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窑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盏是其代表性的产品。从窑址出土或采集的实物看,建窑黑瓷中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此外,建窑黑瓷器型尚有少量灯盏、钵、瓶、罐、高足杯、盏托、渣斗等。按照釉面纹理不同,建窑黑瓷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异毫)等六大类。以下简要介绍建窑黑瓷的器型种类、造型及胎、釉特征。
1、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1)、建盏(碗类):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图1)。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图2)。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图3)。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图4)。 2 、灯盏:灯盏是建窑黑釉器中数量仅次于建盏的器型。依其造型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出土或采集的数量较多。敞口,浅腹形小盏。尖圆唇,斜弧腹,底卧足;盏内壁一侧粘一条圆形泥条纽,用于系灯捻。形制简练轻巧。第二类型:钵碗形。口沿微内敛圆卷,浅弧腹,腹上微鼓,腹下内收,卧足。器内壁一侧粘一条穿灯捻用的泥条纽。第三类型:由浅碟 或小盏 及小盂 或碗 相叠而成,形如暖碗。碟内一侧粘泥条纽;碟、盂结合处有一小孔,中空,可往盂内注水降温,以节省灯油,故又称“省油灯”。碟口为尖唇平沿,浅弧腹;盂沿内敛,与碟沿相粘接,斜弧腹,卧足底 图5 .
建窑器型种类除上述两大类外,还有少量的钵、瓶、罐、高足杯、盏托、渣斗及黑釉蟠螭纹灯形器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釉色品类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的黑釉瓷产生于东汉时期,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鼎盛,建窑更把黑瓷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似为“窑神”之作,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建窑的兔毫等结晶釉变化莫测,博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颂。建窑黑釉釉层普遍较厚,釉汁肥厚。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窑黑瓷玻化程度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笔者大致将它们分为乌金 绀黑 、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六大类。(1)、乌金(绀黑)釉: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一般来说,酱黑釉釉层普遍较薄,光素无纹,早期建盏的釉色多属此类,釉面略显呆板,黑而不润,极少挂釉。建窑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图6 . 2 、兔毫釉: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图7)。(3)、油滴釉: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甚至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在日本的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图8)。 4 、鹧鸪斑:怎样的建窑黑釉纹理才能称得上“鹧鸪斑”呢 目前陶瓷界争议很大。有的学者认为,“油滴”就是“鹧鸪斑”;也有的学者认为,1992年5 6月间,在水吉池中村原瓷厂内发掘出土的,以往研究者称为“珍珠斑”的釉面品类就是“鹧鸪斑”;还有的学者将“珍珠斑”列入“正点鹧鸪斑”;而将油滴列入“类鹧鸪斑油滴”,曜变则命名为“类鹧鸪斑曜变”。也有的学者认为,“鹧鸪斑”是江西吉州永和窑的风格,《清异录》记载的“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应为永和之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有关专家研究,鹧鸪鸟的羽毛通体有两大主要纹理,其背部为紫赤相间的条纹,而胸部则为“白点正圆如珠” 图9 ,因此,建窑出土的“珍珠斑”应是宋代文献中的“鹧鸪斑”。此类斑纹比“油滴釉”更富有立体感。笔者赞同这种观点。目前,尚未发现有完整器传世或出土。鹧鸪鸟为闽北山区常见的鸟类,上述胸部“白点正圆如珠”者应为雄性,而雌性鸟的羽纹则是黑白(灰或浅黄)相间的条纹。目前,日本尚未发现有此类传世品,故其文献中未见此类名称也就不足为怪了。(5)、曜变: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国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一件被定为重要文物。 6 、杂色釉: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酱釉 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 等。而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等杂色釉,笔者认为都是火候不够高的次品 生烧或半生烧品 .建窑黑釉器必须在1300℃左右的高温中方能烧成正品。此外,“铁锈斑”纹的定名问题还有待陶瓷界进一步研究、确定。 7 、建窑黑釉瓷的基本特点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3、胎质特征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