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及其毗邻的土建馆,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博物馆施工现场
水榭正在扩建
展厅逐渐成形
户外,曾在冯研院的澄心池水中倒映倩影的水榭被扩大,新的梁柱已经树立起来。室内,11个不同主题的展厅形态已清晰可见。工人们几班倒昼夜施工,为博物馆的建设挥汗如雨。
冯骥才先生冒酷暑来到工地
日前,冯骥才先生冒着酷暑来到施工现场,用自己拿稿费买的西瓜慰问辛苦工作的工人们。“大热天施工不容易,希望这些我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西瓜,能给工人们解解暑,带来点清凉。”冯先生一边笑着说,一边抱起一只大西瓜。
稿费换得西瓜,送给工人解暑
这次来工地,冯骥才先生不仅慰问工人,还要解决许多建设中的问题。在博物馆西侧的花堤路上,他与设计、施工人员一起讨论土建馆西立面的一堵砖墙该如何修复。为了恢复文保老建筑的原貌,这堵墙后加的抹灰已被剔除,50年代原建筑的硫缸砖与唐山大地震后复建的红砖显露出来,两种砖交错在一起的痕迹诉说着老建筑的故事。“注意砖缝的处理……做好保护涂层……对这堵墙的修复一定要精细,凸显出历史的尊贵。”冯先生叮嘱道。
讨论老砖墙的修复
选定雕塑位置
冯先生还当场为几尊新增的雕塑选定了位置。这几尊雕塑的作者都是中国当代顶尖的艺术家,也是冯先生的知音好友。他们为了支持博物馆的建设,都拿出代表作赠送给冯先生。陈云岗送来一尊《老子》,吴为山要铸一尊《李白》。韩美林专门为博物馆的主入口设计了一匹《天马》,雕塑底座的爬坡寓意老友“大冯”几十载历经险阻,拉着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四驾马车”奋进攀登的人生历程。
陈云岗《老子》
吴为山《李白》
韩美林修改《天马》泥稿
除了施工之外,博物馆的展陈相关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所有展厅即将喷印在展壁上的文字,都经过了内部初审、外部专家二审、冯先生终审的流程,反复修改完善。随着中国年画史展厅最后一稿的改定,全馆8万多字展陈文本已全部完成。
冯先生与冯研院老师们讨论展陈文本
虽然正值暑假,但冯研院全体教职工、学校基建相关部门以及博物馆项目全体设计、施工单位都在加班加点,力争在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让这座承载厚重文化内涵、具有独特魅力的博物馆,美丽光鲜地与大家见面。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