

  展厅:大新美术馆2-3楼

  策展人:皮道坚

  展期:2022.11.12--2022.12.25

  参观时间:周二到周日 9:00-11:30、14:00-17:30(周一闭馆,如遇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 大新美术馆(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云峰路46号)

展览前言

寻道忘远--两岸当代水墨的精神诉求

  皮道坚

  《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国水墨艺术历来讲究“澄怀观道”,涵咏天地,品味人生,以观道适澄怀,视觉感受与哲学思考并行不悖。新世纪以来海峡两岸的当代水墨艺术自觉延续了这一传统文脉,藉由水墨艺术的内部方式远离形而下之尘寰,静观形而上之虚境。“寻道”由是成为两岸当代水墨艺术共同的精神诉求。“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o大宗师》)。两岸当代水墨在对“道”的追寻、叩问与审美体验中,呈现出多姿多彩、超越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形而上精神表达。它贯穿于水墨艺术的当代性演变,在不同区域文化的时代变迁中形成丰富的“文本”抒写,成为当下文化构成、个体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变迁之皱褶纹理中的一道可传、可受、可得、可见的艺术风景。

  两岸的水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和集体的审美经验,分别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开始,在本土和全球文化的张力关系中被进行集体经验--人与过去和未来关系的重新塑造,将个体和集体经验放置于不同的空间和更新的时间性中,并通过现代经验来结合全球维度与地方维度,由此而成为一种相当国际化的当代艺术表达方式。水墨艺术行至今日,依然难以回避关于“传统”、“现代性”、“民族性”和“全球化”等问题的讨论与思考。一方面,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水墨艺术不断地尝试拓宽艺术边界,突破表达上的壁垒和概念上的束缚--从由媒材生发行为的“水墨实验”到革新传统水墨语言的“实验水墨”,“流动的现代性”杂糅着不同区域的文化视角,重塑着水墨艺术的不同面貌。另一方面,从传统艺术中秉承的民族文化精髓,随着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一种水墨中的文化属性--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方式,亦逐渐向其他艺术形式蔓延,潜在地促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一种文化主体性。在“道”的追寻与守望中,两岸的当代水墨亦因此而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艺术形态。

  在当代性的区域生态特质和文化表述中,对“历史意识”和“文化主体性”的主张,往往呈现出丰富而多样化的视角。此次“寻道忘远--海峡两岸当代水墨交流展”,试图将两岸在地文化的研究引入至新水墨艺术的谱系观察之中,通过比较呈现其发展中的异同。“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诗经·葛藟》)海峡两岸彼此观照、自我审视,是谓之“忘远”;两岸同文同种,文化上同根同源,都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天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文化血缘关系,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又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中国台湾地区的当代水墨艺术,蕴含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内涵,亦深受社会景观的影响。新世纪以来,艺术家开始将视角从宏观历史转向于对个体经验的美学表达,尝试在民俗性与日常性中逐渐建立个体的艺术风格。这样的风格性,更加接近于具体而鲜活的时代生活脉搏。与之相比较,内地当代水墨艺术家在经过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仍然延续传统文脉,在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中呈现了古典以来的文人水墨精神的复兴,将水墨精神融入个体语言,延续传统文化的审美主张,将观念、情景与媒介统一于一体。以面貌各异的形态维系“水墨文化”这一“集体经验”的文脉,并推动这一“集体经验”的当代转换或重塑。而这当代转换或重塑的背后,是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观察与思考,是现代经验对全球维度与地方维度的整合以及个体抉择和集体身份辨证关系的充分体现。总而言之,两岸当代水墨艺术关于一系列时代命题的思考与答卷,不只是构成一部现代水墨史的基本元素,同时亦将当代水墨史书写成为了一部思考的艺术史。

  大新美术馆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人才的发展进步,自成立以来已举办了多项两岸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具有鲜明的特色,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受到各方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在先后举办了版画、影像、雕塑等艺术形式的交流展之后,对当代水墨的关注成为大新美术馆新的观察视角,希望能在相关学术背景的引导下,对两岸当代水墨艺术相互促进的脉络和当下发展有所呈现,以之进行阶段性的记录和交流。祈愿此次“寻道忘远--海峡两岸当代水墨交流展”的举办,不仅能让观众对海峡两岸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面貌获得鲜活印象,更能引发大家对中华文化未来之路的思考。

ARTIST--LiXueMing

艺术家  林学明

参展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6/119e71cd9cbf4cf1927ed3be91209fee.png

△ 湿地系列 / 22-10丨967mm×870mm  纸本/综合材料丨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6/4fd7a838f28967678b993c2ba77a9663.png

△ 湿地系列 / 22-11丨963mmX897mm 纸本/综合材料丨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6/a86ad04982d6e2f4a06692b14ba03939.png

湿地系列  22-10丨967mm×870mm  纸本综合材料丨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6/310edea9a7f589e286440a5db007675c.png

  林学明

  1954 年生于广东四会,1982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广东广州。

  2006/往川藏地区,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亚丁、稻城、理塘一带高原地区采风,出现肺水肿病情持续五天,后患急性左心衰竭,几乎失去性命。病愈后著《不知天高地厚》,以艺术语言重新思索生命意义。

  评论文章

“往·来”

--林学明抽象绘画的时间观与空间感

​兼论“伪抽象”议题之伪

  文/皮道坚

  此时讨论林学明的抽象绘画艺术,不能不说很有些特殊的意义。意义的特殊之处首先源于林学明抽象绘画的特殊质感,及其所带出的特殊的时间与空间感知。此外则是我们此时此刻谈论抽象绘画的文化语境:一方面中国抽象艺术(不是“中国式的抽象艺术)继”85美术新潮之后,形成了一股新的创作热潮,新世纪以来自觉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下艺术创造的潮流,也表现在抽象艺术的创作与评论之中。有人提出“书写性抽象”的概念,并强调:“书写性抽象是中国抽象艺术和传统书法艺术的交汇,这种交汇是东方文化走向当代化、国际化的自然过渡和演进,有着特殊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另一方面则有人认为:“中国化的抽象绘画是彻头彻尾的伪现代艺术,以至”伪抽“象”问题成为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讨论热点之一。应该说在关于“伪抽象”的讨论文章中,确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必须指出,所谓“伪现代艺术”的前提乃基于一个武断的信念,即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文化所独有的一种艺术样式,而任何与其有异的、非西方的抽象都不是抽象,因而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现代艺术。

  有意思的是,关于抽象真伪的问题似乎从来不曾困扰过西方:人们会讨论艺术是“前抽象(”pre-abstract)还是“后抽象(”post-abstract),是“正在抽象(”still abstracting)还是“已经抽象(”already abstract),但似乎从不曾费心思于“真抽象”与“伪抽象”的议题上。只有在当代中国纷繁多元的艺术格局中出现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对应物之时,这样的“议题”才浮出水面。在我看来这“伪抽象”乃是一个伪命题,是在一种复杂的东西方文化你来我往、相互馈赠、相互比较的纷繁视野及上下文关系中,一顶盖在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致力于抽象艺术创作实践的中国艺术家头上的“伪”帽子。事实上,西方的抽象艺术本身很难说就与非西方毫无关系。从塞尚到毕加索,从“热抽象、”“冷抽象”及其他二战以前的“非再现的”创作,到抽象表现主义、硬边绘画、欧普艺术以及极简主义等二战之后的各种抽象艺术实践,确实可以找到一种在西方文化内部的渊源有序的脉络系统。只是这常常使人们忘记这一系统的构建过程曾经或多或少地借鉴过东方经验并利用过一些资源,而且这种构建过程至今仍在延续,并且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东方的尤其是中国元素的加入。如果说,作为抽象艺术的第一波潮流代表,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艺术已经是理性、科学的西方式思维在艺术中发展至登峰造极的产物,那么,抽象艺术本身的发展需要的,恰恰是在极端理性、科学至上之外,找到另一条出路,这正是抽象表现主义在二战后出现的意义。仔细辨析就会发现,在这抽象艺术的第二波潮流中,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思维方式乃至语言方式已经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画法与、马克·托比(Mark Tobey)的书写性笔触那里初露端倪。不过,像波洛克、马克·托比的艺术,主要还是在西方既成框架内去安置来自东方的艺术思维,正如印象画派、后印象画派虽然借鉴了浮世绘的一些构图和色彩处理方式而仍然被认为是属于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换言之,直至波洛克、托比为止,抽象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仍然是从属于一种按照西方标准来调整、改造东方传统的“东方主义”的逻辑。但我们并无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抽象艺术是纯属西方文化内部所有的东西,而东方人即使创作抽象艺术也必须遵循着第一波或第二波的抽象艺术标准。正如西方人在从东方借取一些东西去构建其现当代文化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创造,当然也包括抽象艺术,似乎还是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延续自己的传统文脉。在我看来,就艺术的生命与天职乃是不断地开拓与创造而言,奉西方抽象艺术为抽象艺术之圭臬者,反倒是有沦为真正“伪抽象”的危险。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各种探索抽象艺术新的可能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采取更宽容的态度。今天中国的艺术情境已经变得非常多元,充满机遇。有相当一批艺术家在认真学习、吸纳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经验之后,深刻地感受到将本土传统文化推入进现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必要性。就抽象艺术而言,他们不再简单地以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视角为艺术创作的切入点,而是探寻这些过去被生硬割裂的二元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更深刻地进行各种对话的可能性。这类抽象艺术不再以将具体物事拆卸、分析、抽离以致于令其荡然无存为唯一路径,而是使得抽象本身成为一种和合圆融、空灵虚荡的更高“具象。无论是从其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还”是从其创作的发展前景来看,这批东方艺术家的努力,已然酝酿成为世界抽象艺术的第三波潮流。

  林学明即属于这批东方艺术家中的一位,而且是相当特殊的一位。林学明1977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清华美院前身),在张仃、吴冠中、郑可等前辈大师的影响下,接受了正规而严格的视觉艺术基础训练;此后二三十年中,他致力于中国设计领域的开拓与创新,成为一位面向未来、引领时尚并卓有成就的设计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设计界,是最为向西方开放的文化领域,欧风美雨各种新的文艺思潮,无不得风气之先。考虑到康定斯基曾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员,而蒙德里安所在的“风格派”与其说是现代艺术流派还不如说它所指代的是一个现代设计运动。因此有足够理由认为,林学明在设计领域的经历与造诣,会使他比很多搞纯艺术出身的中国艺术家都更能领会那种较“正宗(或较不”“伪)的西方抽象艺术的真实内涵;或说”是林学明的设计专业经历使他的抽象艺术创作会较其他人有着更为纯正的西方抽象艺术“血统。然而,从一开始,林学明就似乎更希望”自己的抽象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我想这很可能与他对抽象绘画本质的认识有关,在林学明看来,抽象绘画揭示事物表面之下的真实本质,是创造新世界的手段,因而它必须是以个性化的方式观察世界的结果。对于抽象绘画,任何模仿和重复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为此,他曾经以水墨为主要媒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摸索,为的是与所有西方抽象绘画大师拉开距离;但与一般从事水墨实验的艺术家不同,他并没有局限在水墨媒材上,或许是受内心感受与需要的触动,大约在2008年以后,他将丙烯引入抽象水墨的创作,并因此而一发不可收拾地追寻着抽象艺术在中国本土发展的可能性。2012年之后,他的方向愈来愈明确,他完全抛弃了传统文人笔墨的写意方式,而通过排刷式书写将丙烯颜料的理性、明确性、硬朗风格与水墨媒介的感性、随机性、柔和面貌统摄在别致清新而又力道感强烈的抽象构图之中。

  与其说林学明探索的是丙烯与水墨这两种异质媒材的结合所产生的艺术表达潜能,不如说他是通过两种媒材之间的张力关系去实现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对话、去表达他的生活感知与生命体验。在他的以《触山》为题的新作中,独到的、无挂碍的、任意纵心的排刷书写,是对传统书写性的全新演绎,是他纯粹而丰满的生命体验的视觉方式呈现。前文所说使得抽象本身成为另一种和合圆融、空灵虚荡的更高“具象,在此有极为生动的体现。”2005年林学明在西藏有过一次生死劫难的人生体验,那场劫难改变了他对生命与世界的许多看法,包括他对微观世界的敏感和他对“周而复始”的时间感知。“触山”或可看作是那场生命感知的一个直接结果,一个由抽象本身演绎的和合圆融、空灵虚荡的更高“具象。有必要指出,这里所说的更高”“具象,用《抽”象绘画》一书的作者阿尔森·波里布尼的说法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物象,或变成了一种新的和具体的解释世界的方式,一种只能用这种方式而不能用其他方式的美学必然性。”身体与物质接触的敏感性表达,乃至丙烯颜料与水墨结合所生成的奇妙的色彩触觉,皆是这更高“具象”的语言符码。时间观与空间感的表达则是这一更高“具象”的主要精神内涵:纵横捭阖的排笔挥洒,造就了一种周流迴环、循环往复的场域感,它们既是时间的感知也是空间的体验。笔势的往来,是艺术家心路历程的视觉呈现,更是一种“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墨子)的视”觉象征。象征西方抽象艺术理性传统的画面结构和蕴涵中国写意精神的排刷式书写相互为文,暗喻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相互馈赠和相生相发,引发通古今之变的艺术史思考。至此,林学明和所有青睐于水墨媒介的艺术家一样,几乎无一例外地从水墨的随机渗透、薄轻通透的物性中体悟到了空灵玄远的哲学意义;同时他也与西方世界的抽象绘画处在探索方式相同的地位上,和他们一样“寻找一个混沌世界的真谛,真正地领悟这个世界,并赋予它以秩序感。”别样之处在于:林学明的诗人气质令他的抽象绘画也有如灵动的生命般自由吟唱,他的带有浓郁水墨韵味的奔放不羁的抽象表达,是对日常经验的整合,也是对诗意生活的想象,它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经验引领我们抵达一个敞开澄明之域。

  参展、作品发表与项目经历

  个展

  2010

  《墨非墨》林学明个人作品展,红专厂艺术区,广州,中国

  《无垠》林学明个人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无垠》林学明个人作品展,798艺术区“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林学明作品展》,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中国

  《林学明作品展》,红专厂艺术区、,广州,中国

  联展

  2022

  《“臆象”--粤港澳大湾区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0)》,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中国

  2021

  《“臆象”--粤港澳大湾区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0)》,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9

  《PersonalStructure展览》,欧洲文化中心,威尼斯,意大利

  2018

  《荆楚千山》《春、夏、秋、冬》大型陶瓷壁画系列,武汉世界军运会主场馆,武汉,中国

  2017

  《新加坡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公共艺术项目》,新加坡

  《“叙事中国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艺术展》,香港,中国

  《无名城邦》,影像装置作品 ,红专厂艺术区,广州,中国

  2016

  《“往--来林学明抽象绘画的时间与空间感”》,大象艺术空间馆,台中,台湾,中国

  《意大利米兰国际邀请展》,米兰,意大利

  《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2001-2016)》,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广州,中国

  《UnboundPerspective》,AgoraGallery,纽约,美国

  《形而上下--当代水墨邀请展》,悦·美术馆,北京,中国

  《一带一路写生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北京,中国

  2015

  《触山--林学明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意大利米兰国际设计展》,意大利,米兰

  《场·外·遇》,兰州,中国

  《触山》系列(部分作品),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北京,中国

  2014

  《米兰国际设计周邀请展,意大利米兰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北京,中国

  《魂兮归来--一次关于当代东方美学的对话》,北京,中国

  《中国当代六人绘画作品展》,利马,秘鲁

  《水墨印象》,新加坡

  2012

  《美国纽约中国国家画院2013年院年展》,北京,中国

  参与项目

  2021

  《织梭曲》大型陶瓷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胜利桥站,青岛,中国

  《清风》大型烤瓷铝板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水清沟站,青岛,中国

  《叠影》大型烤瓷铝板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小村庄站,青岛,中国

  《泊翘》大型陶瓷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海泊桥站,青岛,中国

  《绯樱染城》大型烤瓷铝板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观象山站,青岛,中国

  《百年里院》大型烤瓷铝板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青岛,中国

  《琴岛》大型玻璃镶嵌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青岛站,青岛,中国

  《碧潮探礁》全域空间灯光装置,青岛地铁1号线西镇站,青岛,中国

  《白光》大型烤瓷铝板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南北屯站,青岛,中国

  《采蓝》大型陶瓷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丁家河站,青岛,中国

  《烟波》大型陶瓷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王家港站,青岛,中国

  2020

  《傲然》大型玻璃镶嵌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正阳中路站,青岛,中国

  《琉莛》大型玻璃镶嵌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流亭站,青岛,中国

  《明月》大型陶瓷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仙家寨站,青岛,中国

  《紫岚》大型玻璃镶嵌壁画,青岛地铁1号线兴国路站,青岛,中国

  2019

  《千翼翱翔》大型空间装置,青岛地铁8号线胶州北站,青岛,中国

  《云海扬波》大型空间装置,青岛地铁8号线胶东机场站,青岛,中国

  《光纱》大型空间装置,青岛地铁8号线红岛火车站,青岛,中国

  《胶澳煮海》大型陶瓷壁画,青岛地铁8号线红岛火车站,青岛,中国

  《气傲霜雪》大型陶瓷壁画,青岛地铁8号线红岛火车站,青岛,中国

  2018

  青岛地铁8号线全线空间、艺术、导视、商业一体化总设计,青岛,中国

  《日月同辉》,青铜雕塑,武汉世界军运会主场馆,武汉,中国

  2017

  《海风》,大型玻璃镶嵌壁画,青岛地铁2号线石老人站,青岛,中国

  《帆影拍岸》,大型陶瓷壁画,青岛地铁2号线燕儿岛路,青岛,中国

  青岛地铁1号线全线空间、艺术、导视、商业一体化总设计,青岛,中国

  作品发表

  2013

  自传体小说《不知天高地厚》出版

  《2013林学明绘画作品》出版

  2010

  图符艺术作品《无垠》系列发表

责任编辑:乔双

推荐关键字:寻道忘远 展览 林学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