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2022年1月起,雅昌艺术网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联合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以月度名单方式,对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推荐。多年来,北京大学CMAA以学术机构的身份,持续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动和文献,并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及年鉴展的方式进行推荐和总结;雅昌艺术网则从艺术媒体的角度持续跟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重要事件,并以月度榜单、AAC艺术中国奖项等方式进行发布。双方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月度讨论并联合推荐展览,以期能从学术研究与媒体观察的角度共同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推荐当代艺术的优秀展览。本期推荐的2023年1、2月展览,共推荐11场展览,按开展时间排序。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3年1、2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一.
展览名称: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
展览时间:2023年1月7日至4月2日
展览地点: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各平行展区
山东美术馆展区现场
山东美术馆展区现场
山东美术馆展区现场
“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于2023年1月7日至4月2日,在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及9家艺术机构共同主办了九大平行展览,展期学术和公共教育活动同步举办。展览汇聚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221名艺术家的272件精品。自面向公众开放以来,观众对当代艺术的观展热情空前高涨,已有超过40万人观展,并创下了日均一万多人的观展记录,对于一场专业性非常强的展览,取得这样的成绩尤为不易。
山东美术馆展区现场
“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主题为“共生世界”,是“和动力”理念的延续与拓展。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担任总策展人。特别邀请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娅特·爱芬夏特、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绍娜·基钦、日本冈本太郎美术馆馆长土方明司、韩国知名策展人尹翊等四人,组成了国际策展专家团队。此外,还邀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晓波、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朱青生、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磊参与策展工作,确保展览的学术性和本土性。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和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行政负责人徐琳作为山东省优秀策展人代表的加入,凸显了济南国际双年展立足山东和齐鲁文化的特点。同时,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担任学术顾问,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分别担任学术主持和艺术总监。
济南美术馆展区
济南美术馆展览现场
展览包括“当代与传统”“人与自然”“地域与世界”“现实与虚拟”“科技与艺术”“异彩与同源”六大版块。其中“科技与艺术”“异彩与同源”版块在济南市美术馆展出,其余四个版块在山东美术馆展出。本届展览中,大体量的装置和影像类作品数量较首届双年展增加约三分之一,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感更强。
二.
展览名称: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0日至2月25日
展览地点:新疆美术馆
王郁洋《人造月》装置 / 节能灯、金属骨架/尺寸可变/ 2007-2022(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
宋冬&尹秀珍 《筷道:18岁》 装置 木玻璃、日常用品、穿过的衣服等/ 1298×120X50cm 2019
2023年1月10日至2月25日,“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美术馆展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局(港澳台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总策展人张子康。三个主展单元为“文明与交融:国际单元”策展人孙天艺、段少锋;“共生与对话:中亚单元”策展人韩昆哲、李暨涵;“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策展人王静、郭小晖;2个特展分别为“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作品研究展”策展人郭小晖、王静;“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策展人段少锋、刘霖。展览呈现了来自11个国家143位中外艺术家的260件当代艺术作品。
“文明与交融”国际单元展览现场
“共生与对话”中亚单元 展览现场
“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 展览现场
本届双年展在总主题“和美共生”下设置了5个分单元:“文明与交融:国际单元”“共生与对话:中亚单元”“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3个主展,以及“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作品研究展”“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的2个特展构成。主题“和美共生”,“和美”体现出新疆文化地理的特殊性。新疆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同时也是睦邻友好的前沿。“和美共生”则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性的共识,无论是全球化的语境中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还是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共生的紧密联系,共生是我们今天的世界不容忽视的现实,也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认知。
“写生新疆”特展 展览现场
“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特展 展览现场
展览多元的艺术形态和文化景观穿越历史,绵延于当下,从文明演进和对话的角度对当前的艺术创作进行梳理和概括,从文化上形成基于地域的观察和研究的切口,在共生的层面展开交流和对话,在作品的互文性连接中,话题也在共同与差异中铺陈展开……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总策展人张子康所讲:“从新疆写生表现新疆之美,以及到中亚单元表现中亚之美,再到国际单元呈现全球的艺术新思潮,体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层层递进。同时本届双年展还创造性的以独立的水墨单元,呈现出今天中国画对传统的继承和再创造。这是一个从过去到现在在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由此本次双年展时空交错出一个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这里是视觉的呈现,是思想的交流。”
三.
展览名称: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0日至4月10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展览现场
2023年1月10日,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于广东美术馆正式开展。展览以“化作通变”为主题,由王绍强(中国)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担任策展人,邀请50多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参展,试图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当代观察中“应变”,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此次展览以四部片段化的叙事折射时代的光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隋建国,《云中花园·24个瞬间》现场装置,光敏树脂3D打印&钢结构树脂,600cm×400cm×300cm,2022年。图片由隋建国及隋建国工作室提供
贾樟柯,《站台》(片段),影像,26分,2000年。图片版权所有机构:西河星汇影业
范西,《跟连续有关的线索:分散、聚合》,不锈钢、漆、UV,200cm×300cm×10cm,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及CLC Gallery Venture提供
本届广州三年展围绕“变化”展开,也将广州这座城市本身被放置于改革开放这一巨变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中国当代艺术40余年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生成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早体会其先锋性与复杂性的地方。当我们在今日重新回顾历史,以艺术为切入点,把观察的视野扩展到更长的历史阶段和更广的空间维度,今天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巨大变局显得更为清晰,“化作通变”正是基于在地性的国际化考量的结果。
梁绍基,《残山水》,蚕丝、蚕茧,500cm×150cm,2009年。作品由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提供
吴洪亮策展的“边缘”板块讨论那些发生在边缘却不容忽视的问题,展开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内生”板块由姜俊策展,将视角投入在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性”的变化与发展之反思,更多的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在2008年后的本土生产和生态,欣赏和接受,特别关注艺术对中国社会、本土意识、传统遗产的表达和展现;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策划的“慢板”板块中,艺术实践转向了对本体价值的重新思考。来自英国的策展人提出一种不同的“变化”模式,对于全球化之下的市场、商品化、加速、技术决定论等方方面面关于“变化”的主流叙事进行反思,更多地关注那些有形的、充满重力感的媒材;德国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策划的“触屏”板块中包含“触摸”、“母亲”、“水”、“身体”四个不同篇章,以尝试讨论:当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未来时,将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质与非物质间变化的伦理中自处与相处。
宋冬,《无痕碑》碑,加热元件,水,毛笔,235cm×150cm×100cm,2016© 宋冬,图片致谢佩斯画廊
杨嘉辉,《烟雾奏鸣曲》,单频彩色立体声录像, 15分49秒,2020-2021年。图片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加里·希尔(美国)《手、听》五屏幕视频装置,无声,1995-9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对于广东美术馆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即将于2023年落成,未来广州三年展的展出场地也将迁往新馆。本届三年展视为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回顾从来不是为了单纯的纪念,正如总策展人王绍强所说:“这既是一次集结又是一次新生,让我们在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实践与创造中连通共融,万象更新。”
四.
展览名称:“共生——拟像·剧场”卢征远个展
展览时间:2023年2月12日至4月30日
展览地点:OCAT 上海
展览现场
2023年2月12日至4月30日,"拟像·剧场"卢征远个展在OCAT上海浦江展区中意文化广场展出,策展人苏磊。卢征远以12块 6米高巨大的红色幕布,将近1000平米的城市广场和草坪合围成巨大的剧场。
展览现场
卢征远以自身为原型的巨大眼睛置于巨大的红色幕布上,所有进入展览场域的观众仿佛都被无时无刻的注视着。由早年的毕业创作《天堂》而受到启发。“剧场”是卢征远近两年来创作的重点,他的作品也基于对当代艺术新的认识和反思,开启了新阶段。比如其2022年举办的个展《关系重塑:双重肖像》、《莽·荡·苍·茫》,均以剧场的形式展开对艺术公共性和体验性的实验。
展览现场
随着这些年身份的多元化,卢征远从艺术家到教师以及策展人,从不同的地方汲取了许多养料并且对“公共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在这些年不断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卢征远发现观念艺术因其太注重理念的转换过程和对于智性的追求而忽略了人的感觉和知觉。感性的东西逐渐被方法、被观念遮蔽,但是艺术最宝贵的地方是呈现那种不可名状的感受,将那些精神性的、感受性的、神秘性的东西从不可见状态引向未来之可见。
五.
展览名称:“你和我,保持凝视”昊美术馆五周年
展览时间:2023年2月17日至5月28日
展览地点:昊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片由昊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昊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昊美术馆提供
2023年2月17日至5月28日,举办的“你和我,保持凝视”昊美术馆(上海)开馆五周年特别展览,精选来自 20 多位国内外艺术家的 30 余件馆藏作品,以同时代不同个体的经验与思考构建展览多重脉络。展出作品在昊美术馆的精心布展下呈现出作品与空间,与时代之间的关联,产生不同于以往的独特魅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昊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昊美术馆提供
与以往以线性时间为脉络,对馆藏作品进行标签的方式不同,本次展览以“同时代的人是紧紧保持对自己时代的凝视”为线索,以“你和我”为名,在展厅中,“你和我”即与空间对话的直接核心,填补了主体与场景的缺席;对世纪悲剧的发生做出反思,于当代事件和过去参考之间取得联系;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时间,将“当下”作为过去与未来的划分点;从社会装置出发,从文化的层面瓦解和反转语言;再认识物质肉体之外的文化表征,对抗碎片化的数字世界;并在数字世界中,转变为无法注销的有机生命形式。
展览现场 图片由昊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昊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昊美术馆提供
然而,不类同于时代,不按照时间性行动,以时间的创造性重组方式来构建非线性历史的尝试本身也陷入了现代历史观中。作品与作品之间的潜在叙事,不过是依赖外界给予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你和我仍需保持凝视,以感知时代的光芒及其黑暗。
六.
展览名称: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星丛幻想曲
展览时间:2023年2月18日至5月5日
展览地点:原·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片由原·美术馆提供
《甜言蜜语》2019 装置,艺术家:曾庆强
《拳击人的肖像No.6》2021 (左) 《拳击人的肖像No.2》展览现场
2023年2月18至5月5日展出的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星丛幻想曲”。“星丛幻想曲”作为原·美术馆iArt青年艺术计划已经第五年,iArt青年艺术计划将艺术作为媒介,为城市、社会导入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讨论,探讨青年艺术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中的可能性。受疫情影响iArt青年艺术计划也经历了停摆、反思、再重启。
《这不是一个游戏》观众与作品互动 展览现场
施蕊妮的影像装置《Strings》 展览现场 图片由原·美术馆提供
《自然生长系列之二》2008/2017 双频影像,艺术家:丹妮拉·荣汉斯 (德) 展览现场
此次“星丛幻想曲”群展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在国内创作活跃的参展艺术家来自历届“iArt青年艺术计划”,就像一个小结的回顾;另一部分是邀请了活跃的欧洲艺术家,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影像、雕塑和装置等多元媒介的近60件作品,聚焦当下极具创造性的艺术表达与探索。展览的两个部分共同形成对全球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以及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对话与呼应。
《风铃》局部 展览现场
《风铃》局部 不同污染程度的乡镇的地图和提炼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的过程示意 展览现场
参展的27位艺术家从媒介到语言,工作方式和文化处境都各不相同,却同属于当下的历史时代。策展人之一郭小晖把展览称为“矩阵”的结构。从她介绍了解到,“星丛”(Constellation)一词出自本雅明在历史哲学中关键概念。在《德国悲悼剧的起源》(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中,本雅明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星丛”一词来说明理念(Idee)的特殊聚阵结构。星丛是指一个由各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其中每个要素都彼此独立,它们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共同展现了集合体的非稳定状态,构成一个充满异质性张力的共在。
《天鹅霜3号/好鹅2号》2020 布面油画 王迈 展览现场 图片由原·美术馆提供
《今天,在你一生之后》局部 德莱夫·普施 (德) 图片由原·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原·美术馆提供
“他们各有轨道彼此独立,但又互相链接,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郭小晖与高毅两位策展人都非常认可“星丛”这个概念与当代世界之间的关系,恰恰契合了关于多样性,以及共生等,展开超越人类自身之外的关联。
荒原计划3 2019 布面油画 240x320cm 刘商英 展览现场
《变色龙》 高文谦 展览现场
策展人郭小晖在展览的前言中写道,近年来,随着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人类学本体论转型、多样性民族志等应对人类纪危机的理论兴起,学界已经认识到,复杂多样的自然物实际上是以一种自由主体的关系共同维系、生产着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共生的视角中,思考并寻找人类纪中我们自己的角色与剧本,或许将有助于我们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重新判断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定位。
《鲜榨的自我生成-神往》 曾晨 展览现场
《ONE》 林万山 展览现场
《透明社会:那一缕光》2019-2020 影像机械装置,艺术家:许毅博
在这种体量庞大的视野下,艺术家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知道,艺术的永恒追求之一正在于探索可能性,艺术家的共感与实践能够有效地激发出集体的想象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到环境、能源、战争、生物灭绝等等灾难性的影响,通过艺术与技术,将积极应对人类纪挑战的呼吁引入到文化、科学和大众传媒的最前沿。
七.
展览名称:“石之海”群展
展览时间:2023年2月18日至3月26日
展览地点:拾萬空间(798艺术区)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2023年2月18日至3月26日,“石之海”群展在拾萬空间(北京)展出,参展艺术家旦儿、经傲、梁姝妮、梁伟、沈瑞筠、魏颖、解群、朱荧荧,她们的创作都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同时交融着坚毅和柔美。展览通过创作者对生命起源、转化和消亡的臆想,对自我痛苦之身的内在和外在的回应,以及对文明发展中宗教、政治、工业科技和需求的反思……试图清明一缕现代社会中日渐模糊的感受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海底深处的火山热液口可能是地球生命的发源地,脊椎类动物的早期胚胎几乎都是类鱼形态,这些现实与猜想让梁姝妮回游到古远的深海记忆:诞生、成长、水位下降后露出的遗骸,将她引入到一次与本体源头的隔空对话中。对于描述未知,我们往往会以人为原型,然后结合所见所想生成一个新的幻象。解群除了借助人形,还将日常之物转换、代入到她的“橐龠宇宙”中,于是蘑菇门、花生塔、面膜肺、饭盒孕生的圣山……这些光怪陆离的盒子,成了一部暗夜中的镜花缘。经傲在万物中聆听喘息,她的探索则是围绕声音展开,以“纯然物”为主材料,在大小各异的装置中寻觅声音的节奏悦动,由此反观她的绘画,便更像从脑子里溜出来的精灵,随遇而安、随性发芽。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火山爆发时,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前面的冷却凝固,后面的持续推挤,冷与热的激烈碰撞中,形成了一种“翻花石海”。进而,瞬间的不稳定被临时安全化了,内在的微妙变化却在推动下一次的外壳蜕变。这变化不易察觉、也因人而异,就像我们在观察痛苦之身时,会发现女性从古至今的基因里,沉淀的痛苦感要远超于男性,同时也会让她们更有契机成为觉知者。解群将生活状态汇流成具有魔幻现实感的短诗与小画,她察觉有痛时,“滚诗”会尾随而至,一旦焦灼感走了,表达的意愿也跟着消失了。痛无法真切地感同身受,但可以试着不加分别地给予全然倾听。朱荧荧本次以“火”为借喻对象的创作中,针刺般挑拨起的是强烈的个体挣扎,火在瞬间的形状成为内与外的临界点,较之以往,这次绘画中的精神感受性更加深厚。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通常,人们首先被表象(形象、名、权、利)吸引,近身处之却往往事与愿违,虚象之下渗发出的很可能是腐烂之气与化学香精混杂的怪味。回应文明发展中的种种裂变,艺术创作者经常显现出四种不同的状态:创造彼岸、显露实相、试图改良、去繁回简。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从出现起就带有它的局限性,但我们还是需要借助它来推进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接近生命的原貌。梁伟将积累的个体经验和外部概念进行不断地消融,慢慢推演出带有个人属性的绘画语言,意识窜流于持续碎片化的叠加过程中,趋向一个飘渺之境。沈瑞筠绘画中撕裂的图像重组后,依稀可辨别出杀戮和血腥,褪显出宗教或艺术纷华表象下的赤裸和复杂。而趋于完善的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系统,容易加速催化自我欲求,“小我”虚大时,人祸便接踵而至。在“祛魅”的现代化进程中,魏颖将“返魅”引流到过度依赖现代系统的生存环境,驱散障眼迷雾,亲近自在的精神旷野。如果我们认同高于人类的“神灵”的存在,那其本应是对生命升起真正的敬畏之心,而并非只有所图。旦儿在近几年的创作中,便逐渐减弱主观意图的植入,淡化“戳印花”的社会、政治、宗教的复杂背景,在纸上生演出“一生二,二生三”的至简之道。她们像单个细胞的分化和分裂,共同衍生出一个多元的世界。
八.
展览名称:冷波普——曹再飞的浪漫主义
展览时间:2023年2月24日至5月14日
展览地点:嘉德·宥爱艺术中心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曹再飞在展览的现场朗读了诗人顾城的作品
2023年2月24日至5月14日,“冷波普——曹再飞的浪漫主义”个展在嘉德·宥爱艺术中心展出,“曹再飞要让荒诞真实呈现出来,他承接了英美消费主义波普艺术的图像方法论,保留了政治波普艺术的反讽逻辑,更让波普精神从热情的幻觉走向理性的介入,可以称为‘冷波普’。”批评家、策展人郝青松在嘉德·宥爱艺术中心新展“冷波普——曹再飞的浪漫主义”前言中谈到曹再飞的艺术创作时,回顾了九十年代中国出现的波普艺术与红光亮艺术的结合体“政治波普艺术”,艺术当随时代,艺术需要回应时代发生的新问题。并把他对荒诞现实的回应称作“曹再飞的浪漫主义,一个人的孤独狂欢。”
展览现场
艺术家曹再飞说自己只能通过时间的积累,来更好的呈现自己对生命状态的体验。2017年,他蹲下来在高速路上逆行,用粉笔在水泥隔离墩上留下近两公里的日记,一场大雨过后地面又了无痕迹。他一年年的在上海人民公园、防空洞、酒吧、夜店......朗读顾城的《门前》、《弥合》,读艾略特的《荒原》,读经典爱情诗......多年来,“逆行者”曹再飞希望为这个精神幻灭的时代,渗入些微的浪漫诗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批评家、策展人郝青松评论中谈到,曹再飞要让荒诞真实呈现出来,他承接了英美消费主义波普艺术的图像方法论,保留了政治波普艺术的反讽逻辑,更让波普精神从热情的幻觉走向理性的介入,可以称为“冷波普”。他设定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并行不悖的平行宇宙,现成品运行其中,关系和逻辑荒诞不经,成为艺术。他发现了荒诞现实的藏身之处,每样东西都日常可见,极其普通,并置在一起却极为荒诞。现实世界就是如此,关系扭曲,人心险恶,才成其荒诞,深藏在不可见的深处。曹再飞要让荒诞可见,每一个画面的情景不仅是现成品的并置,更是一个主动出击的行为表演,从而遽然加剧了荒诞画面的紧张关系,使得荒诞的关系刚刚成立就马上被置于高度质疑的处境。荒诞是生活的底色,但不是生活的应然。
九.
展览名称:“有多少爱 可以重来”云峰个人项目
展览时间:2023年2月22日至3月22日
展览地点:蔡锦空间
《2021年1月25日 雪》(视频截图 ) 4K视频 10:00 2021
展览现场
2023年2月22日至3月22日,“有多少爱 可以重来”云峰个人项目在蔡锦空间展出。《2021年1月25日 雪》作为展览引言性质的视频,这段视频拍摄于2021年1月25日潮白河左堤路南段,当天是几年来北京地区少有的大雪天,也是疫情暴发一年左右的时间点。在视频拍摄的前十几天潮白河边刚刚安装了护栏,官方媒体报道说“防止有人在河道中穿行出现危险。”整个影片中没有台词和剧情,只有一个人在河边走路。
《神爱》发光板、现成品150*80cm2020-2023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家在展览的陈述中谈道,这个展览在观念上最核心的部分来自一截生长在护栏上的植物《神爱》,这株小榆树自2021年初艺术家在制作蓝晒作品时就发现了它,它和护栏相伴生长,柔嫩的枝条在护栏的网格当中不断穿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发现它又一次变换了生长角度,仿佛有某种自我意识的存在,它一定是追着光在生长,但阴晴不定的天气和护栏的遮挡让它一直拿不准方向,犹犹豫豫的却也保持了自己一贯向上生长的姿态。随着时间不断增粗的树干开始和护栏咬合在一起,似乎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生命体。不幸的是,2022年11月,当艺术家再次到河边去找它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工人锯断,就此它的生命形态被定格成了现在的样子。"当我在思考生命政治、自由意志、亲密关系等等诸多话题时,我总会想到它。"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中视觉最核心的部分是张贴在空间墙面的蓝晒图像《夕阳》系列,这些图像环绕在展厅的所有墙面,高度是190cm左右,几乎遮挡了所有观众的视线。这些作品是艺术家2021年整个夏天在潮白河边制作完成的,每张蓝晒图片为38.9*54.6cm,24张为一组,刚好是一截160*300cm的隔离网的宽度,因为采用物影成像的方法,所得到图像与真实的护栏尺寸完全一致。图像内容多为护栏和周围植物的投影。作品名字源于每次曝光蓝晒的时候都需要太阳光,而从北京一侧来的光正好处于燕郊正西,故名《夕阳》。
十.
展览名称:“无界漂移”&“重庆全息碎片”科技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3年2月25日至3月19日
展览地点:重庆时代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片由重庆时代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重庆时代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重庆时代美术馆提供
2023年2月25日至3月19日,“无界漂移”&“重庆全息碎片”科技艺术展在重庆时代美术馆展出。继“破壁”“超验植入”后,四川美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赓续合作,“无界漂移”科技艺术展成为二者跨领域、跨学科开展的教学实践项目最新成果。该展由四川美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在既往艺科实践所形成的科技艺术新形态——“无界漂移”的基础上,展览尝试对科技展开艺术化的游思与科技化的表达,旨在形成学科融合、领域融通的形态、方法与范式,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融通与游牧。
展览现场 图片由重庆时代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重庆时代美术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重庆时代美术馆提供
“重庆全息碎片”科技艺术展为2022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建设项目“科技艺术‘数字混响’计划”第一期展览部分,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重庆时代美术馆等承办。展览分为“幻境”“地理”“空间”“生态”“形态”与“未来堪舆”6个“碎片”板块,采用线上(百度希壤元宇宙平台“云厅META ART STATION”数字艺术馆)+线下(重庆时代美术馆)并行叙事模式,旨在探索艺科融合教育改革+WEB3.0互联网变革背景下,元宇宙虚拟空间与线下实体展览空间深度联动的可行路径。
十一.
展览名称:“火焰”张季个展
展览时间:2023年2月25日至5月3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张季,《久漏鑫火尾补柴,臂膀生景负焰挨》,布面丙烯油画,220×260cm,2022,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2023年2月25日至5月3日,“火焰”张季个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由策展人杨鉴策划。作为艺术家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展览将用四个章节、约30件布面作品、100件纸本作品,呈现张季近两年中探索的多种共生的绘画可能,并将以多条创作线索平行展开。
张季,《私蛊醒精;饲骨惺精》,布面丙烯油画,220×220cm,2022,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张季的绘画创作围绕着对潜意识世界的观象展开。相对于“画”,张季常常强调“看”更重要,通过对于“抽象痕迹”的动势判断,在流动的知觉中捕捉一些模凌两可的陌生形象。张季拒绝完整和修饰的画面,而是把尝试的痕迹保留,作为真实瞬间体验的见证,给予不确定性一种信念,挑战理性与归训主导的现代文明,展示了常被忽视的人性感光的瞬间。
张季,《酒坠仙休盘,手指悦生发,化愿嬉火躯,柴漫脂瘤疤》,布面丙烯油画,220×220cm,2022,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张季的作品或许可以被称作“非具体绘画”。他拒绝描绘现实,并尝试剔除一些可以直接获取的情绪与感觉,让绘画更加逼近对于潜意识中事物形象的描摹,绘画可不可能是一种永远追逐未知官能体验的介质,画面中看到的永远是体验过程中偶然抓住的奇妙瞬间。艺术家希望以一种像是溶解或者是纠缠式的绘画思维去与绘画史、宗教、文学、社会建立一种镶嵌与合体的关系,在绘画中谋求一种新的共生状态,就像是无数拥有生命的深层感知将绘画作为宿主,在其体内生长。
张季,《汤花盆栽》,布面丙烯油画,220×260cm,2022,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通过不同的路径强调一种共生与无休止演变,对应到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全球化以及艺术世界,面对近年来我们所遭遇的一切激烈变化,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视作是一种退缩与逆行,而是应该识别为正在演变的一种新状态,艺术家需要全新的自我激发与动员,去接受和寻求新的视觉、知觉、知识的途径或者行动模式。
责任编辑:裴刚
推荐关键字: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 卢征远 广州三年展 张季 济南国际双年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