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人 汉宫秋图 手卷 设色绢本 20×166 cm.
引首:萧景澄华。钤印:乾隆宸翰
隔水:满幅寒光秋意多,凉生别殿罢云和。尹邢相见惊真是,俛泣低头叹若何。
玉笙瑶瑟祀昆台,王母知来知不来。刚得青鸾传信到,珠帘翠扇一时开。
长信天街迤逦深,石床绨几别松荫。刘郎真是秋风客,落叶哀蝉独自吟。
尔时院本出宣和,纨扇金砧敛怨娥。艮嶽秋声大相似,凄凉五国兆无讹。
己卯孟冬上澣御题。
钤印:天龙三昧、以指代笔
鉴藏印:乾隆宸翰、几暇怡情、丛云、古希天子、寿、八徵耄念之宝、石渠定鉴、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御书房
鉴藏宝、万有同春、用笔在心、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二)》,第71-76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
著录:
1.《石渠宝笈续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5册,第1944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
2.《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第48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3.《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四册,第32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说明:
1.乾隆皇帝御用玺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242页至第256页。
2.此卷《汉宫秋图》为沪上小校经阁旧物。其主人为近代大收藏家,原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刘晦之先生(1879-1962),先生名体智,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出身晚清重臣之家。其父清末淮军的重要将领,李鸿章心腹之臣,四川总督刘秉璋。刘晦之先生为刘秉璋四子,自幼敏而好读,因刘家与合肥李氏为姻亲,因此刘晦之自小入天津李鸿章字塾,中西文俱佳。刘氏收藏文物堪称海内一流,尤其殷商甲骨,商周青铜器,世间无出其右。郭沫若、容庚、胡厚宣等学者治甲骨金石之学皆得览其所藏,从中受益良多。至于书画、版本、碑帖、皆积如山海,以是著名历史学家容庚先生尝言“庐江刘体智先生收藏经籍书画金石之富,海内瞩望久矣”。
估价待询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汉宫秋意 萧景澄华
——《汉宫秋图》卷考析之建筑篇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御书房,南宋画院画家所作《汉宫秋图》卷,绢本设色,依据乾隆皇帝隔水题诗及画面来看,非为卷前所题“汉宫秋怨”事,实为写南宋皇家园林生活逸趣,托寄汉武帝宫庭故事。是卷应为南宋建筑画的纪实类作品,所描绘的是皇家园林或为官署园林。
傅熹年先生是建筑史研究方面的泰斗级专家,他认为:“南宋院体画中的建筑画,通过使景物、环境互相衬托,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使画意与诗情结合,艺术水平较前代大为提高,真正达到了‘无声诗’的境界,体现了南宋建筑画的新风”,而且“到了南宋以后,又出现了‘界画’一词”,“但‘界画’一词并不仅仅指画建筑,更不能包括不用界尺徒手画成的建筑,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大量农舍,所以对于古代表现建筑的绘画仍以称‘屋木’为妥”。因此,“宋人画屋木的画家很重视建筑知识,写实的功力亦深,故所画建筑从风格、形象到结构、构造到装饰细部、图案纹样都较忠实准确可信,说可以据其造屋当然是夸张之词,但说它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建筑的风格特点却是事实”,那么,我们可以依次由画面的建筑风格、器物部分、人物服饰、树石鸡犬等方面分析《汉宫秋图》卷的时代特征。
本卷 汉宫秋图卷 画心部分
一、整体布局
因南宋都城地处临安,故多丘壑池沼,难于实施如北宋都城汴梁之雄伟开阔之传统布局,而为了适应江南潮湿多雨、冷热悬殊的气候,除了在建筑本身上多有创新之外,只好依据地势地貌,因地制宜,使平面布局变得灵活机动,极富园林色彩。
是卷虽然不同于汴梁城内建筑整体呈正方或者长方形,但画面主体建筑仍然居于中轴线上,其布局灵活之处在于,画面中园林整体的切割不在是完全左右对称,而是依势筑居,邻水则为池为桥,土地平旷肥沃者可田可居;即使主体宫室建筑也避免完全一致。以图右为起,过桥入门,过影壁为院庭,后为主体殿宇。若以大门至大殿为中轴,可视作大致左右对称格局。因为手卷这种绘画形式的原因,门口不会正对欣赏者,但其位置应该与宫室大厅口相对,如鸟瞰图所示。
鸟瞰示意图
另外,回廊虽非南宋首创,但因江南多雨,所以南宋建筑内部回廊普遍应用,而且好比如本卷《汉宫秋图》卷回廊皆有台基,用以避水防潮,集审美和实用于一体。
二、格子门
傅熹年先生发表于《文物》的论文认为,格子门是始创于南宋的:
“从诸图中都画有这种格子门看,它应是始于南宋初,至中期光宗、宁宗时大为盛行的。纵观诸图所绘,可以看出它的使用特点是:在冬天气候寒冷时,满装在台基边缘,把房屋包围起来,有时还在其外再加一层木条压缝的挡风板;春、夏、秋季节撤去大部分格子门,只留横披(固定的一部分)或把横披一并撤去;有时留横披,下部在柱间装木栏杆内部于檐柱间挂竹帘。所以它的功能是在冬季装上,以便保温防风,其余时间撤去,以利于通风,是一种便于拆装的轻型装修” 其装修方法是,“先在台基边缘立小柱,上段抵在出跳拱或椽下,在柱间偏上处加横枋。下端加地栿,其间装这种满布格眼的格子门”。
傅熹年先生考证格子门这种装饰的来源时认为:“这种自上而下全为格眼的格子门不载于《营造法式》,敦煌唐五代壁画和现存的唐、宋、辽建筑中都未见过”,“(格子门)也不见于现存确切可信的五代至北宋绘画中。它始见于传为南宋萧照画的《中兴瑞应图》中,南宋中期以后,在院画中大量出现”;“综上所述,可知这种装修起源于南宋初,极可能是南渡后因皇室、贵官不适于南方气候而创制的可拆卸的保暖设施,故盛行于南宋宫苑和贵邸”。
与之相关的是格子窗在绘画中的出现。《中兴瑞应图》多次出现格子窗,它在南宋初期就已经开始流行。格子窗在南宋绘画中有将格子一截为二,最上面部分固定于檐下称为“横批”;也有将格子窗一侧上下两点固定,改成向外的推窗;有一分为三的,固定上下两部分,中间往上翻起;还有如本卷所绘将长窗改为半窗,下部改成半墙,如《中兴瑞应图》出现的此类画法。
本卷 汉宫图卷 局部 格子门示意
刘松年 四季山水图 秋景 局部 格子门示意
萧照 中兴瑞应图卷 局部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格子门示意
半窗式样
萧照 中兴瑞应图卷 局部 半窗式样
萧照 中兴瑞应图卷 局部
三、屋顶样式和用瓦
古代建筑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上部屋顶,中部即屋身之墙、门、柱、窗,下部即台基台阶。屋顶如人的面部,所以设置了森严的等级。一般情况下,“一等用庑殿顶,二等用歇山顶,这两种是宫殿、官署、同级别的寺观专用的。若单檐不够尊贵,就加重檐;重檐还觉不够,再改黑瓦为琉璃瓦。悬山顶、硬山顶,一般是民用屋顶。”
傅伯星 宋代建筑基本样式与构成 (图表取局部)
选自《宋画中的南宋建筑》
本卷 汉宫图卷 局部 屋顶样式和用瓦
根据傅伯星先生所著《宋画中的南宋建筑》,可知此卷《汉宫秋图》主体建筑屋顶为重檐歇山顶(见上图表之四庇歇山顶),因为最高级别的庑殿顶用于宫中正殿,宫城门正楼,而本卷所绘并非宫城之内,故而保留皇家风范,采用同级别的歇山顶。“单檐不够尊贵,加重檐”,所以本卷《汉宫秋图》前厅加檐;而后正殿歇山顶明显加檐以后变四庇九脊为八庇,更显繁复华贵。
萧照 中兴瑞应图卷 局部
刘松年 四季山水 夏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需要说明的是屋顶用瓦的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张瑞图在《清明上河图》的大部分城楼、民居等广泛勾勒瓦片,但瓦的种类应该有灰陶瓦、黑瓦、琉璃瓦等之分,而且因等级不同用途不同,但也有在屋顶不进行勾勒,直接用颜色渲染而成的。傅熹年先生认为“屋顶均画为黄色或绿色,表示用琉璃瓦。按:我国宫室屋顶用琉璃瓦之事,据记载北魏时已有之,但目前所见实物以唐代为最早,且数量极少……这些现象说明唐代重要建筑的屋顶仍覆灰陶瓦或青掍瓦……屋面满铺琉璃瓦大约始于北宋前期……辽宁省博物馆所藏赵佶《瑞鹤图》中所绘的宋代汴京宫殿正门宣德门为琉璃瓦屋顶”,以本卷为例,屋顶用瓦应为琉璃瓦,而对于画法来讲,用线勾勒然后敷色远远要比单纯画为黄色或绿色以表明屋顶瓦件更为细腻逼真,相似的表现手法还见于萧照《中兴瑞应图》、刘松年《四景山水•春》、《四景山水•夏》,宋•佚名《层楼闲眺》等等。
四、兽头和斗拱
另外,关于兽头和斗拱,傅熹年先生最为著名的论文之一《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已经做出了详尽的研究和说明。宋代规定,“凡公宇(官署),栋施瓦兽,门设梐枑(木架)”故尔本卷屋脊设兽头表示此园为官署,且所用兽头似为帝王将相所用之龙头,近似于宋徽宗《瑞鹤图》汴梁宫殿正门宣德门的屋顶垂脊端上兽头(如图),傅熹年先生认为;“据目前所知,要到北宋时才有张口扬鼻双角前翅并分开的兽头……”除上述绘画作品所绘制兽头与此近似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郭忠恕《宫中行乐》图等所绘兽头也与本卷一致。
兽头
本卷 汉宫秋图卷 局部
郭忠恕 宫中行乐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柱斗上的斗栱叫做柱头铺作,柱子和柱子间的斗栱叫做补间铺作,房屋转角上的斗栱叫做转角铺作。晚唐到两宋时期斗拱较之初唐和和中唐朝更加玲珑精巧,出现了在柱子之间增加补间斗拱的做法,而且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全同。类似的,可参见上图之萧照《中兴瑞应图》以及刘松年《四季山水·春景》等等。
傅熹年 隋至五代补间铺作演变举例示意图 局部
《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傅熹年卷》
本卷局部 斗拱 柱头铺作、补间铺作
五、城门、墙体
“门的形制表明了户主的尊卑贵贱。宋代规定:非命官不得建造门屋。六品以上,可设乌头门。三品以上可造三开间的大门屋,大门正对接到,以便出入。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中有一段画康王赵构离京,背景是康王府大门,门屋开三间,歇山顶。”本卷大门基本与之同,唯有顶用悬山顶,但兽头全,此或为园林之所,隐蔽为之所致,不如当时康王府正面临街,轩昂不凡。
“据考,四千年前龙山文化时已用夯土筑城,从此沿用至明清”,以上述来看,由于南北方气候以及所产原料的不同,本卷土墙基座为块状石料。上覆瓦顶,避雨水冲刷从而延长墙体寿命。
六、桥梁
《汉宫秋》卷前后各绘两桥,前为“桥面微微隆起的单跨施朱栏的梁式桥”,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隐约可见,傅熹年先生认为属于“构造一般,无须详述”。不过其形制与刘松年《四景山水》中“冬景”、赵伯骕《万松金阙图》所绘桥梁近似,只是桥中并无木柱支撑,大概是《汉宫秋》卷首的桥比较短,无须支撑。卷尾为单孔方形板桥,桥呈梯形,两端口沿阔,桥身渐窄,孔上桥板为孔两边若干木柱架横梁支撑,桥面两侧加木栏杆,这种形制的桥在刘松年《四景山水》的“春景”、“秋景”,宋代佚名画家所绘《荷塘消夏图》中都可见到。
本卷局部 桥梁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 四季山水图 冬景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七、阑干
栏杆中国古称阑干,也称勾阑,是桥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设施,由望柱、拦板构件组成。望柱也称栏杆柱,是拦板之间的短柱。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汉宫秋图》所绘制的栏杆为木制栏杆,柱头的装饰为葫芦型,在宋代这种木制栏杆已很遍及,如上海博物馆藏马远《松下闲吟图》、(王季迁旧藏)《设色山水册页十开》中均可见到。
左:马远《松下闲吟图》阑干
上海博物馆藏
中:马远《设色山水册页十开》阑干
王季迁旧藏
右:本卷阑干
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日程安排
预展时间: 2018年6月14日至各专场拍卖前一天
预展地点: 北京四季酒店、凯宾斯基饭店
拍卖时间: 2018年6月17日-21日
拍卖地点:北京四季酒店
邮品钱币
预展时间:2018年6月19日-21日
拍卖时间:2018年6月22日-24日
预展及拍卖地点:新保利大厦云楼十层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