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天清晨唤醒上海的,不是黄浦江上悠扬的船鸣,也不是豆浆油条的地道香味,而是矗立在外滩的海关钟楼传出的钟声。
每当海关大钟金石撞击般雄浑的声音在半空中回荡,也就意味着上海这座独具魅力的东方城市,依然保持着澎湃的活力。它是文化的象征,是鼓舞人民勇往直前的号角,也是呼唤人民铭记历史的引路牌。
今天,就请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建筑--上海海关大楼吧。
李守白-海派剪纸-《百年上海·剪绘申韵》2020年
图片来源:微博@乐游上海
海关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于1925年12月15日奠基,1927年12月19日启用。这幢建筑由公和洋行设计,占地面积为5000㎡,建筑面积为32500㎡,采用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其体量感则带有现代建筑的一些影响。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大楼分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高11层,主体建筑为8层,上面有3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直达四川中路,高5层,钢框架结构,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山石贴面。其实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东部的钟楼部分。
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神庙形式,4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因为出自同一个设计师之手,又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楼齐肩并列,相得益彰。因此海关大楼也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
第一代江海北关
图片来源:相关文献资料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上海的“海关大楼”最初其实并非如此。历史上上海的海关建筑先后建过三次,分别为三种不同的建筑形式。
最早的上海海关为1845年建造。被称为“新关”、“北关”、“新北关”,也称“江海北关”。
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三进楼房,正檐翘角,歇山顶,屋面上有一座小阁。大门为牌楼式,门楣上书“江海北关”4个字。
第二代江海北关
图片来源:相关文献资料
19世纪80一90年代,外滩的原有建筑大多被翻建和重建。“江海北关”与四周的建筑相比,略显寒酸。如此便造就了第二代上海海关。
第二代上海海关由浦东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承建,于1893年落成。新江海北关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砖木结构,中间有6层高的方形钟楼,钟楼南北两边各有4层楼房相对,大门两旁围墙上加铁栏杆。
海关大楼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而到了1925年,新的江海北关再一次重建,这就是现今的海关大楼。由于一旁的汇丰银行大楼已成为当时外滩占地最大的建筑。所以江海关无法在面积上超过汇丰银行。由汇丰银行的设计公司--公和洋行设计的第三代的江海关大楼,其新建钟楼的高度让江海关超过了汇丰银行,成为了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使得两栋建筑取得了视觉上的平衡。
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
钟楼四面为圆形钟面,每面用12角棱形图案组合,直径5.4米, 内装自动开关灯72盏,钟的指针用紫铜制成,时针长2.3米,重37.5千克;分针长3.17米,重49千克;3个钟摆,最大一个重达2吨,每一刻钟就有135千克钟的铜锤撞击铜钟报时。铜钟声音洪亮,可传数里之外。
图片来源:微博@DZhang1984
作为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高79米的海关钟楼,高度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伦敦钟楼和俄罗斯莫斯科钟楼。
1928年元旦开始,每隔一刻钟,海关钟楼就奏响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1966年,由于国内政治环境需要,钟声以《东方红》代替。1987年英国女王访沪,钟声再次恢复为《威斯敏斯特》。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海关大钟报时乐曲停奏,只响整点钟声。2003年,经专家反复论证后上海海关组织专人实施海关大钟奏乐报时系统改造工程,海关大钟重新奏起了《东方红》。
或许,这就是时代洪流里的序曲,也是中国海关变迁的一个小插曲。
图片来源:微博@鱼儿导游
黄浦江已滔滔数千年,静观两岸世事变迁。
海关大楼从1840年代已走过百余年历程。作为人类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的物质载体,海关大楼具有典型的国际性,反映了当时设计、施工和审美的一流水准,是上海这座国际性城市中一份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它作为一种证物,蕴涵在历史时序的脉络之中,用以诠释历史、重构当年场景,更展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貌。
这栋大楼从某种性质上来说,显示出了上海该有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带有划时代的意义。
图片来源:微博@杰瑞是个der
如今,屹立百年的海关大楼早已成为城市繁华里的一抹经典,正如其它老建筑一般,延续传奇,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与时代共振,与美好同行。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晓色朦胧,夜色阑珊,大家归去,心而随着那车轮转!……”
--《夜上海》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