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文化中国行 | 为未来留下一份乡愁和记忆

2024-11-18 22:16:33 作者:续鸿明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3e16189a0b43b761be3145ccf6b4c651.png

 乡村文物是乡村文化遗产的瑰宝,见证了农耕文明的演进历程,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智慧。其根植于乡野村落,具有历史文化悠久、地域特色突出、品种类型多样、文化内涵深厚,以及分布广泛、保护难度大等特点。

  2024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推进城乡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传承乡村有形文化文物资源、发挥“文物+”赋能乡村振兴效应、继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鼓励公众力量广泛参与等方面多措并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守护乡村文物、传承乡村文脉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一场持续深入的社会行动。

文化中国行 | 乡村博物馆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文化中国行 | 每一个老物件,都是一条感情纽带

  西周墓葬出土的鱼装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众多鱼的图案和装饰,南北朝时期的大量鱼纹砖……琳琅满目的展品融入长江流域各地的鱼文化元素,让观众畅游在长江流域鱼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2024年5月,以“鱼”为主题的扬中市鱼文化博物馆开馆。该馆由扬中市农业农村局出资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负责设计、建设和布展,并提供展品,主体场馆建设面积近1500平方米。内设陈列展览、文物储藏、公共休闲等多个功能区,是一家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藏品3000余件,包含鱼化石、鱼纹汉砖、鱼类标本、拓印画等实物展示及图文展板。从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两个方面向受众介绍鱼和鱼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展厅的正中央是一件高16米,由60多艘渔船组成的艺术装置《休》。这件作品是以长江休渔为背景所创作的。陈履生说,长江禁渔实施以来,沿岸各地积极响应国家休渔政策,渔民们转变了生活方式,渔业休了,渔船也休了,长江生态环境好了起来。看着这些被闲置的渔船,陈履生萌生了创作念头,他将这些被闲置的渔船收了回来,用艺术的方式,赋予它们新的能量,让这些渔船重获新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2b12b439a6387cc6add864a1da42adcf.png

鱼文化博物馆

  陈履生从小生活在扬中,吃鱼、看鱼是日常。而童年时期看到的集市上卖鱼的场景,总能引起他对地域文化的思考。“这样的文化传统是数千年来农业文明的一种延续发展,也是更久远的渔猎社会中的一种表现。”陈履生希望通过鱼文化博物馆的大量展品,让青少年观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陈履生见证了家乡的飞速发展。1998年,他在扬中建立了第一座博物馆——油灯博物馆。2020年,他回到家乡扬中新坝镇新治村,在村委会的旧址上建了陈履生博物馆。这里远离城市中心,藏品都是裸展,展品“触手可得”,满目皆是乡村原色。“我在国家博物馆做过6年副馆长,也去过世界上370多家博物馆,我认为办博物馆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我在家乡办博物馆,并不存在把国家博物馆的一些理念带过来,反而是在国家博物馆未能实现的很多理想,我要在这里实现。”为此,陈履生建了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以其名字命名的博物馆群远近闻名,不仅扬中本地人,很多附近城市的游客也来打卡。2023年,共接待游客6万余人,团队600多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7fddec9b8deff05495d6bcb17651aae4.png

竹器博物馆

  之所以建竹器博物馆,是因为扬中盛产竹子。20世纪80年代,扬中从事竹器编结者达两万多农户。陈履生说:“历史上,扬中人几乎是家家种竹,和竹器相伴终生。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生活记忆了,也就没有了这份乡愁。我建这么一个竹器博物馆,就是为了给大家一份乡愁和记忆。”在陈履生看来,只有用博物馆的方式,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后人知道他们的前辈是如此的生活和劳作,并知道他们的手艺是如此的精妙和讲究。而由此所折射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和文化,更重要的是特产的利用和创造精神。“我建立的这个博物馆以教育为中心,免费对外开放,所以吸引了很多学生,尤其是我们和一所小学紧密结合,我给他们设计了专门的课程,从陶艺、木工、竹编、印染,包括剪纸、书画、篆刻等多方面,让很多学生在我们博物馆中获得审美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一种动手的能力。”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博物馆》一文中,陈履生提出:乡村博物馆必须紧密地嵌合于乡村,让人们看到它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并由此认识到乡村无与伦比的魅力及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如果其中的某一件或某几件藏品能够联系到乡村的往日历史和当下生活,并由此联系到更为广阔的国家历史和文化,就能够使人们理解博物馆与自身之间的紧密联系。


责任编辑:裴刚

推荐关键字:乡村文化遗产 陈履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