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邵译农以龙门石窟为原型,劈石造山,浓缩石窟形式,开凿造洞,创作了《伊阙》这件作品,在“百分百——第二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上展出。
河水流淌不停,好似象征时空上的位移。在邵译农看来,从北魏、北齐、隋唐到今天,伊水便是时光,伊阙见证了千年来中原的人去人来,也寄托着多少人的心愿与希望。谈及创作时的思考时,邵译农坦言他更喜欢凭直觉行事。事后也会思考,思考的目的就是自圆其说而已。
这种相对感性和依赖直觉的方式成为艺术家避免“刻意”的方法。他相信直觉力的饱满,比人为的理念具有抗时间性。作品中对人的灵性关照也正是他想突出的,留下更大的空间给观者,为心灵提供休憩的驿站。
《伊阙》是件互动的作品,也是还原祈福之石,石洞就为上香燃灯之处。邵译农通过《伊阙》提供了一个空间,让空间去承接他人的一切。他说到:“清除了我和艺术之后,石头上就只剩下了空洞和愿心。所以,石头中的空可以寄托人的心愿,石头间可以承接人流和时间,像伊水之河在时空中延绵不绝,这或许就是《伊阙》的自在了。”
邵译农:1961年出生于青海西宁,1982年青海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毕业,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届助教班毕业,现居并工作于北京。邵译农是一位很具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家。从早期的绘画,到摄影,再到雕塑与装置,他的艺术跨度较大,涵盖了不同媒介和观念。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与他的个人哲学体系紧密相连。历史、文化、社会不再独立于艺术家的生活之外,而是以个人为原点辐射出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变迁以及人性在其中的改变。
对话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您的参展作品为《伊阙》,“伊阙”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邵译农:此次作品名曰《伊阙》,取春秋战国的古关名。因香山、龙山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伊阙。隋代改伊阙为龙门。时空上的位移,从北魏、北齐、隋唐到今天,伊水便是时光,伊阙见证了千年来中原的人去人来,也寄托着多少人的心愿与希望。伊阙正蕴藏着这种特殊的含义,特别在武汉经历2019年之后。
▲ 邵译农《伊阙》/装置/石、丙烯/高2m/2021
雅昌艺术网:能谈谈您的创作过程么?作品最终传达出来怎样一种思考?
邵译农:我做作品时很懒得思考,更喜欢凭直觉行事。事后也会思考,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圆其说而已。其实,谈不上深思熟虑,更多是习惯于直觉上的自足。这种偷懒方式可以尽量避免思考带来的刻意,伤害到直觉的天然自在。我喜欢高度理性之后获得的一种任性。当然,尽可能的节制使用这份任性。我相信直觉力的饱满,比人为的理念具有抗时间性,以避免潮流快速被更替的命运。本能毕竟比观念更加贴近本质。
▲《伊阙》局部
原本我并非有创造力的人,就更好用借力打力的方式,彻底把自己让渡出去。我欠缺艺术家那份豪迈与自信,也少有形式创造者的气魄与胸怀,便顺理成章地站在了对人的灵性关照上来。让自己处在最保守的位置上,留下更大的空间给观者,尽可能加大时空的宽度来供人游走。希望成为心灵过往中的一个驿站,而这次的《伊阙》正是如此。
▲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思考中作品与观众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邵译农:《伊阙》是件互动的作品。在公墓公园里,有战时的英雄、豪杰,也有先辈、亲人。既祭奠先人逝者,也祈福保佑家人和自己。《伊阙》也就成了还愿祈福之石,石洞就为上香燃灯之处。这种融合既有生态环境之融合,又有愿心的融合。
▲《伊阙》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还有这件作品落地之后,与所处环境会是怎样一种关系?
邵译农:我通过《伊阙》提供了一个空间,让空间去承接他人的一切。我想要表达的意义并没有任何的意义,甚至是多余的。清除了我和艺术之后,石头上就只剩下了空洞和愿心。所以,石头中的空可以寄托人的心愿,石头间可以承接人流和时间,像伊水之河在时空中延绵不绝,这或许就是《伊阙》的自在了。
▲ 《伊阙》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展览聚焦“生态雕塑”,关于“生态雕塑”这一概念您是如何理解的?
邵译农:生态的理念让人想到许多。不仅有雕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与空间,也有在当代艺术中语言形式的生物多样性。更有深远影响的是:生态雕塑双年展在国内超前的试验与国际文化生态中生成的多样性微缩的范本。
▲ 邵译农《道和门》No.1/ 装置/钢铁/ 1300x2300x290cm/2010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有众多门类的艺术参与进来,公共艺术的外延似乎在不断的拓展,在您看来,像“生态雕塑双年展”这样展览的举办对于城市或者公共艺术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邵译农: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这次在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上想到很多,也学到很多。尤其,在现场体会更是良多。特别是处在中龙方位的武汉,在当代艺术上生龙活虎的底蕴与后劲,区别于很多地区虎头蛇尾的热浪。它务实落地,且连绵不绝。在新一轮的当代艺术大势南移及深化之中,武汉是带火种及使命的:它做为支点,承接着之后的当代艺术从成都到上海的龙兴大势。合美术馆、湖北美术馆、芷美空间凝聚的力量,及东湖生态雕塑双年展的范示正是如此。武汉无小事,百年前是重镇,百年后仍是重镇。
▲ 邵译农《如如之心》装置/松木、榆木/尺寸不等/ 2013
雅昌艺术网:公共艺术创作很多时候都强调在地性,对于实地考察和在地性创作您是如何看待的?
邵译农:非常感谢傅中望、孙振华老师的邀请,有机会来武汉参与雕塑双年展进行实地创作。对我来说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锻炼。之前做东西都是自己完成自己的订单,并不需要考虑外在的因素,对应能力并不强。听完孙振华老师生态雕塑后,觉得特别新颖,也特别喜欢。
▲ 邵译农《九枝文》装置/不锈钢、壁玺/尺寸可变/2011
▲ 邵译农《圣子非》右卫壹/雕塑/乌木/50x37x208cm/2011
雅昌艺术网:您之前来过武汉吗?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是如何看待的?
邵译农:武汉很早就来过。武汉是一座很前沿的城市,无论在民国,在85,还是在当下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 邵译农《木本心》No.1/装置/阴沉木、油漆/830x123x175cm/2009-2019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