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高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两汉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最生动的图像见证,可谓之“绣像汉代史” 、石上史诗。
“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代人文荟萃,出土汉代文物众多,且质量上乘,其中尤以汉画像石分布广、数量多、形制多样、雕刻技术全、收藏历史长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理清其艺术价值,对于汉画像石的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汉画像石分布很广,大致可分为鲁南、苏北、皖北、豫西,豫南、鄂北,陕北、晋西,巴蜀、滇北四个集中分布片区。徐州汉画像石是苏鲁豫皖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来讲,该地区汉画像石从西汉早期偏晚到东汉末年或更晚都有,跨度300余年。这期间有开始有继承有发展,变化很多。
石、矿石,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物质,在人类早期便被利用,而且,时间越早对其依赖程度越高。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的命名便是最好的例证。从广义上讲,在石头上刻画像便是画像石,以此定义,古今中外都有画像石。我们所讲汉画像石,则从时空方面作了限制。在讨论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价值的时候,必须对其进行比较方能提炼出其艺术价值。
从世界范围内考察,画像石有岩画、地面建筑、雕塑及地下墓葬四类。岩画自成体系,可以不论。国外画像石我们常见到的,可资比较的主要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埃及早在公元前30世纪的墓葬中就有大量画像石,早于中国汉画像石两千多年。
其大型画像石墓的雕刻内容以生产为主,特别是农耕图、牛耕图较多,雕刻技法以线雕、较浅的浅浮雕为主。小型的画像石石椁墓以高浮雕占较大比例,画面在石椁外面,而中国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大型墓葬则以土木结构为主。古希腊、古罗马以石建筑闻名于世,其画像石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技法都用,其艺术水准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汉画像石则以陵墓为主,其艺术价值主要是弥补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上的不足,突显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徐州作为汉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之一,其艺术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价值是从价值角度观察艺术、分析艺术、评估艺术,其内容可以分为价值物、价值关系、价值规律,就其作用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享受、借鉴以及在美术史上的价值。这是我们主要讨论的部分内容。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石建筑构件。上述构件徐州汉画像石都有。据徐州博物馆馆长李银德介绍,徐州考古发掘的汉画像石墓达70余座。其类型包括竖穴洞室墓、竖穴石坑墓、石椁墓、石室墓、砖石混合墓等,样式繁多,种类齐全是其一。
出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是其二。根据发掘报告,韩山汉墓的时代在西汉早期偏晚,其墓门当是我国最早的汉画像石。茅村汉画像石墓建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 ,已到东汉晚期。
题材丰实,内容广泛是其三。反映现实社会的题材有描写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的,如庖厨宴饮、乐舞百戏、斗鸡六博、车马出行、狩猎射弋、征战比武、缉盗荣归、男欢女爱、男耕女织等;反映天上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有珍禽瑞兽、羽人翼虎、导引升仙等,也有反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雕刻技法多样,兼施混用是其四。其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刻、浅浮雕、高浮雕及圆雕等。底子肌理多种多样,物象处理混用多种技法。
浅浮雕为主,不够精致是其五。线雕细致有如九女墩汉画像石墓、苗山汉画像石墓的,但总体数量不多,比例较少,技法上主要为浅浮雕。底子的处理粗糙画面为主,给人以不够精致的感觉。
画面充盈繁密,构图布局有致是其六。建筑上目力所及之处均有雕刻给人以充天塞地、密不透风之感,主题画面的空白处还更填以飞禽走兽。大的画面上往往分格,上下之间规律明显,如车马多在下层。不同的堂室及门楣隔梁画面内容也不一样,已有研究者对此进行题材画面的类型学考察。
徐州发掘并保存汉画像石墓近十座,较为完整的祠堂6个,种类齐全,为我们研究展示汉画像石留下了标本, 70余座经科学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料。分析并提高对徐州汉画像石的价值认识,对于深入研究徐州汉画像石意义重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徐州汉画像石的研究能够更深一步,为徐州的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徐州散存征集的汉画像石数量之多,在全国也屈指可数。史学研究者罗新在《新出墓志与现代学术伦理》中提出“我们面临的困境就是,一方面应当拒绝任何来路不正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不应漠视新出的史料” ——这同样也是徐州汉画像石研究的困境。(中国艺术报 梁勇 图片为网络配图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