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末至2015年初,中国艺术市场中流传着“青州书画市场崩盘论”(以下简称“崩盘论”),尽管这一论调已不攻自破,但显然遗祸尚存,余毒难尽……
在“崩盘论”出现的两年后,来探讨“青州的书画市场究竟怎样了?”这一话题,显得颇具意义:任何关于崩盘与否的争论,都不及事实来得明确和真实。无论是本着对青州书画市场负责任的态度,还是本着求真求实的研究精神,都需要有研究者对青州的书画产业的发展做出持续性的挖掘及呈现。
尘嚣散尽,以理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崩盘论”,不难发现其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青州书画产业真的会“崩盘”吗?青州的画廊业真的“倒下”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通过青州画廊业当前的运营模式可把握住青州书画产业的脉搏,不难发现青州画廊业前景可期。
画廊运营:积极拓展,多元创新
相信大部分人在听到“崩盘论”之际,眼前浮现的状态大致应为:经营者在低价抛售后惊慌退市、画廊经营不善后迅速关门歇业等一派萧条的景象。但在两年后的今天,当熟悉青州画廊的外地人再次来到青州,绝对不会有任何不适感,因为一切如常。事实上,在青州画廊几十年的运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业内称之为“青州模式”的常态化运营体系,面对市场低谷,有其独特的应变方式,这种常态化的运营模式让青州有能力安然挑战困境。
当市场遭遇寒冬,以投资或投机为目的的经营者会随着市场“挤泡沫”遭到排挤,部分画廊因经营不善而转行或退市。而部分青州的“第一代”(按自身收藏喜好而进入市场)的画廊经营者们,利用自身的多种经营模式、多渠道资源、深厚的经营基础不仅维持了画廊正常运营,近一段时间(指2016年以来)内销售行情较之前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新入市场的画廊主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得到长足发展,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创新态势。在青州,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经营者及经营思路不在少数。
青州宋城书画城
艺隆斋画廊经营者冯书海作为青州年轻一代画廊经营者的代表,从专业美术高校毕业后,于2010年正式接管父辈的画廊经营业务。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营销态度及方式上。尽管入行时间不长,但他却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青州的书画市场是一个面向全国的交易市场。随着青州在全国知名度的提升、客户群体的扩大、网络宣传及销售渠道的拓展、市场调整期的到来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经营者的思路与态度不断得到更新。我现在大部分的时间‘在路上’。不是在与客户洽购的路上,就是在跟踪展览、发掘好‘画子’(青州人对绘画作品的独特称谓)的路上。”冯书海这样描述自己当下的经营状态。
与冯书海不同,锦泉斋画廊经营者王志坚代表着另外一种创新形式。谈及书画经营的理念时,王志坚兴致勃勃:“当下的经营环境已经与过去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市场进入调整期后,想要持续从前的成绩,必须要有所改变。我认为一个重要改变在于,由过去的重视‘作品为王’、强调‘提升作品增值空间’的经营理念,转变为现在重视‘销售为王’、强调‘提升作品流通量’。”自2015年底起,王志坚主动迎合“互联网+”的创新环境,不断转变经营模式,向“电商”及“微营销”渠道靠拢,充分利用当下普遍使用的移动互联工具,通过深入挖掘其功能,实现商品交易的更加便捷化、多元化。
青州画廊举办的展览现场
除此之外,悟所愿画廊经营者佟璐、灵兰阁画廊经营者于洋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创新。佟璐作为新一代的画廊经营者,在经历过专业的艺术教育后,其经营理念与父辈有了很大的不同,逐渐将研究视野拓展至相关的传统文化领域,将营销重心集中在茶文化上,同时注重将禅佛文化、书画收藏文化、雅玩文化等作为辅助,试图以自己的努力,在青州的文化产业领域,开辟一片新的空间。这种经营理念,虽然在一线城市并不稀缺,但在当下的青州极具前卫性。
于洋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主修艺术设计专业。当前,他的主要关注点放在艺术衍生品的研发方面。这种思路融合了个人与地方的优势,个人的优势体现在他本身所学习的专业;地方优势则在于,青州有全国最好的县级博物馆、有大量的古迹及佛造像遗存、有作为海内外孤本的状元卷等。将两者结合而生成的衍生品颇具文创性。
青州书画产业在当前的多元化、创意化发展情势,可见一斑。在上述重要的创新基础上,青州画廊经营者还不定期地举办合作展销性质的“淘宝会”,各类价位的作品均有涉及,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各类收藏需求,这同样可以视作为青州画廊业积极谋求创新性经营的内容。
艺术金融:良性发展,助推市场
潍坊地区艺术金融业务开展良好,成为青州画廊业良性运营的有力佐证。在此前以“崩盘论”为代表的看跌艺术市场的相关文章中,均对围绕青州地区乃至整个山东书画市场开展的金融业务持“不看好”态度。如《艺术品行情调整 一级市场金融风险急剧放大——山东青州艺术市场大调查》一文认为:市场风险蕴藏金融风险。更有甚者,直接提出“青州字画崩盘或引发山东银行破产”的论调。
但在两年后的今天,山东地区的艺术金融业务未见有大面积的不良贷款出现。进一步以潍坊银行所开展的“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为例来分析,由于采用了“预收购人”机制作为重要的风控措施,自2013年开展业务以来至今运营良好,不仅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还在业内起到了重要的创新性示范作用。这无疑能够从侧面反映出青州画廊业运营稳定之态势。
媒体误导与品牌意识淡薄
从内容层面来思考,“崩盘论”是一场由宣传不当引发的“因果劫难”。不难发现,青州书画市场所遭受到的责难主要来自媒体的宣传。而深思之下,引发这种责难的,恰恰也正是一种不适当的宣传。通俗一点讲,青州画廊业是“树大招风”,以“宣传不当”之因得“不当宣传”之果。
如何“宣传不当”?举例来看,关于青州书画产业的常见宣传数据为:“据统计,2013年,青州书画市场交易额达100亿元,成为中国艺术市场交易的一个奇迹。目前青州已有765家画廊,从业人员3000多人,书画创作人员近20000人。”此外,更为常见的宣传数据为:“目前青州有九大书画市场,书画经营业户765家,书画从业人员15000多人,……书画成交额有上百亿。”类似笼统的数据概括,在青州对外的宣传内容中,占据着主体的位置。
这些相关问题的存在,很容易让读者产生“青州书画产业繁荣似锦”印象:似乎在青州,只要开画廊就能赚钱。这在无意中提升了人们对青州书画产业的期待值,似乎青州只能越做越好,如果没能达到这个期待,或者稍微出现一点示弱的迹象,就会被好事者紧紧抓住,走向事态的反面。而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好事者角色的,一为专业媒体人,二为搏眼球的自媒体人。这些构成要素,均未偏离“宣传”的关键词。
青州举办的书画“淘宝会”
细思之下,“崩盘论”的出现,与发展过程中“品牌意识”的淡薄不无关系。青州画廊业的管理机构在“崩盘论”初显时,如果有危机公关能力,对“崩盘论”做出科学、合理、客观的应对,便不至于被动地靠时间来冷却负面影响,甚或能取得变被动为主动的收效。
以小见大,在青州艺术产业乃至整个中国艺术产业的“品牌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尚有众多的内容需要优化或创建。
艺术市场研究有待深入
从理论层面来思考,关于青州画廊业的理论研究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样,整个中国艺术市场学科体系的架构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丰富。除上述提及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培育工作不足”问题外,“崩盘论”还暴露出关注者或研究者对青州书画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够、理论不够系统深入的缺陷。概括而言,即青州书画产业不乏关注者,但少有研究者。
首先,青州的书画市场不乏关注者。如大量的媒体对青州的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报道。但媒体稿件的特性决定了这类研究很难深入,多如蜻蜓点水,仅能述其表象。由“崩盘论”中涉及的文章,足见一斑。其次,是学术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对于如青州书画产业这样的艺术市场案例缺乏重视,造成了中国艺术市场底层理论体系挖掘及细化程度不深。而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市场相关理论研究更多地呈现出实践先行的状态。掌握大量市场实践经验的经营者,往往又不具备系统架构、综合处理及理论阐释的能力。这种两难的处境,造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性缺失。
青州宋城书画城
事实上,这深刻反映出的不仅是某个地域性案例研究的缺失,而是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研究的缺失。甚至可以说在这一研究领域,相关的很多研究是缺位的。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然不足以撑起艺术市场学科深入发展的理论基础。
艺术市场研究是一个极重市场实践的研究领域,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需要从亲身实操经验中提炼。可以说,理想的研究状态是自己成为市场亲历者,亲自感受一番,方能做到笔下无空言。即使不能这样,也至少要积极地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大量亲自采集到的一手(或二手)材料,方能取得有效的研究成果。但现在多数的研究者只是通过网络上了解到的信息就进行研究,一方面不能有效保证材料的真实度,另一方面材料量小且片面,其研究效果可想而知。
文化“底盘”不动,“青州模式”不会倒
由“崩盘论”这三个字所引发的恐慌,究其原因是占绝大多数的“圈外人”对青州画廊业态的缺乏了解。作为对青州当地画廊业经营历程及状况十分熟悉的研究者,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在“崩盘论”初期,就发表过可谓直击要害的观点:“全国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议论青州现象,议论青州画廊的发展,实际上,是因为对青州书画市场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了解。”
青州画廊业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一方面是借着“盛世玩收藏”的市场东风,另一方面主要是青州的画廊业具有自身的地域化特色。相较于市场的导引,这种自身特色显得更为重要。从近年来青州画廊业的发展来分析,毫不夸张地说,青州无疑是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大力发展的一个有力支点,作为一级市场中少有的几个面向全国范围的书画经营市场,青州的书画经营者“买全国、卖全国”,为书画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脉活力。“青州崩盘论”作为一个负面论调,稍有所 “动”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关注与重视,恰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州在中国艺术市场中的这种重要地位与价值。另一方面,“青州模式” 的成功背后所赖以发展的资源特性以及其内部所体现出的发展机制,对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笔者以为,青州模式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资源在遇到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及需求后,所呈现出的独特的地域性艺术产业发展模式。这种隐性资源更多地外化体现为青州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惯,这种传统的资源效力是在市场化发展及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中得到激活的。这是同种类型的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可以借鉴的内容。此外,青州书画产业经营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同样具有值得深思及借鉴的价值。
青州君怡都书画城
关于青州书画产业的特殊性,西沐同样做出过细致剖析:“收藏投资队伍及其所承载的市场投资收藏文化与内容,才是青州书画市场最核心的内在灵魂。”所以,青州书画市场及产业最底层结构是一种由当地历史积淀而来的收藏风气及文化,这才是青州书画产业真正的“底盘”所在,假如青州书画市场要走向没落,那必将是从这一“底盘”的动摇开始,但从青州画廊几十个核心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来看,这种鉴藏的观念不会变,青州书画产业的真正“底盘”不会动,画廊业自然也不会倒。
艺术市场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走向,呼唤更多的实践者、研究者沉潜进去,正如费孝通不断扎根现实、持续关注社会学发展并获得成效,中国艺术市场乃至文化产业的研究与探索,同样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有所成。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