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带你看展览 | 近30件一级文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被重新发现的岭南

2022-09-05 09:06:09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金秋时节,在国内一众文博机构晒画潮中,广东省博物馆作为南方力量成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作为该馆年度的原创大展,“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正在展出中。不仅广东省博物馆藏宋元书画珍品倾囊而出,还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借展了清代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等鉴藏过的部分宋元佳作。本次展览共汇聚广东省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共8家文博机构的宋元书画珍品,成为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896d398c8f1106aeaa1222abc435fa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532f49d08b75a9f32b0debb58d9d423f.jpg

展览自开幕以来受到极高关注,一来是重磅展品云集:展出的50余件(套)宋元书画及相关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一半以上;二来本次展览在地方创下了多个记录:广东文博机构首次举办的宋元书画主题展、岭南地区收藏宋元书画的首次集中展示、广东历代收藏家的首次学术梳理。

在本次展览中,广东省博物馆所藏陈容《墨龙图》、赵孟頫《行书陋室铭》等宋元珍品再度亮相;清代吴荣光、孔广陶收藏过的《宋拓王沇本兰亭序》,潘仕成收藏过的南宋张即之行书《台慈帖》重回故地;广东人最早的两件传世书法作品刘昉题跋、白玉蟾草书《足轩铭》首次回家;吴南生捐赠的《群峰晴雪图》《平沙落雁图》卷粤博相聚;恽寿平题跋、容庚检点珍藏最得意者的“黄公望山水半幅”《溪山图》隆重登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9/969cbda0a3736636713ba269d6d3fb18.png

雅昌艺术网制图

粤藏 被重新发现的岭南

宋元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可惜因时代久远加上保存不易等因素传世甚少,弥足珍贵。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文博机构经过努力征集,收藏了部分宋元书画真迹,尽管总体数量不多,但在国内各省文博机构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因各种因素,这些藏品以往只是零散地在展览中出现,从未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立足于“粤藏”和“宋元书画”这两个基本点,深入挖掘和突出岭南本土文化特色,前所未有地突出“粤藏”。

本次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任文岭介绍,“粤藏”包含两重含义,一来是岭南地区文博机构现藏,二则是历史上由“粤人”收藏过。展览将“粤”的概念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延展。古代很长时期,粤的范围包括岭南地区的广西、广东,直到20世纪,粤逐渐成为广东代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2f55e011ba7ba5afa794f121f3f6f99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5a6330ab7310660b6f225be4b47139a2.jpg

清代中晚期,以吴荣光、潘正炜等为代表的著名藏家曾将一批宋元书画名迹汇聚广东。庄申在《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中记载,因盐业与洋行的贸易发展,在十九世纪中期,广东有五位收藏家具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收藏。“可观”到“除了江南的收藏,全国各地就在也找不出性质和数量都能和广东的收藏鼎足而立的第三批艺术收藏。”虽然后来世事变幻,他们收藏的许多名作又流出广东,分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的鉴藏往事,早已使这些作品与广东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次展览首次对广东历代书画藏家及其收藏宋元书画、著录、刻帖等进行系统梳理与呈现,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9/414cb48eeafa9d7d605e045cb239f537.png

展览现场展示的“清代粤藏代表性藏家及其鉴藏宋元名家举要

任文岭介绍, 本次展览筹划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展览结构经过反复讨论,吸取了多位省内外专家的意见:“我们希望观众能对展出的重点藏品有一个深入而系统的解读,在观看某件作品的同时,也会对这个艺术家以及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时代的广东人是有墨迹传世的,还可以从展出的一些拓片推断人们熟悉的包拯、米芾、苏东坡等名士大家都来过广东,他们留下了传说的同时也留下了文化的传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e114cfc0f9b18dfaad4eb37c1482da4.jpg

宋元时期是岭南书法史上粤籍名人书迹存世最早的时代。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这时期有墨迹流传至今的有刘昉和白玉蟾,其他如李昴英等,虽无墨迹传世,但有一些题名石刻遗留至今。除此以外,苏轼、米芾、包拯等曾至岭南为官,也有一些相关石刻遗留至今。

在历史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著名书画鉴藏家早已为人熟知,而广东的书画鉴藏稍显平淡。任文岭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引起更多的学者、民众关注广东的书画鉴藏。

在鉴赏重磅展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展览的结构:

本次展览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 从宋元书画的名作与呈现出的审美意识、南粤先贤对宋元书画鉴藏的传统与成就、宋元书画典范对后人的影响与启发三个角度切入,分为三大部分:

“岭海今藏 宋元意态”主要展示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现藏宋元书画作品,按照不同主题和内容等因素将作品分为五个单元。其中,展览单独设置独立单元“龙飞九天:陈容画龙解读”和“松雪风流:赵孟頫书画艺术”对陈容和赵孟頫的艺术成就进行重点阐释和解读呈现;

“南天古鉴,粤迹留痕”主要展示了曾为清代粤籍藏家收藏、现已散布在岭南之外的部分宋元书画及相关展品,并对宋元时期粤籍或曾仕宦岭南的艺术家的书画创作进行梳理与呈现;

“留芳遗韵,泽被后世”展示了宋元书画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根据创作的目的不同划分为“经典传承:典范启后人”和“别样传承:‘伪好物’”两个单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a0c8f4a881c897dbc5c36e90a030f03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cb629a63ad9b181bc9bbaf1aa1bd74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2a6f2c3190f5386a032cc3570c2e410e.jpg

广东省博物馆藏的赵孟頫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

【重磅展品】

 宋拓王沇本兰亭序 原件只展1个月

墨纸半开纵28.5厘米,横1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2a364277f6f39e7dcc2dfbbc871289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0fb52ede09064d56b2081464bd2f5de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0c1ab4c0f51ec8b57d0550ed841d46b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28b0ae6d732222351feeaf1a248d8e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77bce189eca5601b2abdc1ed62037d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85fd1613aea397f1cc202f8cc58730e.jpg

此册由手卷改装而成,有游相收藏兰亭之特征,应为定武系列。墨纸后有游似、翁方纲、叶志诜、孔广陶、宋葆淳、王树常、半痴等题跋十二段,曾为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收藏。内签题有“岳雪楼珍藏”、“荷屋藏”,墨纸后钤有“荷屋所得古刻善本”、“岳雪楼鉴藏金石书画图籍之章”等印。自《兰亭序》问世,历代书家争相摹写,因此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根据南宋陆游外甥桑世昌所著《兰亭考》的统计,南宋时就已有 150 多个版本的《兰亭序》。可惜的是,这些版本绝大多数未能存世至今。 《定武本兰亭》又有 5 字损本与不损本之别。

 南宋 白玉蟾(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 原件只展1个月

纸本,纵32.5厘米,横8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f86b44c3dec9bd565f2a2802accb292.jpg

白玉蟾是岭南书画史上较早扬名于岭外的书画家。在宋以前, 岭南少有书画名家。唐代仅有张九龄善书法, 绘画方面则主要有擅画山水的张询和善画龙的僧徽。直到宋代,诗书画兼擅的白玉蟾才使岭南美术开了新篇,在广东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传世书迹极少,目前所知主要有草书《足轩铭》卷、上海博物馆藏的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等,均是现存较早期的岭南书迹。

《足轩铭》卷为时年33岁的白玉蟾为友人所书。此件书法行草相间,结体率意而不失沉蕴,笔势清劲爽健,用意超凡脱俗,有晋人风度。卷后元虞集,明项元汴,清永瑆、守虚子、绵亿、崇恩,近代吴湖帆、潘静淑题跋。署年款“宝庆丙戌”,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

 南宋 张即之行书《台慈帖》 原件只展1个月

纸本,纵30.9厘米,横43.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7e73871164c20f1b666364d37bdf9500.jpg

南宋张即之以擅书名世,书宗唐人,结体严谨,笔法险劲,对当时书坛影响很大,北方金人亦多仿效其体。此帖内容为应酬类信札,为张氏老年之笔。运笔提顿幅度明显,点划虚实相映,线条粗细变化与写经书颇似。结字严整奇伟,布白疏朗而有新意。曾为宋荦、江恂、成亲王、绵亿以及粤籍著名收藏家潘仕成等人鉴藏。左侧可见潘仕成“德畲”的鉴印,并著录于《海山仙馆藏真帖》中。

南宋  陈容《墨龙图》轴

绢本设色,纵205.3厘米,横131 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b320a38a74a5d7f452b710ec30fd1404.jpg

此图以两幅绢拼成,画家用粗劲的线条勾画龙身并以淡墨晕染,仅在龙的眼睛及爪处施有赭色,云雾则运笔迅捷,整个画面水墨酣畅淋漓,画面右下作者自题“抉河汉,触华嵩;普厥施,收成功;骑元气,游太空”,与画面上盘旋矫健、须目贲张的飞龙互为呼应,将飞龙腾跃九天、叱咤风云、势震山河的磅礴气势呈现得淋漓尽致。陈容在中国绘画史上以画龙著称,开创了水墨画龙的先河。他的龙被后人奉为画龙的典范,不仅在中国备受追捧,还影响到了日本等海外国家。陈容真迹传世不多,此图是其传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鸿篇巨制,尤显珍贵。

北宋 佚名《群峰晴雪图》轴

绢本设色,纵114厘米,横48.2厘米,吴南生捐赠,广东省博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bea07e3a99871a68b4cc6c079bab6d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8dc9335ffc981f9ba79d04f22e02bab.jpg

此图款识残损,画面右下角仅存“熙宁辛”三字。诗堂处有谢稚柳先生1979年鉴题:“北宋人群峰晴雪图。此图风格特为温润,为北宋所罕见,殊足珍重。右下有“熙宁辛”三字尚存(案:熙宁有辛亥),此盖四年也。”“熙宁”为北宋神宗年号,在熙宁年间仅有“辛亥”,故当为“熙宁辛亥年”即1071年所作。

这件作品是广东省博物馆馆藏中年代最早的一件绘本。作品以雪景为主题,采用全景式构图,综合运用留白、皴擦、烘染等绘画技法,将作者的视觉印象转化成具有连贯性、整体性的雪景山水图。整幅作品构图饱满,气势雄浑,意境深远,画面层峦叠障,山间蟹爪枯树散布,茅亭楼阁半隐半现,迭迭山泉涌出,于萧寒中平添一份趣味与变化,充分彰显了北宋山水画创作的典型风格和艺术水平。

南宋  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卷

绢本设色,纵27.6厘米,横276.4厘米,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da2836ee3d664e2eec56f9d41dbd415.jpg

南宋马和之善人物、佛像、山水画。此卷共四段图像,依次描绘《毛诗·鄘风》中的四篇《柏舟》《墙有茨》《桑中》《鹑之奔奔》。根据明清著录,此卷应为传马和之《鄘风图》卷的一部分。马和之《鄘风图》卷对《毛诗·鄘风》中的诗篇应均有描述,并有宋高宗题识,惜流传中多散轶,加之时人或后人仿本及托名之作,造成多本风格迥异。此卷曾为清内府收藏,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南宋初期马和之的创作风貌。其风格融汇了魏晋传统、吴道子传统和刚兴起不久的士人画思潮,用笔飞动,造型简括,既有古朴的意趣,又应和了李唐和赵伯驹的时风。

 元  李衎《纡竹图》轴

绢本设色,纵138.5厘米,横79厘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fb2dde4999ec3bdbd6bac9219b5d265.jpg

元代李衎毕生致力于画竹,在众多元代的画竹人士之中堪称出类拔萃,并著有《竹谱》传世。《纡竹图》是李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幅写实的双钩设色画。作品以双钩着色写纡竹,下笔劲利,着色清新,竹枝前后交错,竹叶疏密有致,不仅极富层次感和形式美。画左上角是李衎在作画十三年之后的题识,阐述了其创作经过及绘画思想,具有浓厚的文人意识。

元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

纸本墨笔,纵49厘米,横131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9322b397e0008d85f9fd2511d9d9674.jpg

赵孟頫的书法,不仅在元代是一峰独尊,在之后的近一百年里,也依然有巨大影响。本次展览以独立的展区展出了赵孟頫不同时期的作品。此卷虽无年款,但从印章、署款和书风看,应为赵孟頫早年作品。原为纸本挂轴,后经蓑衣裱,改为手卷。录书唐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通篇结字扁平,用笔方圆并举,法度谨严,气势端秀,意态古朴生拙,与宋高宗书法在笔道、结体上多有继承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其早年书风“初临思陵”、“元贞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的特点。

刘昉、范正国等题《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

绫本,纵35.5厘米,横104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0c086cb6c01074e2baf3ad698d211b6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7552028d3ab1d8a05d46feb7e0f1c9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73e33ac46c41f92e146282f5f5ed019.jpg

这件告身主体的字迹已经模糊不可辨,但可贵的是,卷后有范正国、汪伯彦、章杰、王安中、吴升之、刘昉、宋瀚、程敦厚、周聿、马居中、赵奇、许忻、曾几、吕稽中、吕坚中、刘岑、赵戬、吴曾、谭惟寅、任希夷、曹鉴、高昌偰、钱大昕、潘奕隽、王鸣盛、陈銮、陆润庠、郑孝胥、丁宝铨、倪思宏、刘树森、丁怀棨、鲍典勋、黄以霖等30多家题跋和钤印,纵贯宋、元、明、清四朝,直至民国年间,流传有序。

唐代范隋,其人虽名不见经传,但在北宋年间其后代出了两位名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这个告身一直被范家后人视为传家之宝。南宋绍兴三年(1133)八月,时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范正国(范隋七世孙、范仲淹之孙、范纯仁子)将已残缺的告身重新装裱,并陆续邀请当时的俊彦名流题跋。

此卷中有北宋广东名人刘昉(约1080—1150)作于1142年的题跋,是目前能见到的广东人最早的传世墨迹,比历来被认为是岭南墨迹存世最早的白玉蟾要早六七十年,在广东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142年,刘昉任荆湖转运副使,而范正国任荆湖转运使。刘昉题跋共十一行,字体楷中略带行,行笔疏朗轻松,高古淳朴,有书卷气。

元  黄公望《溪山图》轴

绢本墨笔,纵161.8厘米,横46厘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dec443df074cc195579497cada3ae699.jpg

此图无黄公望款识,左上角有恽寿平题跋,从中可知此图曾为恽氏所藏,亦由恽氏断为黄公望之作。20世纪中期为容庚收藏,并经谢稚柳先生鉴定,认为是黄公望早年风格。整个画面秀润柔媚,近处草木繁盛,远处山峰巍峨,其间山路蜿蜒,云霭氤氲,呈现出一派野逸空灵的氛围,从中可见作者脱凡趋圣的散逸心境。

元  张德琪《江亭平远图》卷

纸本墨笔,纵23.1厘米,横130.2 厘米,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496e8e1afecefb347c60db3e5229ae8.jpg

此卷绘江亭平远图,为典型的“一河两岸”式构图。卷后有元代诗人张翥、明代沈粲、陈继儒以及清代周亮工题跋,曾为广东藏家韩荣光等人收藏。 “一河两岸”构图是元代山水画艺术一大创新特点,是中国山水画特殊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在元代十分盛行。 张德琪,生平事迹不详,主要活跃于14 世纪初。

 元  佚名《平沙落雁图》卷

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584.9厘米,为吴南生同志捐赠,汕头市博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50f1159b93dfa58412dfcfbeb2f357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3303472af132a9d28743d7286525ab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7ad4da87da3866bf548fcafdbadf713a.jpg

此图无款,1982年谢稚柳先生鉴定为元人之作并在卷后题跋:“其画派纯出于南宋马和之,可谓登堂噬胾。马和之画南宋以来未见有接踵继武者,此图可谓仅见,独惜其人不为世所知,稽其画笔,为明以前之作,可概见也。” 整幅画卷景致颇多:画心开卷处林木蓊翳,有茅屋数楹,一男子侧卧于凉亭之中,远处洲渚上有羊群觅食嬉戏,一渔舟泊于洲渚旁浅滩处,舟上渔妇怀抱婴儿、男子生火煮饭。画卷中段至尾,200多只大雁列成雁阵,岸边的芦苇飘渺萧瑟,令人顿觉秋声满纸。

 元  钱逵《四体千字文》册

纸本,纵21.5厘米,横13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4eef244b2c408f5f2351cf133d2b74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c9f755bfc878e80c3984fc2e5f8fe70.jpg

钱逵,著名书家钱良佑子,博通经史,才气飘逸,尤其擅长诗词、书法,篆隶行楷俱精。此册为钱逵传世孤本,所书内容为篆、隶、楷、草四体千字文,每种字体一行,皆笔法遒劲,篆隶不失规矩,真草各具其妙。《千字文》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业、园艺、饮食起居、修身养性以及封建纲常礼教等各个方面,既是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也是历代书家常写的题材。

北宋 冯预《楷书佛说了知经》册

纸本,纵10,横24厘米,共15页,广东省博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fec2dba6a4dc880f7a939a3e8a021e6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716aa743f26f2a9ed07a503af75fed7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baaf7b0ccb98e8cae066538307ed72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0d40da7b30e2dfa1ab0783580eb7e9a9.jpg

冯预,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11世纪中晚期。此共15页,作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有“佛说了知经。姚秦之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维皇宋熙宁元年龙集戊申二月甲辰朔二十六日巳巳起首写造,冯预书,校勘僧绍红”等题识,以顿笔为主,字体笔画横细竖粗,侧锋用笔,结实厚重,当属宋人写经精品,曾经明代晋王府、清代汪士鋐、近代王文心等递藏,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南宋 佚名《伏虎罗汉图》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67658ebefce049a9c40ca3a6be9b3d7.jpg

此图无款识,画面以“罗汉伏虎”为主题,作者熟练利用勾、皴、擦、染等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伏虎罗汉降服、轻抚猛虎的景象。罗汉身后有比丘和侍童各一,神态、表情刻画俱生动传神。衬景之老松、山石、苔草等,皆为宋人笔法。图中虚实变化有致,中心突出,整体感很强,从中可以略见当时罗汉造型的情况。

南宋 马麟 松林亭子图册

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25厘米,佛山市博物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b8acf26b5deb2874d61a752abd9c01c.jpg

马麟,一作马驎,马远之子,善山水、人物、花鸟,画风承马远一脉,为南宋宁宗朝(1194-1224)画院祗候。此图左下有“臣马麟”残款,以“马一角”构图法、圆劲之笔表现松林苍秀,远山隐现之景。曾经张笃行、潘正炜、伍元蕙、孔广陶等名家鉴藏,有孔广陶赋诗:“借得幽居隐自高,坐观流水卧听涛。秋来清兴浑无赖,不读山经读楚骚。”

结语:

展览中除了大众熟悉的陈容、赵孟頫、黄公望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家,也有一些观众不太熟悉的名字,甚至有多件“佚名”的作品展出。他们因没有留下题款或其他种种原因,成为了今天的“佚名”。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有了现在这么丰富的书画史,才有了博物馆里这么多丰富的馆藏。如同展览结语所写,宋元书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流传至今,殊为不易。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藏品,不断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读,挖掘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让它们真正活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此次展览的初心和使命。

注:图文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博物馆

责任编辑:江静

推荐关键字:宋元书画特展 广东省博物馆 绘冠南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