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摄影大师尼诺·米廖礼
“摄影是一种叙事方式,讲述者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一个拥有情感、思想、个性和激情的人。这些特性必然会在他选择表现和解读的场景与现实中得以体现。”
——尼诺·米廖礼
国际影像界的炼金术士
尼诺·米廖礼(Nino Migliori,1926年出生)是意大利战后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以其多变的风格和对摄影媒介的持续探索而闻名。他的创作跨越纪实、实验艺术和社会观察,被誉为“意大利摄影的活化石”,也是是一位影像的炼金术士。
在他99岁的人生中,将77年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在镜头之后的摄影世界。今天的米廖礼不仅是意大利摄影界的奠基石之一,同时也是国际上备受瞩目的摄影权威。他始终游走于摄影与艺术之间,通过作品谱写了一首真实的人性诗篇,为西方摄影文化开辟了一条最具活力和趣味的道路。
怀着对古老的摄影伦理根深蒂固的信仰,他的作品不仅拓展了摄影语言的表达可能性,还通过丰富而令人惊叹的作品展示了摄影的各个方面。米廖礼的作品始终是对摄影进行技术和理论反思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创新和实验成果不断改变了摄影媒介的理念和潜力。即使是被视为“实验性”的一些图像,实际上也是一系列米廖礼独创技术的产物,其效果令人赞叹。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的手法和所用材料成为主导,展示了其深厚的功底和创新精神。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主任文化参赞菲德利克教授开幕致辞
加鲁佐基金会主席 罗萨尔巴·加鲁佐(Rosalba Garuzzo)开幕致辞
策展人 亚历山德拉·卡雷尔(Alessandro Carrer)开幕致辞
西安美术馆馆长 杨超开幕致辞
西安美术馆推广公教部 何依航主持开幕仪式
开幕现场
194件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
为纪念这位通过光影记录了意大利历史,并以其镜头下的标志性瞬间图像成为集体记忆一部分的艺术家,加鲁佐艺术基金会特此举办了这场展览,首次将这位博洛尼亚摄影大师的作品引入中国。
由加鲁佐艺术基金会( Fondazione Garuzzo)和西安美术馆联合主办、并由亚历山德罗·卡雷尔(Alessandro Carrer)、克莱蒙特·米奇凯(Clemente Miccichè) 和杨墨白共同策划的《尼诺·米廖礼:一段意大利摄影史话(Nino Migliori: una storia della fotografia italiana)》展览,于2025年3月7日-4月20日在西安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将作为庆祝西安美术馆成15周年馆庆活动中国际展览的一部分。西安美术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空间之一,每年接待近百万名游客。展览后续还将在中国首都北京展出。
加鲁佐艺术基金会此次在西安举办的《尼诺·米廖礼:一段意大利摄影史话(Nino Migliori: una storia della fotografia italiana)》展览首次将这位博洛尼亚摄影大师的194 幅作品引入中国。作品涵盖了大师摄影生涯中各个阶段的广泛内容,从早期作品到现代创作,包括“现实主义”系列,以及与欧洲无形式主义艺术风格相关的实验和研究,直至他最新的创作成果。
“本次展览通过精选的194件作品,试图叙述这位博洛尼亚大师复杂而多面的艺术生涯——他的作品堪称意大利摄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实践之一。虽然影像按时间序列编排,但展览空间有力印证了米廖里的研究始终以非线性方式推进,沿着多重平行路径展开探索与实验。” 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卡雷尔(Alessandro Carrer)和克雷蒙特·米奇凯(Clemente Micciche)这样说。
西安美术馆西安美术馆成立十五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与意大利、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几十个国家举办交流展,使西安市民充分了解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并为古城西安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对西安城市的艺术生态良性环境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次展览,对古城西安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摄影观念的时代性才是摄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艺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摄影已成为艺术创作多元化手段的重要元素,摄影的探索不仅是技术和图像美学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实验性’探索与摄影师思想观念的融合,其核心是摄影镜头背后摄影师对当下社会的认知、思考和反思。”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这样表示。
MURI WALLS 墙壁 (1950-1973)
REALISMI REALISMS 现实主义(1951-1959)
SPERIMENTAZIONI EXPERIMENTATION 实验性 (1952-1956)
I LUOGHI DI MORANDI THE PLACES OF MORANDI 莫兰迪的地方 (1985)
ALFABETO IMMAGINATO IMAGINED ALPHABET 想象的字母表 (1995)
展览现场
时间线呈现多维艺术风格与主题
此次展览按照时间线展示了尼诺·米廖礼的不同时期代表作,呈现了他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主题,以及实验性的突破和融合。其中包括:“新现实主义”:米廖礼早期作品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文学影响,关注战后社会的重建与底层人民的生活。他通过街头摄影捕捉普通人的瞬间,如此次展览中的《墙壁》(1950年代)系列中的涂鸦和破损建筑,隐喻社会裂痕与希望。1950年代的街头摄影记录了意大利经济奇迹前的社会转型,尤其是农村与城市的冲突。
“实验性突破”:他打破传统摄影的界限,尝试直接在相纸上进行物理干预(如划痕、燃烧),或使用玻璃、火棉胶等材料创作抽象图像。这些实验被归入“非摄影”(Non-Photography)范畴,挑战了摄影的记录本质。
“多元媒介融合”:从宝丽来到拼贴,从装置到行为艺术,米廖礼不断融合新技术与观念艺术,例如《氧化》(1960年代)系列通过化学物质腐蚀底片,形成类似抽象画的纹理。概念性实验如《火棉胶湿版》(1970年代)重新诠释19世纪工艺,赋予其当代艺术语言;《光的书写》(1980年代)用光线在感光材料上直接“绘画”。后期作品关注自然与工业化的对抗,常以模糊的轮廓和象征性符号表现生态议题。
这次展览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其70多年以来的摄影生涯不同阶段对摄影媒介的技术与观念可能性的不断开拓与探讨。米廖礼先生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摄影”的代表,并未只停留在其早期作品如《跳水者》等的成就上。而是从摄影媒介出发,极具敏锐与创造性语言参与了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等进程。米廖礼的创作风格跨越了从新现实主义到实验性探索、技术革新与材料实验、社会反思与观念表达、国际影响与跨文化对话等多样艺术语言表达阶段。其早期作品深受新现实主义影响,通过日常物品与人物群像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意大利民众的生活状态。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摄影的纪录功能,而将摄影视为一种媒介工具,并颠覆性尝试,将图像转化为抽象的光影实验,模糊了摄影与绘画的界限。米廖礼的创作核心在于“过程”。他常对胶片进行物理干预,例如在《光》系列中,通过化学试剂改变显影效果,使图像呈现如油画般的肌理与色彩层次。《莫兰迪的地方》则通过对意大利风景的再创作,将乔治·莫兰迪的静物美学融入摄影,形成独特的视觉对话。这些实验不仅拓展了摄影的技术维度,更揭示了媒介自身的物质性与艺术家的主体性。
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卡雷尔(Alessandro Carrer)和克雷蒙特·米奇凯(Clemente Micciche)访谈视频
评论和争议:超越地域与时代的启示
米廖礼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在威尼斯双年展等顶级展览中展出。评论家称他为“摄影的炼金术士”,因其将传统技术转化为前卫表达。
在意大利,他被视为连接传统摄影与当代艺术的桥梁,其作品中的地域性符号(如亚平宁乡村景观)成为国家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同时,他长期担任摄影教育者,推动意大利摄影的学术化,影响了一代年轻艺术家。
部分保守评论家认为其实验作品“偏离摄影本质”,但更多人赞赏他拓展了摄影的边界。他的市场价值近年持续攀升,但米廖礼本人更注重艺术探索而非商业成功,常与新兴艺术家合作以保持创新活力。
“展览的作品几乎为我们呈现了上世纪后半叶与新世纪以来意大利及欧美摄影艺术的演进史。摄影这一工业革命所诞生的媒介,无论是技术还是语言、观念从来都没有脱离过同时代的艺术潮流。毋庸置疑它的记录性、见证性。同时它也是现、当代艺术语境下绕不开的重要媒介。对于我们在地的摄影从业者来说,在坚守各自的摄影理念与认知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世界现、当代艺术史,将摄影纳入到大的艺术框将中去再审视,或许这就是米廖礼作品对我们的启示。” 摄影艺术家、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谢爱军观展后表示。
西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张辉这样评价:“尼诺·米廖礼的创作,以技术实验为表、观念探索为里,重新诠释了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既是意大利社会变迁的镜像,亦是摄影本体论的诗意宣言。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这种跨媒介、跨文化的实践,为当代摄影艺术提供了超越地域与时代的启示。”
展览现场
这是出生于博洛尼亚的摄影大师尼诺·米廖礼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大型回顾展。项目的实现应得益于加鲁佐艺术基金会与尼诺·米廖礼基金会的合作。加鲁佐艺术基金会自200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意大利当代艺术发展,而尼诺·米廖礼基金会则致力于保护这位摄影大师的形象和艺术身份。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还应感谢加鲁佐艺术基金会与意大利外交和国际合作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以及中国各家机构之间数十年的合作关系。
结束语:
尼诺·米廖礼的创作生涯体现了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无限可能。从社会纪实的深刻性到形式实验的大胆突破,他始终以好奇心驱动创作,成为20世纪意大利视觉文化不可或缺的注脚。其作品不仅是时代的见证,更抒发了时代对摄影本体的哲学思考和诗性宣言。
尼诺·米廖礼:一段意大利摄影史话 (Nino Migliori: una storia della fotografia italiana)
展出地点:中国西安,西安美术馆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内壹区
展出时间:2025年3月7日至4月20日
开幕时间:2025年3月7日15:00
总策划/艺术总监:杨超
Art Director:Yang Chao
策 展 人:亚历山德罗·卡雷尔、克莱蒙特·米奇凯、杨墨白
Curator:Alessandro Carrer、Clemente Miccichè、Yang Mobai
艺 术 家:尼诺·米廖礼
Artist:NINO MIGLIORI
策展助理:黄莺、冯瑾茹、徐若馨、侯舒婷、袁建炜、张一弛、韩鑫、张一鸣、于画
Assistant of Curator: Huang Ying、Feng Jinru、XuRuoxin、Hou Shuting、Yuan Jianwei、Zhang Yichi、Han Xin、Zhang Yiming、Yu Hua
展览执行:樊林福、黄莺、宋岗、何依航、郝聆溪、刘丽君
Preparator: Fan Linfu、Huang Ying、Song Gang、He Yihang、Hao Lingxi、Liu Lijun
视觉设计:观间又、米凯莱·比昂迪、卢克雷齐娅·卡翁
Visual design: Again Design、Michele Biondi、Lucrezia Caon
主办单位:加鲁佐艺术基金会 (Fondazione Garuzzo),西安美术馆 (Xi'an Art Museum)
协办单位:尼诺·米廖礼基金会 (Fondazione Nino Migliori)
支持机构: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 (Ambasciata d'ltalia in Cina, Istituto l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赞助单位:MAST 基金会,FlyRen能源集团 (Fondazione MAST, FlyRen Energy Group)
艺术家介绍
尼诺·米廖里 —— 生平传记
尼诺·米廖里(Nino Migliori)1926年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至今仍在此生活与创作。他于1948年开始摄影创作,并迅速跻身国际摄影界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之列。其早期作品紧密关联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同时他始终致力于探索摄影语言在技术与表现层面的可能性,展开了西方摄影文化中最复杂且迷人的实验旅程之一。
长达77年的艺术生涯,使尼诺·米廖里可与历史前卫艺术运动(avant-garde movements)中的先驱者比肩。若仅以“摄影师”定义他,则无法涵盖其更深刻的精神内核——他是一位超越技法与媒介的实验艺术家。无论是从意大利本土还是国际视角审视,他在当代艺术史中的角色都无法被单一风格、流派或研究方向所局限。
米廖里作品的“炼金术”特质源自对摄影媒介深刻而娴熟的驾驭:摄影于他而言只是众多工具之一(如画笔或凿子),既可循规蹈矩,亦可打破规则甚至颠覆本质。其高产且不懈的创作实验,使他成为二战后众多美学思潮的关键人物与先驱者。
尼诺·米廖里的作品被收藏于以下机构(部分):
- 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Bologna)
- 都灵现当代艺术画廊(Galle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Turin)
- 帕尔马研究与传播档案中心(Study and Communication Archive Center, Parma)
- 普拉托佩奇当代艺术博物馆(Pecci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Prato)
- 罗马现代艺术画廊(Gallery of Modern Art, Rome)
- 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Museu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 Barcelona)
-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New York)
- 休斯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 阿尔勒雷阿图美术馆(Musée Réattu, Arles)
-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 巴黎欧洲摄影之家(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
以及其他重要公共与私人收藏机构。
基金会介绍
加卢佐基金会:
加卢佐基金会(The Garuzzo Foundation)是一家位于都灵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该基金会于2005年正式成立,致力于通过策划国内外展览、促进跨国文化交流、开展艺术家驻留项目、设立艺术奖项以及实施意大利艺术家扶持计划等方式,推动意大利当代艺术的传播与价值提升。
基金会始终秉持“文化外交”的力量,与多个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及文化部。
其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创始合作伙伴的支持,同时结合公共机构、私营实体等多方资源。迄今,基金会已在全球范围内策划逾百场展览,涉及逾500位艺术家参与。
基金会特别关注青年艺术家群体,不仅在其国内外展览中推介新锐艺术家,还通过成熟的驻留项目模式,持续数年将年轻人才与多元文化背景的创作环境相联结。
多年来,基金会通过众多合作项目及长期协议深化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文化纽带:2017年,加卢佐基金会加入政府间常设组织“意中文化论坛”,2019年起成为“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的成员。
2009年,基金会在都灵附近的萨卢佐市(Saluzzo)La Castiglia博物馆综合建筑群内,向公众开放了“常设展览与典藏”,展品涵盖机构自有藏品及艺术家、画廊借展作品。2012年,该典藏入选意大利文化部发起的“当代艺术机构名录”,成为国家当代艺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
基金会每年与萨卢佐市政府合作,在当地策划系列展览及文化活动,持续激活区域文化活力。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