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因空间激发行为”的展览;这是一个两位建筑设计师策划的展览;这是一个关注城市边缘和身旁生活常态的展览。
你可以透过“犬吠工作室”的空间装置“花草茶俱乐部”看到其他创作者的作品,就如同推开自家的窗户,眺望近处的和远处的城市景观。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外景
2022年11月12日下午,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开馆展”身边与世界”开幕。展览由两位建筑设计师李涵和金秋野共同策划,邀请参展的8位创作者犬吠工作室、陆庆屹、黄河山、胡向前(艺术百科)、温凌(艺术百科)、罗宇杰 、陈维、乔小刀,其中犬吠工作室(塚本由晴、贝岛桃代、玉井洋)和罗宇杰、乔小刀也都是建筑师的身份,陆庆屹是纪录片导演。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初次亮相。玄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设计师金秋野利用角落、缝隙和零余空间“造园”,通过梳理复杂功能来创造丰富空间,在最小尺度内完成高密度建造,尽量保留原有完整建筑空间,“小而密”的新建部分在“大而疏”的保留部分中穿行,以疏密对比体现对城市日常历史的尊重。尽量保留原有建筑和施工过程中偶然而成“皱纹与胎记”,表达“新旧交融、无新无旧”的时间感。山中天艺术中心旨在创办有较大影响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未来将成为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综合体,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展览围绕建构、行为、图景、叙事4条路径来探索身边与世界的关系,但又不是一种线性的排列。而是在每条路径上的2位创作者与其他创作者的作品相互关照,在相互的关联中形成丰富的联想。通过各自的作品,呈现丰富多样的“身边世界”。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开馆展”身边与世界”展览现场
对话:Q&A
雅昌艺术网&李涵 金秋野
|策展人李涵
策展人李涵为到场嘉宾进行导览
李涵,绘造社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其作品曾参加第4届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和日本馆主题展、第7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展览;曾获得2018年世界建筑节建筑制图奖全场优胜奖和2016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建筑绘画竞赛奖项;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悉尼白兔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深圳坪山美术馆、及北京山中天艺术中心收藏。著有《一点儿北京》、《一点儿北京·大栅栏》、《The Joy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胡同蘑菇》和《楼房花朵》。译有《新兴建构图集》。
Q: 谈一下展览的策展思路和艺术家的情况吧。
A: 这个展览,是我第一次参与策展的项目。展览由不同背景的跨媒介创作者参与,有三位艺术家,陆庆屹是纪录片导演,两位建筑师,我和金秋野也是建筑师。
Q: 所以展览空间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还是很强的。
A: 是的,建筑师的强项就是对空间设计和利用。金老师负责玄馆空间的设计,我主要负责具体的策展操作,但我们会一起讨论各自的想法。
首先我们希望大家拿出新作品,8组艺术家的创作要很好呈现在有高低差的两个展厅,得有一定的尺度,不能太小。并且这个馆的墙面空间和798其他空间比并不多,所以空间装置为主。因此又和建筑师偏空间装置的作品巧合了。
展览的4个线索建构、图景、叙事、行为,希望能够把两位一组的作品放在一起,但是影像的作品需要有独立的相对封闭空间来播放,就根据空间的可能性来调整为现在关系。
A: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对应一个线索,相互之间在空间中有穿插,又有对应的关系?
建构:罗宇杰《鸟笼》&乔小刀《寺庙酒吧》
Q: 是这样,建构线索的作品是罗宇杰《鸟笼》和乔小刀的《寺庙酒吧》。对建筑师来说,建构不是构成,而是指物质性实体材料的碰撞,不是建构抽象的叙事。
罗伟杰是建筑师背景,乔小刀没学过建筑,但是他有使用材料和直接使用工具的经验。所有装置构件都是他们自己做。而职业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由工人制作实施。他们是空间装置的两种方式,不一样的结果。
罗宇杰 鸟笼 4.5x4.5x2.95m 装置 综合材料
罗宇杰,LUOstudio主持建筑师,中央美院建造课题教师。他自2007年在北京院任BIAD-1A1创意中心总监,于2015年加入中国乡建院,成立并负责可续乡村工作室,2017年创立LUOstudio罗宇杰工作室至今。罗宇杰及其工作室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获邀参加“建筑之外”意大利威尼斯文献展、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CBC建筑主题馆巡展、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
作品陈述:疫情里,朋友送来圈养孵化的小鸟,激发了自己对鸟、鸟笼、造笼的关注、观察:鸟笼,是人对鸟的束缚,实现人对鸟(自然物)的眷恋与控制。
常规鸟笼的空间尺度很小,是鸟的牢“笼”,仅容下鸟在其间转身、小跳跃;传统造笼是一个很有建造工艺技术的工法制式,以竹材制作为主,采取的是“笼箍'&“笼丝”建造方式。
遵从传统造笼的材料和方式,融合当下工业技术,建 造生成一个相对巨大的笼,笼被‘‘放大” 到人可以进入其下的尺度。
“笼”似乎成为一个“建筑” ,这个“建筑”基础足够大,能成为鸟落脚的“大地”,这个“建筑”的上部起“穹笼”可以对人的形成裹缚,人步入“笼”下而被包缚,而鸟在这个相对阔大的“空间”内实现飞翔。
乔小刀 寺庙酒吧 4.5x1.95x2,95m 装置 综合材料 2022 展览现场
乔小刀 寺庙酒吧 (局部)
乔小刀,荒野之国创始人,创建于2021年,开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成为丽江文旅地标,大小朋友心中的理想家园。
作品陈述:庙,是我小时候认为最神奇的建筑,外观奇特,内部更是奇怪的“人”。他们不说话,但看起来很吓人,尤其是那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之类的,人还要给他们磕头、行礼。
乔小刀把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和二郎神对战,身体变成庙,尾巴变旗杆,根据这个记忆场景,重新定义了这个童话建筑。
图景:黄河山 影像装置 《秃力城》&陈维 灯光装置《故障》
Q: 图景倾向对未来的想象,可以通过影像、视频、数字图像建构虚拟的未来城市。黄河山的影像装置 《秃力城》放在小厅里。作品是由数字图像拼贴起来的疯狂城市。图景不仅仅只未来,也指当下,对时代整体的观看。一方面他观察城中村,通过拼接组合,又具有赛博朋克、乡土朋克的未来感。并且又有NFT、元宇宙这些方式代表了未来的方式,尽管现在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但确实是未来的方向。
陈维的作品隔着过道,他的空间像个黑盒子,用LED灯做成灯箱装置,可以说是虚拟的,但又是实体的。作品以光作为视觉的方式,它既是物理的存在,又看得见摸不着,和数字的虚拟图像是不同的。现实中的LED屏,常常会出错,比如“北京您好”出错就是“北京你好”。他觉得90%的LED都会出错,这些故障又被光传播出来,虽然本身很美,但却为了一个故障而产生的。而未来建筑的外立面都可能会用LED屏显示信息,也是一种未来的可能。
黄河山 秃力城 影像装置 数字艺术 2022
黄河山,数字艺术家,塑料朋克美学发起人;代表作《假宜家》《野生设计》《秃力城》。一席第528位演讲者,参加综艺《很高兴遇见你》与栏目嘉宾阿雅/周迅一起探讨创作故事。多部作品受邀(三联生活周/新周刊/男人装/新浪财经等)周刊独家报道。作品《假宜家》系列受邀参加UABB深港双年展;作品《秃力富》系列受邀参加2021淘宝造物节-全国青年创造力展览。
手机扫一扫卡片上的二维码 打开秃力城
作品陈述:“秃力城”是数字艺术家黄河山策划的魔幻现实主义虚拟城市构建项目,探讨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虚构共识产生的荒诞诗意,是一场对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反叛。
虚拟的秃力城去掉了物的特权,没有了阶级和地位,中国城乡结合部式的真实碎片被解构重组成高雅和低俗互相糅合的消费社会景观,这些建筑景观最终会变成虚拟房产进入市场,完成共识的搭建。秃力城以乌托邦的姿态来揭示符号世界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不是来自于拼贴图像的真实,而是买家在购买虚拟房产时与秃力城建立的共识。人类不停相信某些事物,通过普遍接受的集体想象来构建起一整个意义体系的秩序,人为虚构的概念和符号将世界浇筑固化成型。
陈维 故障 装置 综合材料 2022
陈维,1980 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最初从事声音艺术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于影像及装置。陈维的创作常以舞台装置和情境再造的方式呈现于摄影之中。近年来,他更是不断地以布景和多媒介装置结合的展出形式,将其工作延伸至现场。
作品陈述:由一组不同尺寸的LED广告屏组成,每个屏幕流动着不同的广告,并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故障。
这些带有故障的广告屏在我们的城市中随处可见,人们形成了一种选择性忽视的视觉惯性,它们仍然照亮夜晚,装点都市,亦是我们与错误一起生活的共同经验。
艺术家通过将这些故障以美学的方式重置于展厅,同时将最日常的问候“今晚去哪儿”呈现于屏幕。
伴随着故障,试图将观众拉回城市一隅,重新面对这些因错误而流动的光。
叙事:陆庆屹影像作品《罗甸的春天》&温凌墙体绘画《月饼人》
Q: 陆庆屹《罗甸的春天》在大展厅的入口玻璃钢瓦的阳光板房里,是影像的叙事。温凌是最里面的大墙上,温岭通过漫画来探索绘画。他的漫画叙事,去掉了漫画里的文字,和以往他的作品也有很大的不同。陆庆屹的影像里有非常长的背景音,有他自己的感受,有人物对话,又有音乐和画面。这些叙事叠加在一起,造成非常综合的体验。
玻璃钢阳光板搭建的小空间播放陆庆屹的影像作品《罗甸的春天》
陆庆屹 罗甸的春天 影像 20'21
陆庆屹,1973年出生于贵州独山县麻尾镇。15岁流浪到北京生活。资深北漂,做过足球运动员、酒吧歌手、出版社编辑、矿工、摄影师等多种职业,现在是个纪录片导演,一个人完成了纪录长片《四个春天》,获first影展最佳纪录片,入围金马奖最近纪录片,及最佳剪辑两项提名。并于2019年初在全国电影院线公映,个人独立制作影片在全国院线全面公映,是中国电影史唯一一次。
作品陈述:我在2007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照相机, 很快就沉迷其中。
生活里匆匆流逝的时间、一晃而过的日常被定格下来后,会有一种生命被延长的错觉,时常让人感慨万千。那时,我张望世界的欲望被激活了,我开始贪婪地追逐不同的风景,各地的人文地理。在几年的时间里,我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然而我始终像一一个旅游者,这样潦草的记录方式总让人感觉缺失些什么。
困惑了很久的我回到了家乡。因为远离多年,家乡的变迁显得如此剧烈,很多变化仿佛都在一-夜之间。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那些我曾认为毫无特点的日常生活,重新去认识我的亲人们。于是我看到,他们从我对他们的认知常识里跳脱了出来,每个人都那么鲜活而清晰,他们的生活细节呈现出来的质感是如此细腻真挚。也或许是人到中年,我越来越怀旧。
总之,他们的一举一动在 我镜头里都格外美好。有时候,当我抽离出来,重新去细品他们的生活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是一一个陌生人,这样的生活不就是我曾追逐的目标么。每个人和他们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记录下来,所有细微的生活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样的存在,就是意义,就在我们的身边。
温凌 月饼人(局部)
温凌 月饼人 2x2m 绘画 丙烯 墙体绘画 2022
温凌,1976年生于北京。1996年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于2000年获得学士学位。目前为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温凌的艺术创作涉及动画,摄影,绘画等多个领域。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博客“ziboy”的作者,也是艺术社团“绿校”的创始人之一,还是绘画团体“N12”成员。近些年,温凌专注于漫画创作,陆续出版了个人漫画集《54boy》,《One Day in My Life》,《FMB》等。温凌还积极将艺术探索延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比如设计制作微信表情包,公交卡,服装,玩具等。
作品陈述:作品《月饼人》,是温凌2022年创作的新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布上丙烯作品,另一部分是现场巨型涂鸦作品。两部分作品互相叠加,呼应成趣。
“月饼人”是温凌创作的一组卡通人物的总称他们的脸都长得又大又圆,像个大月饼。“月饼人”目前有40余个人物,此次主力出场的人物是“小龟”。
作品中,温凌描绘了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坐公交、开门锁、喝水、玩手机等,温凌将这些生活细节放大,甚至史诗化。
选择卡通漫画的方式,是因为温凌儿时受到L童绘本画家父亲深刻影响。
温凌试图以漫画为切入点,探讨一些绘画最基本问题的拓展可能性,如构图、造型、色彩阅读习惯等方面。
现场巨型壁画涂鸦,也是在向绘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致敬,因为绘画最初诞生时的承载体,正是墙壁 (原 始人类的岩洞壁画) !
行为:犬吠工作室 空间装置《花草茶俱乐部》&胡向前艺术表演《庇护所》
Q: 行为部分是胡向前的行为《庇护所》和犬吠工作室的《花草茶俱乐部》。犬吠工作室是一个日本建筑设计事务所,在30年前出了一本书《东京制造》,这本书其实是在今天看,关心的是东京很破的房子,相当于北京城中村和老破小房子。传统的建筑师行业是特别精英化的群体,是服务于财富阶层的。对城市中的日常问题,并不像纪录片导演和艺术家那么关心。但《东京制造》关心的是日常所见的老破小房子,关心日常空间的建造。这些年建筑行业也有明显的转向,对建造日常空间越来越关注,不再以为的先锋、前卫、高大上。即使是一个传达室,也进入到了建筑设计的视野。这本书把建筑的领域和高度打开了新的方向。
从犬吠工作室的《花草茶俱乐部》装置的各种传统园林样式的窗看出去可以看到不同的日常景观
从犬吠工作室的《花草茶俱乐部》装置的各种传统园林样式的窗看出去可以看到不同的日常景观
从犬吠工作室的《花草茶俱乐部》装置的各种传统园林样式的窗看出去可以看到不同的日常景观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终于和犬吠工作室取得联系,他们做了这个《花草茶俱乐部》的装置,空间如何激发人的行为?因空间而影响、改变了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和内容。
最终调整放在现在的小厅里,这个八边形的一个装置,每个面都是各种窗户的形状,很多传统园林的样式。顶部是拉了很多根钢索,上面挂着干枯的树叶,散发着植物的味道。他们设计的是在这里面可以泡茶喝,周围的这些窗户也可以让人进出,也可以坐着、躺着。这样的窗户和空间,就不仅仅原有的采光功能了,希望这样的空间激发人的种种行为。
胡向前的行为艺术表演,他这次希望是“弱行为”。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应用,每个人身体的运动越来越少,所以他的行为表演弱化身体,而强化的是空间。空间对他来说相当于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很重要。通过行为表演来体现空间,不同的空间有不一样的表演。胡向前来看场地的时候,正好在装修。现场测量用的水平仪、激光笔这些工具就用到了行为表演中。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空间,通过空间来激发行为,正好和“空间激发行为”对应。
蓝色的泡沫板锯下来,贴上复印纸制作的展签
蓝色的泡沫保温板搭建的展台
A:这次展览应用的材料也都是跟建筑有关的,包括蓝色的泡沫保温板,玻璃钢阳光板,胶合板,铝合金等等这些。包括展签也是用蓝色的泡沫板锯下来,贴上复印纸。
Q:对,建筑师对建筑材料有偏爱,而且这些材料都是比较便宜、粗糙的。从我们策展的角度希望呈现这种效果。就像这次北京建筑大学的《郊区杂草》这个项目,是我跟金秋野在北京建筑大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这些模型都来自城中村的小房子,全是廉价的建筑材料搭建在一起。每年大一大概有200个学生,先让他们学习做模型的技巧,同时也搜集整理了资料,相互都有收获。因为城中村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化后,就逐渐消失掉了。
顶部是拉了很多根钢索,上面挂着干枯的树叶,散发着植物的味道
犬吠工作室 花草茶俱乐部 直径5米 高2.5米 装置 综合材料
犬吠工作室,犬吠工作室由塚本由晴和贝岛桃代于1992年在东京创立。塚本由晴,东京工业大学教授,贝岛桃代,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行为学教授。他们是2022年沃尔夫建筑奖获得者。玉井洋一于2015年作为合伙人加入。犬吠工作室的兴趣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建筑设计、城市研究和公共空间的重建。通过在世界各地设计住宅、商业、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中,他们挑战过度工业化的建筑,并根据“行为学”理论让其回归到以人为本。
作品陈述:咖啡馆里的咖啡豆通常都是生产或弓|进自遥远的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与此形成对比,《花草茶俱乐部》旨在更好地获取身边的当地资源。《花草茶俱乐部》和相邻建筑里的咖啡馆的并置,是对展览主题“身边与世界”的回应。
俱乐部的设计是一个“由花草 茶标准的生产过程衍生出的建筑”,在本地的花园中种植和收获不同的花草植物,将它们采摘下来,晒干,用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泡,供沿墙而坐的俱乐部成员一起享用。园艺工具可以放在在长凳座面下的箱体中,天花板用于植物的晒干,中间的桌子上摆放茶具,用于花草茶的冲泡。俱乐部的洞口呈花、月、六边形,引用的是中国传统园林里墙上的门窗,用墙板围出了-一个花草园。《花草茶俱乐部》的使用将有助于重建当代社会中的公共空间。本 件作品的项目建筑师为Anastasia Paukaeva。
胡向前 《庇护所》 行为现场
胡向前 《庇护所》 行为现场
胡向前 《庇护所》 行为现场 表演者为杂技演员
胡向前 《庇护所》 行为现场
胡向前,1983年出生于广东雷州,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胡向前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青年行为艺术家,他创作的动机纯粹来自直觉的渴望,始终抱持着这样的理念:直白真实地去体验周遭才有可能找到不为认识的现实。胡向前的创作形式可定义为以录像为载体的表演,他的作品灵感来自周围亲历的环境和他对于身体、表演艺术家和表演之间的关系的审思。凭借着对生活中矛盾荒谬的事物的高敏感度,他的作品娴熟地强调出了我们社会中的种种差异,并把一些微小的小事件放大成了社会能指(signifiers)。
作品陈述:庇护所意味着临时和短暂,也属于空间的概念。这种临时的空间概念是一种表演,随意建造,即时拆除,在动态中自如切换,但是对生存又极其重要,时间和空间纠缠。在现场表演中,通过演员们的身体,积极调动美术馆里空间和设备,与随身携带的道具,让观众切身体会这个表演空间的存在。这不是关于身体的表演,而是一场关于身体之外空间的表演。
北京建筑大学特别创作
北京建筑大学特别创作 郊区杂草 建筑 综合材料
创作陈述:郊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在中国有一个专属名词: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具备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而生活成本又相对低廉,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严格的城市监管在此已是强弩之末,因此这些 地方的建筑就像荒原上的杂草一样, 千姿百态,肆意 生长,各种不相干的功能意外地拼贴在一起, 成为“野生综合体”。又由于大城市的高速扩张,它们会被迅速拆除,三五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郊区杂草》聚焦这些城乡结合部的民间建筑,用手工模型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制作模型对建筑师来说是最直接的工作方式,无需过多的判断分析思考,而是直接将眼所见转化为手所触。《郊区杂草》旨在保留住这些民间建筑与生俱来的急功近利,粗糙丑陋,厚颜无耻,同时又展现出它们的朝气蓬勃,新鲜生动,艺高胆大。就像口述历史中来自芸芸众生的故事,虽无足轻重,但却给历史以更加真实的维度。《郊区杂草》要为这些注定淹没在城市发展中的普通建筑留下缩小的身影,给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微观具体的视角。
日常漫游者
日常漫游者 阅读室 卷宗书店
简介:卷宗书店由栩栩华生内容集团和“友谊万岁”共同创立,旨在联合全球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与学者、集合独立建筑出版厂牌和学术出版厂牌,倾力打造黑标系列 - 建筑书店、蓝标系列 - 艺术与泛设计书店,和绿标系列 - 园艺与自然书店。全年持续不断与学术机构、各大品牌合作的论坛、活动和展览,让卷宗书店迅速成长为具有文化输出力和社群号召力的多元化社区集合体。
项目介绍:漫游,或是遛弯儿,可谓是一一种介于 松弛和紧绷之间的日常实践。漫游是一种权利,也是当下的一种人人皆可采用的实践策略。即兴闲逛、参与或不参与的观察,日常漫游者具有世界主义的格局,却将视野放眼地方。无论是身边的日常生活,或是远处的广阔世界,均是供“日常漫游者”思考的田野与实践的场域。越来 越多的建筑师、设计师走出精英化的单一学科叙事 ,以日常生活、社区建造和可持续的思路展开创作。
日常漫游者阅读室作为“身边与世界”展览文献区,由卷宗书店策划选书,集结全球建筑、设计与艺术类文献及出版物共40本,其中包括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巴勒斯坦地区、葡萄牙、墨西哥等不同文化的在地建筑城市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案例,它们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附近的空间,或致力于可持续的社区营造。这些出版物所记录的案例都生动地表明,日常生活绝不是一个凝固而狭窄的空间,而是动态、多层次的丰富世界,缠绕着复杂的知识体系。
|策展人金秋野
金秋野开幕式现场致辞
金秋野,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建筑师,学者和建筑评论家。“金秋野建筑工作室”主持人。研究领域包括园林与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译;复杂空间系统及其活力等。工作室工作范围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更新设计、景观与园林设计、建筑理论和评论、建筑经典翻译、建筑与艺术展览、教学与教育研究、建筑文化普及与学术交流等。著有《花园里的花园》、《异物感》等学术著作,主持《当代中国建筑思想评论丛书》、《中国建筑与城市评论读本》等系列出版物,也是《光辉城市》、《透明性》等理论专著的译者。与王欣联合编著《乌有园》系列丛书,与李涵合著《胡同蘑菇》和《楼房花朵》。
Q:您是否可以谈一谈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的建筑空间的特点?
A:山中天·玄馆是山中天艺术中心的美术馆系列之一。去年六月在准备“北京房子”展览的时候,与馆方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接受了这个委托。这是一个工业建筑改造项目,但它的原始场地并不只是工业厂房,它的功能经历了很多次变更,也逐渐出现了很多不同尺度的小房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小建筑群落,五花八门,又有很多缝隙和边角。之前我一直提的“顺势设计”,其实是主张把这些都照单全收,将主要空间留给主要用途,在次要空间做文章,像入口、走廊、过道、夹缝,这样也造成疏密对比,让空间有点意思。
我们保留了折板屋顶,以及原建筑之间的分缝、承重墙和基础的空间结构,在门口依然做了个“大家具”,区分空间,制造隔断,容纳各种功能。比如我们结合平行的承重墙片做了局部抬高,容纳空调和仓库,对外形成舞台效果。这个大家具与此前不同,它规模更大,而且是混凝土的,但仍然有很多孔窍,造成隔而不断的效果。里面容纳了一部大楼梯。
展厅现场
做了钢结构的夹层,让屋顶可以触摸。这个钢结构夹层与两个展厅之间的通道一起通往后院,在二期开始的地方形成一个环路,然后,穿过两个房子的空隙,形成另一个远端的环路。整个建筑就像是在缝隙中漫游一样。这是我们从“山中天”这样一个名字中寻找的空间意象。二期的内院,我们会把它做成一个适合逗留的小花园。
在材料上花了不少心思去处理新旧关系。其实选择什么材料是一方面,如何处理它的表面是另一方面。我其实对特殊材料和特殊处理并不是很有兴趣,希望通过朴实无华的材料来表达不一样的感受。简单的说,我希望空间和表面都是“朴实无华、生动多姿”的。就像自然界,新枝条和老枝条是同样的形式,不同的质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转换。我们就花了很多时间去选择、调试、寻找更好的表面形式。空间上也一样,我不希望通过很夸张的造型来抓眼球,但你身在其中,会不自觉地来回穿行,并没有明确的视觉焦点,但各处都成为其他各处的风景。这是一种内在的复杂性体验,是我一直在追求的。
黄河山 秃力城 影像装置 数字艺术 2022
Q:建筑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发生关系,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主要以展出当代艺术作品为,您是否可以从当代建筑的空间设计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角度谈一下。
A:山中天艺术中心的目标是创办有较大影响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成为国内惟一的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综合体。我们在新馆中留出了一个16米见方、高6米的单一大空间,可以通过东侧的“栈道”来总揽全局,非常适合做装置艺术和沉浸艺术展览。技术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人的感官潜能可以被持续发掘,人不仅可以欣赏静态的架上绘画或雕塑,也可以走进艺术品,让它跟美术馆空间融为一体。在美术馆入口的装置上方,我们利用连通两个空间的洞口嵌入了一个会发光的艺术装置,是艺术家张小川和梁洛文设计的,它到位之后,会与这样一个主题相契合,让人更加了解“艺术与空间互相嵌合”是什么意思。我主张“空间就是艺术品”。人终究会突破尺度的限制,从内部和外部一起来欣赏艺术品,在运动中感受。这时候建筑与艺术、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是模糊的。这是一次认识转型,希望这个展馆能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温凌(笑者)在展览现场
温凌 月饼人 2x2m 绘画 丙烯 墙体绘画 2022
Q: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中数字装置“秃力城”、寺庙酒吧、罗甸的春天也都和城市与乡村、传统与当代,之间有着时空的关系和思考的观念,您是否也从当代建筑的角度谈谈?
A:几个作品都关注日常、从日常中来,但切入点是非常不同的。首先表达方式上,秃力城是融合了虚拟现实的多媒体,寺庙酒吧是实体装置,罗甸的春天是影像艺术。其次从表现内容上来看,秃力城关注野生的城市空间,寺庙酒吧将故事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罗甸的春天关注的则是人,生活中的普通人。同样的身边,可以生出如此不同的产物,就像地里长出不同的庄稼。我个人也是身边世界的爱好者,我觉得一个创作的人,他最好的素材就是身边世界,这不是乡土或地域主义,地域主义是抵抗,找不同;身边世界是举隅,以一角窥全貌,以身边显现整个世界,求大同。身边和世界是相对的,一个人的身边就是另一个人的世界,对作者来说,唯有身边世界能提供深度,用建筑去记录异国风情,注定是肤浅的。我们身边的现实,在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呈现,我也希望在我的设计中有所表达。比如对复杂纠缠的城市空间的接纳,对低造价但真实的民间建造方式的借鉴,对虚实相生的传统空间形态的吸收,我尝试在真实尺度和现实空间中练习体宜因借的手段,这与造园的策略是类似的,但身边物质环境变了,因借的对象和最终的结果都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表面上的。“就地取材”并不是在对抗什么,也不是试图去求差异性,而是希望真实的表达,因为对任何领域的创作者来说,没有深度就没有意义。身边就是世界,身边才是世界,普遍只能蕴含在个别之中。
罗宇杰 鸟笼 4.5x4.5x2.95m 装置 综合材料
Q:当代艺术也常常利用历史的,传统的资源转换为当代性的思考,从此次开馆的展览来看,是否也有同样的思考在里面。
A:一个传统,只有当它依然活在现实中,才可以称之为传统,传统的核心是“传”的动作。当代性的一部分是让传统活起来,对过往本身的欣赏或反思,那是理论家的事。艺术家都是行动者,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延续传统,有正着看,有反着看。传统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也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使用他们的传统,就像对待一块老砖。犬吠工作室就做了一个八边形的花草茶亭,它的八个面上各有一个传统园林中的花窗,窗的尺度很大,比园林中的大,展厅空间也比园林空间更空旷,从花窗中看到展厅的几何线条,很出乎意料。八边形本身不是一个现代空间喜欢采用的形式,洞口也具有某种传统意象,但它们依然是几何,不是自然造型。在现代的几何和传统的几何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中间状态,带来不同的视野和感受,犬吠工作室提示我们注意这个。罗宇杰的鸟笼,使用了传统鸟笼的节点和材料,但要比常见的鸟笼大很多倍,形态也很不同,是一个复杂的拓扑形式,它的外部又形成了一个内部,人可以从下面走进去,从不可思议的角度去观鸟。这个设计里面有传统建造经验,但没有现代技术的支持是做不出来的,建造的过程也是机器加工和手工组装的结合。通过尺度的变化,在器物与建筑之间建立关联,普通观众看了,会很喜欢,很惊奇,专业的观众可以从中读到很多东西,引发思考和借鉴,并对类似的身边物产生好奇心。作为一种方法,极具推广价值,引发多用途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是现实的、鲜活的,不是对着死的传统发空的感叹。一旦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有用的,就具备了活化的条件,给它找一个应用场合,它就进入当代了,这个场合应该不是博物馆,但博物馆可以成为传统转化的一个“中介”。但最终的中介肯定是人,真正爱传统的人与传统共舞,没有不想去“使用”它的。
谢谢!
陈维 故障 装置 综合材料 2022
结语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3月12日持续展出,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丰富多样的公共教育项目,包括主题论坛、学术讲座、儿童美育活动等等。
(文中部分图片由摄影师杨丽和阿栾提供惠允)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