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王子月“问题剧场”成都站--《从不,有时,经常,总是》演出回顾

2020-11-04 22:17:25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文/陶怡如

科技的加速发展为我们造就了新的时空体验和新的社会互动模式,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加速了我们生活的“云端化”,我们的生活对“非动物能量”近乎完全依赖: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外卖餐饮、网络课堂等变为常态,在满足人们即时享受的同时也影响了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观感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的远近和情感上的亲密与否,和空间距离已经毫无关联,我们的生活好像正在从身体的、生物的模式向虚拟的电子模式转变。伴随而来的是新的社会病状日渐凸显:人们在身体、声音和语言表达上日渐匮乏,同时也激化了现代社会重结果甚于过程,个体对原地踏步愈感到恐惧,从而产生文化疾病。

面对现状,我开始思考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在顺应加速社会的过程中是否会遭遇不可承受的速度极限值?通过公开招募,联合六位生活在成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背景且毫无表演经验的民众,经由六天的剧场工作坊,围绕对“附近”的探讨,从彼此完全陌生、到熟识、到形成此刻的“共同体”,共同创作出本次剧场表演作品《从不,有时,经常,总是》,以刺激观者活在“提问里”,积极地面对现实矛盾,从结果衡量标准中把自己解放出来,探寻各位内心深处的答案   …

--王子月

艺术家王子月的“问题剧场”计划来到继京都、北京之后的第三站:成都。此次项目于麓湖·A4美术馆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在地创作,在十月的最后一天于A4图书馆公开亮相的三幕表演作品《从不,有时,经常,总是》从个案出发,探讨了当代社会城市里关于“人”和“附近”重构中衍生的问题。

ixZLeJkvRgHuqHtqDp8Sri6wqPn9ConP19DZYLwJ.jpg

“关于附近的三个问题”录像截图

第一幕/问题引入

表演发生在图书馆的一侧,原本挑高的落地玻璃门内侧降下十余片白色卷帘,对外界光线的全幅遮蔽使得图书馆的“公共空间”与“表演场地”界限模糊,艺术家巧妙地使用了图书馆原有的两个可移动书架投映两频录像将观者引入此次表演的主题。

MlJLjKmo801IWUUKUiRFa1kqzrWPJipybJGv10tj.jpeg

演出正式开始于一侧书架的推动,继而书架上的屏幕开始播放艺术家在网络上征集的对于“附近”相关问题的上百种答案。答案的多样和独特在这里是被鼓励的,在浮现的陌生面孔间,似能一瞥创作者对某种特定回答的不能指认的期望。当你正沉浸于不同的答案之时,另一侧书架轮轴再次转动,伴随箱轮碾动在沥青路面的声响和建筑工地的砰訇噪音,六位表演者推行着形态各异的镜面箱体出现在眼前。

uISjxoTmnSqnhaBgEuKy4q1qiq9Dz8cs4EJoyLKp.jpg

EnYmuqLa9zMfSABRWa06ulnax41OVxRQFJUP6fNs.jpg

rHisLKjK0B2TU80vScskvixjyCryzfKBmWgq2H86.jpg

接近十分钟的录像似乎也在挑战观者的耐性,密集的话语也逼得观看者不得不强迫自己安静下来,进入到艺术家提供的语境之中。双频录像落幕时,箱轮滚动的声响于观众背后响起,视频中的六位演员推动着镜面箱体从图书馆入口处缓缓进入…

第二幕/在“镜面场景”间检索

7XOQduBqVQSdEVn0I4bPHYsSJW0ktp5CuSwrqNIe.jpg

AnbeAzuObB15T9OqMx1VZx2HDFGkU1X8EtC7ASvd.jpg

WkGiF39OADxSlPlcs7aeXd3fH8AAixTLcCmC4nQA.jpg

ENHfXz9EJZmQuD1UIzapYX6TUNzs7HyH2yAeiWjO.jpg

IgtfFTmZ7BpEKKrQzNpznTbT3DjgYHmy6d8o9pgB.jpg

d1F3fe6sWmHb69FatHl8RgJHsa7aYBzPKL8zDibK.jpg

伴随表演者入场,射灯照射下的箱体轮廓、表演者身影和镜箱反射到墙面的波纹在行进中相互交错。演员推动镜箱在空间内穿梭,镜面映照出观众身影,彼此联结、重叠,于行进中搅动起场内的气流。突然间看到表演者们的行动逐渐放缓,将镜箱或平放或侧倒,好似一个正在发生着故事的场景,表演者们依靠着镜箱放松下来保持固定姿势,现场灯灭。而这时观者也突然反应过来,每个镜箱的形状是来自于各表演者的身体形态。

95PKb0lqaazgOTP2N1plMKnTfbsLUHky9qG30foj.jpg

VtjqNHDAa6QDr2N1pYYAkoILupU3CE5xox6J5iwg.jpg

HiBGEi7rwBSfuqrPa1lkJBfL1q2G5aBNd0WgXIsr.jpg

当现场转入暗场,空间内响起人声,是表演者围绕“云端、去身体化、制造记忆、减噪、关系”等关键词,各自讲述着大概时长一分钟的故事,私人的叙述在黑暗中没过镜箱的棱角,给原本镜面箱体所构建的冰冷场景带来一丝温情。在这里我们足以体会的到,感性的描写和个人的生命史是被允许作为探寻问题的线索的。六位表演者在灯光明灭之间反复“练习着”他们对场景的搭建,彼此靠近、组合、遥相助力。王子月希望这些独白故事可以使观众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当然,这共情也完全取决于观者自己的生命经历和生活经验。

第三幕:另一种算法

0bqSftwPmkIhiDw8kTugSRFS0Ym2vecRd81lOmCw.jpg

“绿色代表从不,蓝色代表有时,黄色代表经常,红色代表总是”

随着十个场景和十个故事的结束,表演者隐入观众群,天花板圆形日光灯亮起的瞬间,场地上空传来“智能语音助手Siri”的声音,宣读观众在入场时被分发的四张不同颜色卡片的用途--即参与回答选取自《情绪自评量表DASS-21》十五个问题的规则。

V5MFnfo8LvEFmdiOxRfVdHJSQrb2HxEwqc4L1QnU.jpg

观众同时举起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卡片时,白色窗帘上出现大幅投影实时直播现场的动态,清晰呈现出现场观众的答案比例。高举相同色彩卡的人相视而笑,而举起和周围观众不同颜色卡片的人通常大笑掩饰尴尬…此时,现场的观众被不自觉带入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ZyvVqiiIfN7TBVHZkWwd9vHw0RDumql4TMITuOHx.jpg

如王子月所言“这件作品不期待普通观众从头到尾的看懂,而是希望观众能在其中某一段故事或回答某一个问题时能够找到共鸣或反问自己,那么就达到了这件作品的启发性目的,即通过他人的样本唤起自我的反思和问题意识。”

BDlvZT2Fwi5dlF0SZs7ObgR42AsUtWgYCUoElAfQ.jpg

艺术家和表演者合照

演职员表//

演员/文本:

徐凤箫 (18岁,高中毕业生,居住在成都武侯区)

吴雨亭(20岁,马里兰艺术设计学院在读,居住在成都高新区)

宋炎培(25岁,翻译,居住在成都成华区)

刘光宗(40岁,心理咨询师,居住在成都青羊区)

陈进(50岁,金融投资业,居住在成都青羊区)

张庆文(52岁,自由职业者,居住在成都天府新区)

导演/构作:王子月

导演助理: 陶怡如

技术支持:沈劲风

摄影:姜惟翰、李玥琪、朱林生

灯光:江雨杉、陈雯琦、张爱玲

鸣谢/支持:A4美术馆、以及网络远程参与者( 郑小千、黄孙权、范思涵、张虹虹、姚钰琛、谢英俊、郑空空、尹兵、易连、杨瑞泽、姚远东方、旦真措么、郭晓彦、孙晓乐、万丽、王元澄、廖峥、黄茜、孟德宇、杜荧、张琴琴、李泽松、杨然、嘉文、王艺璇、涂明泉、王小畅、刘晓、胡议璇、李和平、聂小依、徐玉珍、小闵、徐荣长、黄志均、蔡常富、周蕊)

责任编辑:邹萍

推荐关键字:从不,有时,经常,总是 王子月 问题剧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