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苏天赐:迟来的正名?

2025-07-15 18:50:18 作者:罗书银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0a51098debfcc919a8ccc6c02605e719.jpeg

苏天赐(1922—2006)

导言: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叙事中,苏天赐(1922-2006)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缺席"状态——这位林风眠最忠实的艺术传人,与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同出一门,却因历史际遇与个人选择,成为20世纪中国油画家中最被低估的存在。当同门师兄作品频频突破亿元大关时,苏天赐的拍卖纪录仍停留在805万元(《黑衣女像》,2017年)。2025年西泠春拍即将推出的巨幅《怒放的鸡冠花》(2002年作,250×180cm),此作是目前艺术家市场最大尺幅作品。这场迟来的艺术正名,能否借《怒放的鸡冠花》实现?

苏天赐成交前十拍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4f27ac60a6ddc5d664cba4efd4de9589.jpg

双重错位:历史夹缝中的艺术人生

苏天赐(1922-2006)与吴冠中、赵无极年龄相仿,却被归为第三代油画家——这源于美术史对"第二代"的界定:需在1949年前成名。而这位广东阳江走出的艺术家,20岁才考入重庆国立艺专,又因时代浪潮错过留学机遇,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多年才逐渐受到认可。

苏天赐的市场成名则更晚,当50年代至80年代,赵无极在国际画廊崭露头角,朱德群在巴黎春季沙龙获奖,吴冠中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上获得认可之时,苏天赐几乎在教学、政治运动与下放劳动中度过,创作被迫暂停。这直接导致苏天赐留存作品稀少。由于诸多历史因素,许多画作还被毁或遗失。其早期的人物作品总数不超过20件,精品《黑衣女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市场流通作品稀缺,难以形成规模市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06fa508fbe888e7333a9eb17ef9fa009.jpeg

苏天赐 《黑衣女像》

苏天赐的艺术生涯始终处于时代夹缝中:其早期现代主义探索的人物肖像如1948年创作的《黑衣女像》甫完成便遭遇社会巨变,被迫中断形式探索;80年代艺术复苏时,其写意风格又与"85新潮"的激进实验格格不入。这种错位造就了独特的"抽屉艺术"现象——在特殊时期,他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藏进劳动场景速写,如1972年下放农场期间,用猪圈泥塑暗藏汉俑神韵。艺术史学者曾指出:"苏天赐的困境在于,他始终比时代快半步,却又比市场慢半拍。"

此外,苏天赐本人淡泊的性情,使其一直将艺术市场拒之门外。他默默耕耘,不求闻达,即便国内艺术市场火热,也从未将作品送拍。甚至曾自嘲是“一壶烧不开的水,它烧烧停停,总在盼望那炉火的再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db5870fc69d7e34ec02ce8b5858e4026.jpeg

苏天赐 《蒂娜像》

意象革命:重构油画的中国语法

尽管市场尚未充分认知,苏天赐在艺术本体的突破却堪称革命。

苏天赐的从艺历程有两段黄金时期。早期人物肖像时期,他在西洋画的“传真”和中国画的“传神”之间,以线入手,实现了中西融合的成功探索。

其早期创作的《蒂娜像》《蓝衣女像》《黑衣女像》等人物肖像作品,堪称中国美术史最优秀油画作品之列,是油画艺术中国化的有力宣言。这些作品既有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等世界大师的造型风格,展现出扎实的西画功底,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韵味,将女性的活力、时尚和韵味表现得“温柔敦厚”“思无邪”。

80年代后,他专注于风景系列,尤其是“江南风景”,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融入油画创作,营造出含蓄诗意的东方意境,在“写意油画”领域做到了极致。范迪安曾评价:“苏天赐以毕生的努力,创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艺术意蕴的油画风格,为中国油画的发展,特别是油画中国学派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20世纪中国油画参合中西、表现中国精神的探索中,苏天赐是重要代表人物。恩师林风眠开放的教学理念,如提倡向自然学习、尊重个人感受等,让苏天赐受益匪浅。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艺术,将其融入自己的实践,不排斥任何艺术形式,为自由发挥性灵奠定了基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265d12a4b1b185d57b5c2655e1685669.jpeg

1987年,苏天赐、凌环如夫妇去香港看望恩师林风眠

作为“林风眠艺术最坚定、最忠实的执行人”。苏天赐一生都在实践林风眠融合中西的绘画理念,追寻诗意空灵的东方气韵。他无论逆境顺境,都坚持创作,晚年还在病床上完成了艺术历程总结《我站在画布前》,其艺术年谱完整、连续,堪称艺术界的典范。

《怒放的鸡冠花》:市场破局的密码?

苏天赐作品的市场困境,暴露出资本对"意象油画"的价值误判。其创作于2000年前后的"花卉密码"系列,通过《鸡冠花》《向日葵》等物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象征体系:花朵形态隐喻艺术生涯阶段,背景气候暗示创作环境。本次西泠2025春拍即将上拍的《怒放的鸡冠花》中,风雨交加的田野意象实为艺术家80岁时的精神自传,画面右侧穿透乌云的光束,恰似其晚年艺术困境中的破局之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0546bc33d23e18c132a52578899b7dbc.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ed1d9ef2fcecab34cf697594552c31a4.jpeg

《怒放的鸡冠花》具有多个重要的突破:

首先,此作采用三联画形制,总宽2.5米,是市场已知的苏天赐最大尺幅油画,将传统手卷的"游观"美学转化为油画的时空叙事。

其次,作品在意境、色彩、用笔等方面一气呵成,是苏天赐横贯中西艺术高度的体现。它以“意象”手法回顾了艺术家的一生,画面中的鸡冠花似五线谱上的音符,描绘了他不同时期的经历,有迷茫挫折,也有绽放辉煌。作品通过对云水、光影和线条的精妙处理,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动中有静,色彩和构图和谐统一,将对生命和艺术的崇尚蕴含其中。

这幅巨作不仅是苏天赐个人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也体现了他对中西融合的深刻理解和驾驭。在艺术市场日益重视中国早期油画价值的当下,这幅作品有望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稀缺性,吸引众多藏家关注,打破苏天赐原有的拍卖纪录,成为本季春拍的一大亮点,让苏天赐这位被低估的艺术家,在市场上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a5ec4ec8f52e94d4508f2de92a8227a8.jpeg

结语:

《怒放的鸡冠花》在西泠春拍的亮相,恰逢中国艺术市场深度调整期。当资本褪去浮华,真正具有文化根性的创作终将显现价值。正如苏天赐在2002年个展自序中所言:"艺术的真金不怕火炼,只怕没有真金。"这幅凝聚艺术家一生修为的巨制,或许正是叩开亿元俱乐部大门的密钥。西泠拍卖现当代艺术版块负责人马进表示:"本次拍卖或将重新定义苏天赐的市场坐标——越是纯粹的本土表达,越能成就永恒的国际语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52524ddc9e58a07e65b5b6cd2a6613cf.jpg

责任编辑:罗书银

推荐关键字:2025春拍 拍卖 收藏 林风眠 苏天赐 西泠拍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