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感叹“纸媒正在消亡”时,可曾想到在并不遥远的一个世纪前,纸媒正迎来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的诞生地和集散地,是在靠近外滩的一条南北向的狭窄马路山东中路--那时叫“山东路”,人们还习惯性地叫它更早的路名“望平街”。
这条街是二十世纪上海报业的发源地,林立四周的报馆、嗅觉敏锐的记者、视角独特的编辑、妙笔生花的文人以及天还没亮就排队等待的报贩都在这条街上进出。可以说望平街的历史也是一部现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史,在它繁盛发达的那些年也正是它最不平静的一段时光。
而在这条街上,曾有过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在上海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执笔记录历史沧桑,唤起民众民族精神的艺术殿堂--【申报馆】。
李守白-海派剪纸-《汉口路》2017年
图片来源:微博@EMMALIKA
申报馆建筑始建于1916年,由时任《申报》总经理的史量才主持修建,1918年10月10日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大门门楣上“申报馆”三个字耀眼夺目。
申报馆大楼坐南朝北,正门位于汉口路转角处东北,占地面积73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80平方米,是一栋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近代欧式建筑。
图片来源:微博@EMMALIKA
申报馆全楼分为五层,共建有一百多个房间,底层是报纸印报工厂,有印刷厂、排字房、铸字房、纸版房、铜锌板制造工厂等;二楼为营业厅、编辑室、总经理办公室、稽核室、总主笔室、翻译室、活版室和浇字室等;三楼为总经理办公室、编辑室、会客室、餐厅等,四层、五层为编辑室、图书室、校对室、照相间等。
当时,这种规模的报业大楼在亚洲也非常少见,申报大楼的落成,也宣示了史量才立志坚守报业的决心和信心。
英国《每日邮报》创始人、《泰晤士报》发行人北延公爵和世界报业大会威廉先生在参观过申报馆大楼后,作出如下评论:“……世界幸福之所赖,如有完全独立之报馆,如贵报与敝报差足与选……此次广观贵国情形,对于贵馆方面深抱乐观”;“贵馆一切设备皆甚壮观而有精神,引起一种对于报界之荣光…”。
图片来源:微博@EMMALIKA
申报馆发表的《申报》,原名为《申江新报》,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创办,1872年4月30日正式创刊。报纸由中国人主笔,创刊的理念便是做一份“给中国人看的报纸”。
图片来源:微博@景心依然
1912年,《申报》在报业竞争中失利,落入被抛售的境地,9月23日,史量才与张謇、应德闳、赵凤昌等合资,以12万元购买了《申报》。10月20日,史量才正式接手《申报》移交事宜,任总经理。历经清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又经历了民国创立、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局变迁,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有着七十余年发行历史的《申报》正式停刊,彻底退出中国报业的历史舞台。
至此,望平街的黄金时代渐渐落幕,日薄西山,旭阳不再。
图片来源:微博@EMMALIKA
尽管《申报》停刊,但其延续时间之长久,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泛,迄今没有第二份中文报纸可以与其相比。其销量起初为几百份,最多时达到15万份,销售点遍布全国各地。在近代中国,它就是报界龙头老大,资料宝库。
图片来源:微博@EMMALIKA
对于上海来说,它就是一部上海发展史。
几十年间,举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一切大事、要事、趣事、怪事,细大不拘,无所不载。
《申报》姓“申”,因此它的诞生、成长、衰亡,都是与上海城市的命运紧密联系。
图片来源:微博@EMMALIKA
申报馆是骄傲的,当然它也是时尚的。
与申报时代不同,如今的申报馆已经是一家名为“The Press”的餐厅。而这里除了媒体人,背后更多是成功的金融界人士。
图片来源:微博@EMMALIKA
它不仅有着申报百年来的老照片和雕花穹顶,还有着摩登气息的装潢和餐饮文化。
这里的服务员身穿背带裤、头戴报童帽;窗外印着1912年接任《申报》总经理的史量才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其刊头“申报馆”三个字更是被拓印在了二楼中厅内,仿佛在宣告着传媒人的骄傲和文化的传承。
“在人类社会重大的事情发生时,你知道追求真相的新闻人一定会在。”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