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5个多月,历经临时闭馆、项目难度高、布展时间紧等多重考验,浦东美术馆的巨型空间再度全面开启。
今日,浦东美术馆官宣:受美术馆委托,徐冰为中央展厅创作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引力剧场》,于8月12日起正式亮相。
徐冰:引力剧场展期:2022.8.12起
开幕展厅:中央展厅X
中央展厅X是浦东美术馆众多展厅中最为特殊的展示空间之一,它位处建筑中心,高34米,纵贯5个楼层。这个难得一见的巨型实验性展厅对艺术家的创造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也正是建筑本身的天然“高门槛”。
中央展厅X ©浦东美术馆
在此展出艺术,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与放置,或是重现已有的艺术作品。
浦东美术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入中央展厅X,继蔡国强大型奇观装置《与未知的相遇》展览之后,将持续为观众呈现专门为该空间打造的优秀艺术作品。
作品解说
《引力剧场》是一件基于透视原理的,而并非终结于视觉性的装置艺术作品。
这件新作不仅仅是对展览“徐冰的语言”的补充与延展,更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徐冰艺术语言的通路:它像是一次从“语言学”转向“语言哲学”的思维拉伸,使观者得以穿透语言文字与艺术语言的形式与知识层面,回到人类思维与外部世界最为原初的交道之中。
《引力剧场》布展现场©徐冰工作室
近期到访MAP的观众与我们一同见证了新作的诞生:中央展厅内,1600个铝合金制造的英文方块字被逐一固定在巨大的、旋涡状的钢丝结构之上,作品的整体架构随着搭建过程不断升高,好似在空间中逐渐生长。
最终,按照徐冰的设想,作品顶部框架上升至美术馆3层与4层之间的高度,而作品在形态上的拉伸则使其底部尖端恰好触碰到B1层底部的巨大镜面,并“穿透”到镜像空间之中。
《引力剧场》布展影像©徐冰工作室
这件作品并不是被简单的“放置”于一个巨大空间当中。浦东美术馆中央展厅所提供的特殊可能性及限制性都被调动起来,有机地包含在艺术语言的考量之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引力剧场》展出效果图©徐冰工作室
作品名为《引力剧场》,表面上看,“引力”似乎对应了作品形态与其镜像共同形成的“虫洞模型”,而“剧场”则提示了展厅所提供的多重“观看”可能。
它纵向贯穿美术馆五层空间,观者可从不同楼层的不同高度和角度欣赏作品。
B1层观展视角
《引力剧场》布展现场-B1层视角©徐冰工作室
来到B1层,站在作品下方,观者只能看到背面的文字,加之其在空间中的拉伸与交叠,便无法辨识文字内容。即使反转的文字在镜像空间中得到修正,变得可以阅读,而身处其间的观者,却始终无法看到作品全貌。
围绕《引力剧场》主体装置,B1公共区域也展出一系列配套作品:展现作品细节的小型视觉装置《引力剧场:透视模型实验》;一套由12个视角组成的,体现作品不同视觉可能及解读方式的《引力剧场:寻找理想视角》;呈现作品构思及制作过程的同名纪录片。这些作品在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同时,也为观者对《引力剧场》的解读提供了不同的“接口”。
1至3层观展视角
《引力剧场》布展现场-1至3层视角©徐冰工作室、浦东美术馆
随着楼层的升高,装置与美术馆空间的配合似乎又呈现出戏剧般的诱导性,变形的文字在观看视角的改变中趋近正常,愈发刺激着观者想要从正面完整阅读文本的欲望。
4层观展视角
《引力剧场》布展现场-4层视角©徐冰工作室
到了展厅最高层4层,观者终于可以看到文字的正面,但却仍然无法完整地阅读文本。实际上,整个装置如同一个巨大的“视错觉”模型:人们习惯于阅读书写在平面上的文字,而文字在空间中的拉伸则会使视角反向推远。在三维到二维的转换中,透视规律内在地规定了一种角力关系,使作品形态与观看视点在动态关系中相互拉扯,迫使“理想视点”被拉升至美术馆建筑之外,无法到达的位置。它不能被看见,但是存在。
《引力剧场》呈现效果动画展示©徐冰工作室
至此,“引力”的拉伸力量使作品中的文字掉入了无法识读的混乱之中,而这混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指向着高悬在展厅之外的那个无法到达的“理想视角”。
“理想视角”示意图©徐冰工作室
《引力剧场》中出现的“英文书法”内容摘自哲学家路德维西·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探讨“观看”与“面相”的一段文字,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提示着语言的使用给人类所带来的认知上的共同误区。
《引力剧场》布展现场-馆内鸟瞰视角©徐冰工作室
摘取的文本原文为德文,后被广泛翻译为英文,在《引力剧场》的创作过程中又转换成徐冰自创的“英文方块字”,再将文本进行“拉伸”形成“视错觉”,仿佛道道转弯、层层加码,试图阻碍观者阅读。人类依靠语言认识世界,而语言存在局限性和歧义性。
他说,“原点透视法的有效,来自于自然人的视线不能转弯的局限性,而此刻,这种局限性本身成为一种‘材料’,被使用在作品中。”
《引力剧场:寻找理想视角》©徐冰工作
(图文来源于浦东美术馆)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