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带全家去浦江西岸龙美术馆看了《袁运生的历程》大型回顾展,对袁老师的艺术历程有了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袁运生老师是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人物。
早年读过理由以他为主人公写的报告文学《痴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有幸在历史博物馆接待过他,多年后在壁画艺委会会议和展事中又数次见到他。
所以他是我倍感高大但又亲切的偶像。
要感谢朋友袁野(袁老师的公子)发的信息并电话联系让前台为我们提供了免票。使我们能在这个展出结束的前一天看到。
展览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一展厅展岀,策展人是崔灿灿。
从这张曾闻名于世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作影印件开始,我为孩子们讲述了当年首都机场壁画岀现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中国美术界产生的轰动效应。
袁老师在表现泼水节中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曾引起巨大争议,最后由于邓公的肯定才得以平息。
有一篇发表在《十月》期刋上的报告文学记录过袁先生和这个事件。
这段话是袁老师自己写的一段创作手记。
第一单元
自画像
家乡的鱼
油画
速写
雲南写生白描
老密涛
局部
展厅有视频观看厅放映袁运生先生早年的相关创作影象。
还有他创作的一些壁画。
这个展板的文字对袁运生先生在中国壁画艺术界的定位做了总结。
壁画是袁运生艺术历程中最显著的特征。
1979年,袁运生在北京首都机场创作了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面中三个沐浴中的傣家女裸体,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充满生命律动的造型,成为对生命原始美的赞赏和自由的歌颂。机场壁画一经问世,便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议,海外媒体将其称为:“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几个月后,三个裸女最终被木板遮挡,一场方兴未艾的壁画运动也由此告终。这段尘封的往事直到多年之后才重见天日。
机场壁画作为分界线,开启了一种艺术风格,一段思想启蒙的发端,对长达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成为袁运生壁画创作的起点。1982年赴美国后,袁运生持续着壁画运动的梦想。
1983年,为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创作壁画《红+蓝+黄=白?--关于两个中国神话故事》,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现代艺术和民族神话,第一次在画面里结合。也是从这时起,他心心往之的壁画的革命性、
民族性、大众性、现代性和原创性的特点,也得以一延续和改造。
1995年,创作壁画《纸醉金迷》,重返壁画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现实主义语言。1996年,在哈佛大学的丝质挂毯《人类寓言》,从题材和形式上拓展了现代壁画的语言。2005年,归国后的袁运生,为香港城市大学创作了两件大型壁画《夫子思琴》和《万户飞天》,早年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向往在这两幅作品中逐渐隐匿,中国文化传统的再生成为唯一的使命。2018年,创作了壁画《盘古开天》和《夸父追日》,中国本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得以全新的阐释。2019年,为北京大兴机场创作了最后一件巨幅壁画《共工触不周山、女娲补天》。从1979年的首都机场兴建时色彩斑斓的壁画,到2019年的大兴机场兴建时的黑白素描,从对傣族传说的描绘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叙述,一个国家经历了40年的巨变,这条路袁运生走了40年。
壁画是袁运生艺术历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它涵盖了袁运生全部的艺术语言和精神世界,从西方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个体意识的觉醒,到对文化身份的自觉,赞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赞美她的人民、习俗和历史,到构建人类历史文明的宏大梦想,袁运生创造了一个环绕艺术与民族的神话。也因为壁画作为一种大型公共艺术,最纯粹而又最强烈的艺术形式,成为大众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1981年创作的《殉道者》成为袁运生对艺术价值和精神认识的最好写照,它悬挂于展厅的顶点。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斯廷教堂壁画,对于宗教和人性启蒙有着重要的价值。袁运生的壁画与西斯廷教堂之间的象征性关系,彼此激发的力量,l成为整场展览的轴线和中心。古典信念和现代精神在当代的美术馆穹顶空间中,终有了最佳隐喻。
该展岀还有袁运生先生创作手绘的几十个现代主义瓷盘。篇幅所限,收入以下几张。
袁老师说,那年,日本朋友送给他一盒油笔,色泽鲜艳,在瓷盘上试:色彩对比很强烈,犹如民间版画一般,瓷器本来具有丰润而光泽的表面,和这种油色相结合更具有一种表面结构的特殊快感。从此他就画起磁盘来。
他觉得以色彩去画新的想象画感到颇为得心应手,因而有一阶段醉心于瓷盘画。
一发而不可收。
“曲线所包涵的内容总是难以捉摸的。你可以去形容它,但是你说不完全,最好的文学家也难描写一条曲线的确切形象的。正如想象也难以描摹。想象往往又是稍纵即逝的,人们常常觉得它难以捕捉,回味也会失去当时的那种新鲜与强烈。
我喜欢画瓷盘,正因为它较好地满足了我随时捕捉想象的愿望。”
节选自《我为什么画瓷盘》袁运生写于1981年3月15日深夜
笔者在展厅。蔡青摄影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