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艺术号·专栏】何光锐:文人介入寿山石才会产生高峰

2019-08-13 11:16:10 作者:何光锐  来源:国石文化网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IaVRyMLjulCLUn94EKKuRGrD1TOFr2KmJxhqn2lA.jpg

寿山石文化不应该只是“坑”、“洞”文化,而是文人介入后,以他们的文心文眼,赋予石头文化的内涵。印石的品评有着共通的规律,好石头应该“英雄不论出处”。

文化从根本上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代表文化的高度的塔尖,一定是精英文化,比如文学上的庄、骚、马、杜、《红楼梦》,书法的《兰亭序》、《争座位帖》、《寒食帖》。

复古的“古”,不是“旧”,不是时间概念和具体形式,而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

任何一个寄情于书画篆刻的人都会对印石产生兴趣,而且寿山石出产于福州,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我对它比较熟悉。四大国石之中,寿山石的历史文化积淀最深,从材质本身的美感来看,寿山石也最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 寿山石进入历史性的盛产期,最早是由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收藏家先玩起来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是一个拐点,自此以台湾为主的收藏家购买力减弱,寿山石市场停滞徘徊了几年,后来大陆经济起来了,福建本地和国内一些大城市的玩家不断涌现。

JMTSZ1kLsXfmeSSJCrs5NfE2hGKfVlisy38YK8qm.jpg

为什么寿山石会这么热?其中关键的因素是由于寿山石的美感比较直观,一块美丽的石头自己会说话,收藏者不需要太多的“解说”和审美训练。所以参与寿山石收藏的社会阶层跨度很大,不像书画收藏,收藏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准备,门槛相对高,并非人人可以参与。另外一点,寿山石跟书画相比,除了养眼之外,还能上手把玩,可以说是服务于两套神经系统。至于如何评价一块石头的好坏?我常常跟初学者讲,只有外行都看得懂、都会喜欢的,才是真正的好石头,因为材质之美是一目了然、雅俗共赏的。寿山石文化不应该只是“坑”、“洞”文化,而是文人介入后,以他们的文心文眼,赋予石头文化的内涵。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寿山石的热潮,都是以文人为主导,清代文人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记载了这些情形。

中国所有的工艺美术门类,只有文人介入才会产生高峰,紫砂、明式家具,包括园林也是如此。为什么说明清时寿山石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呢?我们先把篆刻和印钮雕刻放在一边,就材质的审美品鉴来看,那时已经达到了“高级微妙”的层次。举个例子,历史上有“晶不如冻”的说法。寿山石中那种半透明像果冻一样的叫 “冻石”,全透明或接近透明的就叫“晶”。如果按西方宝石学的标准,应该是“冻不如晶”,因为通透度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的文人却认为含蓄、朦胧、内敛的东西才能经得起持久的欣赏,这种取向的背后隐含着哲学的意味。老子《道德经》上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很显然,“晶不 如冻”的品评旨趣,就是对“光而不耀”的最佳诠释。

再比如,寿山石讲求的“温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凡是国人推崇的好 东西几乎全是温润的。和田玉、田黄不必说了,瓷器的胎质釉水,宣德炉、黄花梨紫檀家具的质感也讲温润。写字必须做到“点画温润妍雅”,方能“直逼二王之 妙”。人呢,当然也得温润了,《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论语》曰:“望之俨然,即之而温,闻其言也厉。”

但是,我们再来看当下的寿山石收藏,情形却恰恰相反。拿市场价格衡量,“温润”的芙蓉远远比不上通透的荔枝,荔枝当中还要追逐更为结晶的“冰糖地”荔枝。

寿山石的审美却包含了两个部分,一边是材质,一边是人文。寿山石乃“天赐瑰 宝入闽中”,自然造化之美,人工无法代替。正因如此,资源性的艺术品门类特别要慎重对待。现在很多糟糕的书画作品充斥市场,但换个思路想想,关系也不大, 起码目前在低层次上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将来它们被抛弃也就抛弃了,并没有耗费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但寿山石不一样,每一块石头都是独特的、有生命 的,手拿雕刻刀的人负有某种责任——你是否真正发现、理解了一块石头的美,能否把它的美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出来,还是阻碍、破坏了这种美。可事实是,当 前所有涉及资源类的工艺美术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hJFgilLmEhzlFSZd78SqzRvJot6swQHmJCgSxYCs.jpg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 中国传统所推崇的许多工艺美材,都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量出产,似乎它们预感到一个盛世的来临,迫不及待地要早点亮相。实际上,推动这一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收藏热的兴起,二是技术进步,开采条件达到了。曾经有个台湾石商开玩笑说,乾隆没他幸福,因为乾隆玩的石头都不如他,这是一句实话。大量美材涌现,对从业者来说是幸运的,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好事,以前这些东西只有剥削阶级、达官贵人才能接触到。然而,对于这些材料来说却是非常不幸,因为它们遇到的是一个粗糙的时代,遭到了极其不讲究的,甚至野蛮地对待。就寿山石而言,从石农、石商到雕工,整体的文化素养都不够。现在的玩家,也不能与《观石录》、《后观石录》时代的玩家相提并论。没有美食家,怎么会出现好厨师?

对于爱好印石的朋友,我可以提供一个很简单的“傻瓜原则”, 归结起来就是“纯、透、艳、大”四个字:“纯”指少瑕疵、少杂质;“透”是指有一定透光度,不是非得全透明,透光度是灵石与顽石的区别所在;“艳”是指色彩饱和度高,区分鲜明,一块纯色的石头可以说是“艳”,或者色彩纹理形成某种统一的规律,也是另一种“艳”;“大”其实只是一种“系数”,在满足前三点的 前提下,材料越大越完整就越难得。

在收藏的过程中,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耳朵,要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具备一些常识,只有常识才能帮助你从牛角尖回到大道上来。书画和其他艺术品的收藏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比如过分看重“名头”等等,一个成功的收藏者需要绕开种种误区和陷阱。

对于传统文化还得着眼于未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仍然只是传统文化的“修复期”、“重建期”,离创造性复兴还有很长的距离。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老先生接连凋零后,文化的断层看上去犹如悬崖一般。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何光锐专栏]

  何光锐简介:

何光锐,1971年生,媒体人,长期致力于古代书画研究与艺术评论。

也可直接下载艺术头条,订阅“‘石’话实说”艺术号,可观看更多内容。

责任编辑:杨晓萌[已离职]

推荐关键字:寿山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