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下午,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以嘉宾预览和开幕研讨会的形式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0米层17号展厅拉开帷幕。(以下简称“海平线”)
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李向阳、朱国荣,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剑平,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李旭,委员马琳、汪涤、徐明松,知名评论专家林明杰、徐可、项苙苹,本届“海平线”策展人李晓峰,联合策展人傅军、黄燕,以及参展艺术家等观摩展览。
第十九届“海平线”秉持创新与经典统一、现实与理想结合的策展理念,围绕都市文化与文明,兼顾长三角独特的艺术生态,提出了“发光·反光”的展览主题,以期以城市之光、时代之光、艺术之光三光辉映,立体呈现近两年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艺术重要发展与变化。
经主办方和策展组遴选,安家寰、曹再飞、陈霈、陈彧君、皋翱、洪丹、胡为一、江立宁、蒋吟、金今、李会、李雪、林印吉、马俊营、鸟头(宋涛、季炜煜)、庞海龙、秦岭、史怡然、宋智容、孙源、唐音、田学森、王一、吴谦、夏存、徐卫红、许翔、于雨田、张宁、朱佩鸿(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等30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上海本土艺术家21人/组,长三角及全国艺术家9人;30周岁以下2人,30-45周岁24人/组,46-48周岁4人,平均年龄38周岁。
参展艺术家遴选是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各艺术委员会和策展组推荐的人选为基础,围绕“发光·反光”主题,学术视野从上海本土及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向全国和国际延伸。最终入选的艺术家阵容整齐,总体都有学院背景,成长经历更加丰富,有相当一部分有海外留学及职业经历,还有一部分已经是业界享有知名度的成熟艺术家。
展出的200余幅/组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兼具水墨、水彩、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摄影影像等多元艺术语言形式,整体呈现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学术思考,以及在新观念、新手法、新媒介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策展人李晓峰谈到,“‘发光·反光’是第十九届‘海平线’的主题,也是观看本届参展艺术作品的维度,参展艺术家从天文学、物理学,到心理学、社会学,从科技到文化,从自然到精神,用自己的作品对‘发光·反光’做出了精彩诠释。”
陈彧君 《霸王别姬》 2022 铝板上丙烯 60x42 cm
陈彧君的系列绘画作品是在镜面亚克力上创作而成,通过不同属性的材质、技法、对象、时空以及文化之间的对话、碰撞与交融,来分享个人对乡愁和基因的持续探索;
王一 《千岁》 镜面不锈钢上综合材料 75x75cm 2022
王一的系列绘画及装置作品,将古典绘画技巧与标准化生产的工业材料、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范式结合,形成围绕社会机制与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表达;
田学森 岚境 360x180cm 布面油画 2022
田学森的系列绘画作品,借鉴传统山水画意境,用油画材料技法尝试为千古华岳写照;
胡为一 侵蚀——五冠峰 No.1 93 x200cm 2022
数码微喷、Permajet珍珠面相纸、铝塑板装裱
胡为一的“侵蚀”系列摄影作品,进一步扩展材料边界,抽取胃酸来处理胶片,使图像神秘而崇高;
皋翱 《更衣室之脆弱私密》之一 布面油画 210x110cm 2021
皋翱的系列绘画作品以“褶皱和镜面反光”等生活中的平凡客体为表现主体。他认为,“不论是柔软质感中游走的光还是在工业化冰冷反射中的光,都是附着在物体上的情感之光”;
朱佩鸿 《Space O》
朱佩鸿的《Space O》巨型气模艺术装置,通过对光与空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在无穷宇宙之中色彩能量的膨胀与变化;
秦岭 《平行空间》
秦岭的作品《平行空间》则通过特种对光与色的折射与变幻,重新思考所见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从本体语言的潜心传承到表现手法的多元探索,很多参展艺术家侧重于用作品表达他们对人生、对内心、对艺术的认识和感悟。
洪丹 《关于时间04》 布面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2年
洪丹的绘画作品注重探索内生性的绘画语言,让物质与空间、时间、心灵之间交织对话和碰撞;
张宁 “照见”之一 190x120x150cm 石膏 2018年
张宁的系列作品,在观念上拓展传统雕塑的边界和表达方式,而且力图赋予作品以一种文化身份,以作品来反观自心;
夏存 吊灯 No.1 145x70 综合材料 2019
夏存的系列绘画作品,通过描绘一些破旧的机械,尝试寻找它们存在过的证据,触发内心的情感;
李雪 《一种没有生物学根源的本能-1》 21.5x25
李雪的系列绘画作品以结构秩序传达哲学思考,以精致制作呈现女性的视觉优雅;
孙源 《群体的寓言》系列有机玻璃彩绘 正侧面
50X80cm 尺寸可变 2022年
孙源的《群体的寓言》系列作品,以单一重复的形式建构个体、集体、社会的象征性场域,让观者通过经验在重复的形式中看到秩序,看到自身对世界的“追逐”;
展览现场
第十九届“海平线”的展呈方式延续往届的做法,为每位/组艺术家提供相对完整的一面展墙或一个空间,从而形成若干个风格迥异的艺术场域。策展人以多变的动线节奏,串联起艺术家们或高昂热烈、或清新明快、或含蓄内敛的艺术表达,同时将影像、装置和雕塑作品穿插其中,构成一曲情绪跌宕的视觉交响乐。多维度的观展体验,传递着与时代之光、城市之光交相辉映的艺术之光,促使观者从感官层面的感受步入理性层面的反思。
研讨会现场
嘉宾预展活动结束后,第十九届“海平线”开幕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A215多功能厅召开。研讨会先后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丁设与本届展览策展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李晓峰主持。
关于“海平线”
1986年6月19日,“海平线86绘画联展”在上海美术展览馆拉开帷幕,自此开启了“海平线”融展览、研讨、传播为一体的全新学术机制。36年来,“海平线”始终聚焦中青年美术家的成长,陆续推出的400多位中青年美术家,相继成长为上海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36年来,“海平线”始终坚守探索性、学术性、时代性的办展宗旨,特别在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坚守与创新中持续构建学术体系和传播体系,不断扩大和提升辐射面和影响力。
2000年第八届开始引入策展人机制,参展范围也从沪籍美术家扩大至在沪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家;2006年第十一届将关注点落在当代艺术领域;2010年第十三届将主题更改为“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作品样式从传统的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拓展到装置、影像和公共艺术,并首次邀请外国在沪艺术家参展;之后,“海平线”先后以“抽象之道”“具象那边”“意象再造”“诗意江南”“个人史料”为主题,及时回应时代和社会关切。其中2018年第十七届,学术视野从本土延伸至长三角地区;2020年第十八届开始由新成立的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和策展艺委会主导展览主题策划和艺术家的遴选。
未来,作为上海美术界发掘和推介中青年艺术家的重要平台,“海平线”将立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崭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厚植学术交流土壤,最广泛地团结凝聚上海及长三角优秀的中青年美术家,在自觉融入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大局中,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