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佛教艺术泰斗乌尔里希:六十载深耕,以收藏破困局

2025-08-28 13:44:17 作者:孟语  来源:藏家故事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作为国际喜马拉雅艺术研究领域的泰斗级学者、资深藏家,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先生的学术生涯与收藏历程,始终与喜马拉雅及西藏艺术的研究脉络深度绑定。从22岁首赴尼泊尔开启考察,到耗时数十年撰写《印度 — 西藏铜造像》《西藏佛教造像》等 “领域百科全书”,再到守护一批罕见艺术瑰宝数十年,他以 “学者型藏家” 的独特视角,为喜马拉雅艺术的研究与传承留下了珍贵印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560500bf25cd6610cf3d08d6b9b2a87.jpg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先生

如今,他的30余件收藏将于今年10月份在香港邦瀚斯“虔敬之境: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典藏”专场进行拍卖。雅昌艺术网&雅昌拍卖图录APP特别对话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先生,走进这位学者型藏家的心路历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1e7ad44f39e62b9fd6bf0445672b106.jpg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先生的收藏和著作

即便已钻研了60年,我依旧热情澎湃

雅昌艺术网:您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尤其受曾叔祖父 —— 印度学家利奥波德・冯・施罗德的学术精神影响。这种家族传承中,哪一点对您日后投身喜马拉雅艺术研究与收藏的启发最深?

乌尔里希:基于家庭背景和个人志向,我逐渐对研究产生了毕生热忱,最终将研究聚焦于佛教艺术领域,尤其是喜马拉雅和西藏文化。小时候,家里的藏书已深深吸引着我,年纪轻轻便对异域文明心生向往,无论是亚洲文化还是部落传统,都令我充满好奇。喜马拉雅和西藏艺术丰富多样,即便已钻研了60年,我对继续进行研究的热情依旧澎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045f1fec929c88800af877bddaf8e955.jpg

1965年乌尔里希在尼泊尔

雅昌艺术网:22岁首赴尼泊尔考察是您收藏生涯的起点,当时喜马拉雅艺术在国际上的研究尚属空白,是什么具体场景或发现让您下定决心,将 “记录与编纂这一领域艺术” 作为毕生事业?

乌尔里希:1965年夏天,22岁的我首次到访加德满都谷地。彼时的我,是一名正努力寻求更深人生意义的年轻西方人,而这趟旅程,无疑成为了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我初次接触佛教艺术,是在犍陀罗文化的古都塔克西拉(Taxila)。在那里,我第一次欣赏到那些令人震撼的佛像,尤其是呈打坐冥想状的佛像,深深吸引了我。如此情景在我从小成长的西方文明世界里,是全然陌生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e466f67722246cd69928042496ce58d.jpg

尔里希在西藏 1995年

摄影:阿兰・博迪耶

以收藏破研究困局

雅昌艺术网:从年轻时首赴尼泊尔,到如今成为领域泰斗,喜马拉雅艺术领域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哪些您未曾预料的变化?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乌尔里希:在研究现有的藏族艺术文献时,让我深感惊讶的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藏学研究者开展的实地研究明显匮乏。唯一的例外是意大利学者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他在1940年代后期出版了三卷本巨著《西藏画卷》(Tibetan Painted Scrolls)。然而,后来不少藏学研究者转移了研究重点,这才让实地研究在之后逐渐增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cbe9eaeaceb7fed46c84e45ca1e1b6f.jpg

尔里希在西藏布达拉宫 1994年

摄影:阿兰・博迪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25ecd79904c27c31e5e55b131fcd0cf.jpg

乌尔里希在西藏布达拉宫 1994年

摄影:阿兰・博迪耶

雅昌艺术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艺术的年代判断与风格研究缺乏共识,这种 “学术混沌” 是否反而成为您收藏的动力?您最初的收藏标准是如何确立的?

乌尔里希:当时,既有文献在西藏艺术年代判断和风格研究上缺乏共识,实在令人沮丧。我意识到,若不亲自投身研究,这种情况未来恐怕难以改变。于是,在1981年,我出版了《印度—西藏铜造像》一书。我对收藏的兴趣并不局限于特定风格,而是想从不同文化中收集对西藏艺术发展有过影响的作品。因此,除西藏铜像外,我还收藏了印度东北部帕拉风格的作品、西喜马拉雅地区的犍陀罗和克什米尔艺术品,以及尼泊尔的藏品。从个人收藏中获得的见解,对我撰写关于喜马拉雅和西藏艺术的著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a96edf69d1f648c69d8ad87321b8e37.jpg

乌尔里希在西藏恩戈寺 1993年

摄影:阿兰・博迪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b54ae101b50af85c62f1891e767a707d.png

铜鎏金「屠牛魔者难近母」杜尔迦像

尼泊尔 马拉王朝 

1550-1650年

高32厘米

估价:5,000,000–7,000,000 港元

一眼沦陷!杜尔迦像里的尼泊尔艺术张力

雅昌艺术网:铜鎏金 “屠牛魔者难近母” 杜尔迦像(尼泊尔马拉王朝),您是如何发现这件作品的?马拉王朝造像以 “优雅与动感” 着称,而这尊造像中 “女神的沉静与魔牛的挣扎” 形成强烈对比,这种 “戏剧性” 是否符合您对尼泊尔艺术 “神性与人性交融” 的理解?

乌尔里希:二十多年前,我在香港遇见这尊精美的铜鎏金杜尔迦像。初见之下,我便完全被它吸引住了。

这和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尼泊尔艺术作品都截然不同!尼瓦尔(Newar)工匠擅长创作题材多元的艺术品,从平和到暴烈的主题均有涉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3e5713f933267398a072d3f80df49917.png

观音铜像

印度西北部 克什米尔 

十世纪

高61厘米

估价:5,000,000–7,000,000 港元

一尊观音像见证文明的交融

雅昌艺术网:作为私人珍藏中罕见的大型克什米尔立像观音铜像,克什米尔在十世纪是国际佛教中心,这件作品如何体现当时的 “文化辐射力”?

乌尔里希:它体现了克什米尔谷地印度教与佛教的深度共存——当时的艺术家群体受不同信仰信徒的委托来制作造像。这尊造像气势恢宏,让人联想到同时期克什米尔湿婆派艺术(Saiva art)的风格,与尼泊尔地区观音像的安详平和形象产生鲜明对比。自十世纪末佛教第二次传播开始以来,来自克什米尔、尼泊尔以及印度东北部的艺术家,在早期西藏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中担起了重要角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90f5b968655487967d1bcea15803a718.png

第五世萨迦法王札巴坚赞肖像唐卡

藏中 俄尔寺 

约1600年

画心:78.5 x 67 厘米

装裱:125 x 71 厘米

估价:2,500,000–3,500,000港元

这幅唐卡不一般

雅昌艺术网:第五世萨迦法王札巴坚赞肖像唐卡的独特性是什么?您曾深入研究萨迦派 “道果法脉”,这幅唐卡所承载的 “将结果作为道路” 的修行理念,如何影响您对藏传佛教艺术的价值判断?

乌尔里希:这幅描绘札巴坚赞的唐卡意义非凡,它其出自一套广为人知的藏传佛教肖像唐卡系列,展現了萨迦派的"道果"传承。道果法脉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核心教义,强调生死涅盘无别之见。萨迦派画作一直是我最钟爱的艺术类型之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929d02b047672fc160b1eeee00e091e.jpg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先生

收藏先考虑研究

雅昌艺术网:您耗时四年完成《印度 — 西藏铜造像》,九年实地考察推出《西藏佛教造像》,这些著作被视为领域内的 “百科全书”。您如何看待 “学者型藏家” 与 “市场型藏家” 的区别?您的学术身份是否让您在收藏时更注重 “填补研究空白”,而非市场热度?

乌尔里希:每位藏家在构建收藏时都有各自的方法和标准。“学者型藏家”致力于发掘别具一格,且鲜见于文献着录的藏品;这与“市场导向型藏家”形成对比——后者更倾向购藏为人熟识的作品。我对被忽视研究领域的探索,让我发现了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1704—1774)。若非我在西藏实地考察中的发现,却英多杰的造像可能至今仍不为人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fe5e77263327d715be86c0688c37fb9.jpg

西藏 夏鲁寺 乌尔里希与阿兰 1996 年

藏物终是暂托,唯盼遇知音相护

雅昌艺术网:这批藏品伴随您数十年,且多数未曾公开,为何选择在此时通过拍卖释出?是希望它们 “进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还是有其他特殊考量?

乌尔里希:人到某个年纪就会明白,所藏之物不过是暂托自己保管罢了。这次上拍的佛像与唐卡,是我四十年来悉心守护的艺术瑰宝,惟愿它们能遇到知音,能如我一般珍视守护。

辨真伪、重来源,研究永不落幕

雅昌艺术网:对于希望进入喜马拉雅艺术领域收藏的新藏家,您有哪些收藏建议?您曾说 “收藏是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这批藏品的释出是否意味着您的 “记录工作” 进入了新阶段?未来在喜马拉雅艺术领域,您还有哪些未完成的研究或收藏计划?

乌尔里希:对于有意收藏喜马拉雅艺术的新藏家,我的建议主要针对藏品真伪方面。约十年前,我就建议藏家们研究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真品造像,这些造像在我书中展示过,也在公共博物馆中展出。同时,我也建议仔细分辨真品与赝品的差异。近年来,赝品制作水平飙升,真假几乎难辨。所以,我建议藏家重点关注具有可靠来源记录、并且能追溯到赝品尚易识别时期的藏品。购买时,只选信誉良好的古董商或知名拍卖行。

我对喜马拉雅艺术的热情从未消退,并将在有生之年继续研究。我的著作体现了我毕生对完美佛像的追寻。虽知完美佛像并不存在,但追寻过程充满挑战,从中获得的见识也值得我投入时间和努力。

香港邦瀚斯

"虔敬之境: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典藏"

亚洲巡展

上海预展

9月6日至7日

上海静安香格里拉

北京预展

9月10日至11日

北京柏悦酒店

台北预展

即将公布

香港预展

10月

预展及拍卖地点

香港邦瀚斯

(香港太古广场六座10楼)


540c8b06d5189f93fd00bc985bd224fd.jpg


责任编辑:孟语

推荐关键字:佛教艺术 喜马拉雅艺术 藏家 造像 邦瀚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