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艺术家庞茂琨的大型回顾展“古典的标尺”于北京798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双空间开幕。本次展览涵盖了庞茂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创作历程,展出作品超过80件,分为八个单元,以完整的脉络展示其40余年来不断探索与突破的艺术之路。策展人崔灿灿精心构建的主题单元,使得展览既具系统性,又呈现了庞茂琨在古典主义与现实之间的深度思考与个人表达。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庞茂琨
庞茂琨的创作始于以古典写实技法描绘民族题材与现实生活。在随后的数十年中,他的作品逐渐融入对现代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从“模特与家庭”到“舞台”系列,再到近年来以“镜像”“折叠”“副本”等形式探索科技与人性间的复杂关系,他始终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注入时代语境与个人哲思。他认为,艺术创作不应仅停留于技法与材料的革新,更需承载深刻的哲学思考,尤其在当下智能化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更应保持清醒与思辨。
展厅现场
展览中的新作《寂然之夜》,描绘了四川美术学院夜晚静谧的校园景象,画面中一个小型机器人玩具的出现为作品增添了未来主义的象征意义,反映出艺术家对科技时代人类角色与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这组新作标志着庞茂琨创作风格的进一步演变,他透露,未来将继续探索夜晚与宁静主题,描绘更多室内与室外的静谧风景,营造出能够引发深层思考的艺术氛围。
展厅现场
回顾四十年的艺术生涯,庞茂琨坦言,自己的创作已逐步走向成熟。在此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个人特色,善于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保持艺术初心。他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就像一条蜿蜒前行的道路,随着时代发展与个人阅历的积累,他愈发关注如何通过减法提炼精华,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用最纯粹的方式表达艺术观念与思考。
展厅现场
在艺术道路上,他将继续怀揣对古典的敬意与对时代的敏锐洞察,不断探索与创新,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更多可能性。正如展览所展示的那样,“古典的标尺”不仅是庞茂琨对艺术的衡量标准,更是他四十年来不断前行的精神象征。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跨度40年,首先请您谈谈此次展览的渊源?
庞茂琨:此次展览源于2021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香港为我举办的展览,由于种种原因,当时那场展览未能完整呈现,因此此次展览旨在弥补这一遗憾,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之前展览的内容与形式。
我之前在北京举办过多次展览,例如在中国美术馆和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主要以一个阶段的新作为主。而在民生美术馆的展览,则是一场十年回顾展。像此次展览这样,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跨越四十年的艺术历程,全面呈现各个阶段的创作成果,尚属首次。
在短短一个月的筹备期内,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付出了诸多努力,成功借展到众多重量级作品,为展览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庞茂琨《暮》布面油画 123×159cm 1985年
庞茂琨《大地》布面油画 150×100cm 1989年
庞茂琨《洗衣妇》布面油画 149×99cm 1989年
庞茂琨《寂静的日子》布面油画 128×106cm 1989年
庞茂琨《苗族姑娘2》布面油画 80×60cm 2017年
庞茂琨《远方的客人》布面油画 160×150cm 2022年
庞茂琨 《喀什写生之七》布面油画 80×60cm 2023年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以“古典的标尺”为主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一主题以及此次展览对您创作的梳理?
庞茂琨:此次展览以“古典的标尺”为主题,象征着我对古典主义的深厚情感和持续追求。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的创作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古典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尽管在风格上不断尝试新路径,但与古典主义的深厚联系始终未曾割舍。
策展人依据我多年的创作脉络,将此次展览划分为“古典的动词”、“画中画”、“模特与家庭”、“夜之景”、“永恒的乐章”、“民族与地域”、“今日装扮”、“镜中世界”等八个单元。这些单元不仅系统性地展示了我的艺术探索,还通过不同主题串联起肖像、民族绘画以及“副本”、“折叠”、“镜像”等系列作品,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创作逻辑。
尽管此次展览呈现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并未涵盖我所有的重要创作,例如“触摸”系列、“舞台”系列、“游观”系列未能展出。然而,展览整体仍然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我的艺术发展脉络,体现了我在古典主义标尺下对现实、历史及艺术本体的持续思考。如果未来有机会再次举办大型回顾展,我将继续完善作品的准备,力求呈现更加全面与多元的艺术面貌。
我的艺术观念深受美术学院系统教育的影响。以写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学院派画家或写实主义艺术家相比,我更注重风格的演进与多元性。若能完整呈现所有创作,观众能直观感受到我各个阶段变化的跨度与多样性,将更全面地了解我的艺术历程与个人思考。
庞茂琨《86年冬写生》布面油画 74×49cm 1986年
庞茂琨《自画像》 布面油画 45×60cm 1989年
庞茂琨《初夏》布面油画 92×73cm 1995年
雅昌艺术网:能否谈谈您不同阶段的创作?
庞茂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我创作了“民族”系列作品,以古典写实为创作资源,回归现实审美,描绘眼睛所见之物。在“模特与家庭”系列中,我开始刻画周围生活中真实、亲近的人物形象。随着城市化与商业化社会的推进,人的异化与扭曲在“舞台”系列中得以显现,折射出国人的心态膨胀与空虚状态。而“镜像”系列则引领我们回归对自我审视与自我问题的探讨,在互联网与信息时代,对自我的确立与寻找等问题引发一系列思考。“折叠”系列从文化大概念出发,在世界全球化文化竞争、文化独立与相互制约依赖等关系中确立。折叠是时空与文化间的折叠,也是自我、世界与历史的对话。“副本”系列通过复制和模仿的手法,创造出与原作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的“副本”形象,激发观者对自我身份的反思。同时,该系列融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元素,揭示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警示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对人类本性造成的冲击与侵蚀。
庞茂琨《游离者之二》布面油画 180×140cm 2005年
庞茂琨《过客之五》布面油画 160×150cm 2014年
庞茂琨《妮娜》纸本色粉 55×37.5cm 2021年
庞茂琨 《镜前》布面油画 116×91cm 1992年
庞茂琨 《镜花缘之一》布面油画 160×120cm 2013年
庞茂琨《开往威尼斯的快车》布面油画 180×280cm 2015年
雅昌艺术网:您强调了对科技的反思之必要,而科技与艺术的互动成为当前热议话题。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化的当下,您对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如何看待?
庞茂琨:每个人对这一话题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知识局限。在我看来,无论未来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其核心仍需呈现深刻的哲学思考,而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使用新材料和手段。艺术有其独特性,我认为应该回归到每个人的内心和精神层面去探索。
即便未来机器人变得普遍,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机器、如何有效操控它们、如何借助伦理法律来限制和把控其发展,以确保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对于艺术而言,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我都倾向于选择经典。经典作品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高峰,是历代积累、总结并被广泛认可的标杆,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成就。艺术家通过将精神世界形象化、符号化,从经典作品出发进行重置和解构,能够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点。
例如,在我的“副本”展览中,展示了众多雕塑作品,它们外在是古典艺术的经典形象,内部填充的是电线和电子垃圾,正是对经典作品进行解构和重置的尝试。同时,我还对经典古典绘画作品进行改编、重编故事,并将自己融入其中,这都是我探寻艺术表达方式的过程。
庞茂琨 《副本No.7》布面油画上98cm,下165cm,左180cm,右150cm2019年
庞茂琨 《副本No.10》 布面油画左上110cm,左下150cm,右237cm,下185cm2019年
庞茂琨 《副本No.3》 布面油画 上85cm,下140cm,左117cm,右137cm2019年
庞茂琨 《副本No.6》 布面油画上200cm,下69cm,左210cm,右120cm2019年
庞茂琨 《不期而遇No.1》 纸上铅笔、色粉、墨水 75×56cm 2019年
庞茂琨 《不期而遇No.2》纸上铅笔、色粉、墨水 75×56cm 2019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画面中,有时候让作品看起来会有一种幽默感。
庞茂琨:我认为在当今时代,艺术家应秉持包容与开放的态度,从世界各地汲取各种有趣、有价值的元素,加以提炼和选择性地运用。这不仅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使命,也是其应有的创作理念。我们不应将事物孤立、割裂地看待,而应注重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无论是历史与当下、未来与现实,还是中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都应为作品的创意服务,实现自由的选取与重组。
这种跨时空、跨文化的创作方式,能够使艺术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元的内涵与形式,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局限,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边界,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这也促使艺术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总之,这种包容开放、注重联系的创作态度,是当今艺术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自我突破与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还呈现了您的新作《寂然之夜》,相较于之前的作品又有了新的变化,能否谈谈您的思考?
庞茂琨:创作源于去年参加成都双年展,当时我萌生了创作新作品的念头。作品描绘的是四川美术学院校园内的几处景致,这些场景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我每晚结束创作,深夜归家途中必经之地。
画面中,在夜色的笼罩下,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引人深思的氛围。我特意在作品中植入了一个小机器人玩具的元素,这个玩具寓意着当下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憧憬与展望。
在这样宁静的夜晚,当人们结束一天的忙碌,准备休息或入睡之际,总会不自觉地反思自身与这个时代的联系。身处这样一个静谧的时刻,人们会思考自己在这个时代中的角色与定位,以及对时代发展走向的担忧与期待。在万籁俱寂、空无一物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将思绪延伸至更广阔的宇宙与世界,探寻自我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微妙联系。
这组作品被命名为“寂然之夜”,凸显了画面中静谧、幽静、宁静的特点。从作品中,我获得了灵感,计划接下来创作一系列特殊的风景画作。这些作品将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写生风景,而是要与我对宁静与思考的追求紧密相连。除了室外的夜景,我还会描绘一些室内场景,着重表现灯光、夜晚以及安静氛围之间的关系,力求通过这一系列新作品,进一步探索宁静之美以及它所引发的深层思考。
庞茂琨《寂然之夜No.2》布面油画 200×300cm 2023年
庞茂琨《寂然之夜No.1》布面油画 200×300cm 2023年
庞茂琨《寂然之夜No.3》布面油画 200×300cm 2023年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作为您40年艺术创作历程的呈现,您如何看待自己这段艺术历程,以及您当下,在创作中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庞茂琨: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院写实的独特魅力,并逐渐认识到发挥个人所长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比较与反思,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在这个年龄段,我的绘画风格与技巧已趋于稳定,变化幅度不大。因此,我更倾向于坚守自己熟悉的创作手段与方法,用擅长的特有方式去呈现对现实的观察、题材的选择以及关注焦点的表达。
人物肖像作为我钟爱的领域,我定会持续深入挖掘,借助这个时代提供的众多生动形象,以独到的视角和技法去记录与诠释。同时,我也计划拓展题材范围,尝试探索室内景色,将自己喜欢的光线色调和情调融入画作,丰富作品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这并非保守之举,而是基于对自身特点的深刻洞察与明晰认知,有意识地扬长避短,以期在艺术创作上走得更远、更稳。
正如大家常言,中青年时期是艺术家们热衷于尝试、碰撞不同风格与技法的阶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步入成熟期,便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创作方向。于我而言,年过六十后,愈发明白“减法”的重要性。在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里,我选择摒弃那些浮躁、闪烁的元素,将精力集中于打磨、深化那些真正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这不仅是对自身艺术追求的坚守,也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遵循。
谈及艺术创作中的“路”,它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大背景、潮流和时尚紧密相连。少数民族题材是我涉猎的领域之一,同时,我也致力于描绘城市、都市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多元场景。在大背景的映衬下,我的作品难免会受到一些新的影响,这为我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时代感。
回顾过往,在我的发展脉络里,既有横向的诸多影响,也有纵向的古典追求。这些丰富的经历与多元的元素,共同塑造了我特别的艺术形态。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日常的图像积累,以及个人的素养、阅历和教育背景,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题材选择与创作方向。如今,我已不再为曾经的尝试与探索感到后悔,因为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我如今的艺术道路。我深知,自己已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坦然地接受并珍惜当下,继续沿着这条特殊路径坚定前行,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突破,用画笔去描绘心中的美好世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