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左起:策展人简丽庭,艺术家刘利斌,蓝顶美术馆执行馆长丁奋起
2019年9月29日下午,“霓虹”刘利斌个展在成都蓝顶·顶空间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由成都蓝顶美术馆主办,蓝顶·顶空间承办,简丽庭担任策展人,展览也是艺术家这批作品的首次亮相。
展厅一角
艺术家刘利斌以2013年的作品《环环相扣》作为引子,在同一区域展示色调、形式相统一的画作。再从最开始颜色相对鲜艳的作品走向越来越灰的色调。用最简单的方法,譬如同一型号的刷子,自己制作的圆形模板,用丙烯在画面上反复叠加。“这里面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是从去年夏天刷到了今年夏天,通过最简单的颜色,不停的覆盖画面,达到丰富的效果”,刘利斌谈到自己的这批作品更多的是在讨论和研究绘画本身。
《环环相扣 20130001》 布面丙烯 100x180cm
《霓虹 20180002》 布面丙烯 50x60cm
《霓虹 20180012》 布面丙烯 67x88cm
“有一年春节我没有回家,大年初一的晚上从黄桷坪走到了杨家坪,沿途拿着相机一直在录。沿途一路的霓虹灯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那个时间点的情绪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这也是创作‘霓虹’系列最初的原因。此后,我将情感从画面中隐去,更多的回归到绘画本身。”对于展览主题,刘利斌如是谈到。
《霓虹 20190003》 布面丙烯 120x150cm
《霓虹 20190013》 布面丙烯 130x160cm
《霓虹 20180014》 布面丙烯 120x200cm
《霓虹 20180013》 布面丙烯 67x88cm
“丙烯很薄,通过各种尝试,寻找材料本身的特性,我在反推自己为什么喜欢画画。究竟是什么吸引着我,到底是对物像的再现还是观念?”不仅是绘画,也包括行为的方式。对于开发系列比较感兴趣的他,从最初的系列“环环相扣”到“眼前所见和目前所知”,再到宣纸水墨,被遗忘的铅笔和“霓虹”系列,艺术家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不停的进行追问。
在策展人简丽庭看来,在刘利斌的创作中,“绘画的理由”来自于绘画本身尚未穷尽的问题。“艺术家的任务只是不断地实践,以某种自我修养般的方式,回答自己作为画家,以及为何而画的问题。”
早期他透过“肖像”系列的描绘来探问绘画的本质,画面以一到四人组成,许多作品甚至沿用同一构图。然而刘利斌刻意不描绘画中人的五官,使它失去了传统肖像画识别人物的功能,转而运用色块和规律的笔触使画面趋向纯粹的视觉问题。这样工作方式借鉴了保罗·塞尚、乔治·莫兰迪等艺术家前例,艺术家真正的关注的并非风景、静物等架上绘画的传统门类,而在于透过某些具体的形象来承载绘画语言,绘画才是其真正的研究对象。
展览现场
之后展开的“环环相扣”系列作品,画面中最醒目的是两个单色的、相交的环形色块。《环环相扣》这个名称,与其说是中文意义上的符号联想,不如说是对于作品造型的描述。此一逐步向绘画本质逼近的过程,使刘利斌的创作继水墨的线条尝试后再度舍弃了形体,转而以绘画的媒材和工具作为研究路径。比如在“关于绘画的绘画”系列作品中,往往呈现出平均的、没有构图的、没有三维空间暗示的色域,甚至采取特定的笔刷方向,在画布边缘自然形成颜料的堆积。
在近期“霓虹”系列作品中,刘利斌对于绘画本身的研究,使他进一步约束自己对绘画的控制,而将主导画面的因素转向绘画工具本身的条件。比如他制作了一个大约光盘尺寸的圆孔模板,每次涂绘都以稀释的丙烯颜料框限在这个模板内。这种工作方式使画面中布满尺寸相等的半透明圆形,它们彼此相互重叠而透露出多层次的色彩。而后又衍生出以笔刷直接绘制的方式,并同样诉诸明确的绘画工序,比如在每一幅画中只使用同一尺寸的笔刷,涂绘的区域保持与笔刷同宽。并且涂刷的方向虽有弯曲变化,但必然都是从画布的其中一个边缘描绘到对向的边缘,使这些带状色块虽然彼此重叠且有方向性,却直通画布两边而看不见笔画的尽头,这无疑突显画的平面性的效果。
刘利斌刻意为他的绘画过程设定许多条件,固然由此形成了特殊的视觉语汇,但更重要的是这反应出对于绘画思考的观念转折,而指向了若干课题:艺术家自我隐匿的传统,绘画规则的设计及其创造性以及作为态度的绘画。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