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新绎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发掘青年艺术的新样本

2024-07-24 18:12:34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aa87406b6e169dd668381328728cb610.jpg

  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上,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是诸多有文化态度的艺术机构的着力点之一。因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总是蕴含着推动艺术和社会自我革新的能量,他们以独到的视角和多维性的艺术表达探索,敏锐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始终立足当下朝向未来。

  新绎美术馆2024年首届“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即是这样的一个新样本,作为一所强调艺术的实验性、公共性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非营利机构,新绎美术馆将支持与推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视为己任。本届提名展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深从业者进行提名工作,包括艺术史家及评论家凯伦·史密斯、国际策展人与艺术史家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以及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冯博一。

  资深艺术从业者的发掘与支持,对于青年艺术家的自我展示、职业生涯发展和长期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推动了艺术语言的创新、激发了艺术行业的活力。三位提名人聚焦实验性、学术性和社会性,共提名了7位青年艺术家参加展览,他们分别为边云翔、廖雯、欧鸣、苏永健、艾玛·斯卡拉菲奥蒂、童文敏、尹昌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07/8052ac76a99326813c44450bfbfde9a2.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07/37789c05a55b4631075f1aca1461e273.jpeg

2024新绎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展览现场

  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总是与实验性和创新性有关。纵观艺术史,从文艺复兴时期青年米开朗基罗在《圣殇》中颠覆传统圣母形象,到20世纪末英国青年艺术家运动对艺术概念与体制的创新,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不仅与时代、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也丰富了艺术和文化的形式,激发了公众对艺术的热情,加深了艺术教育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历史和当下,勇于开展存在论意义上的探索,无论是关于“媒介—本体”的实验还是对当代人境况的思辨,正如本次参展的艺术家。

  边云翔

  冯博一提名辞

  边云翔的创作主要利用交互影像装置等跨媒体艺术方式,超链接地叙事、转化和整合在历史与遗迹、文明与自然、现实与虚拟等交错的中间地带,演绎出“无边”的抽离之中,构成了有形与无形、虚与实,遮蔽与交叠的蒙太奇效果,并体现了他从当今的科技视角对文明进程的考察和诠释。从而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动态所构成的混杂关系,穿透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浮尘,揭示了历史对于现实的约束与制衡,拓展了现实思考的空间。仿佛是多棱镜地折射出他不断超验与想象的世界,包括直接对应和测度着历史文明的生态和记忆的沧桑变化,揭示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途径共域的逻辑关联。由此,为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以及视听感官的沉浸与互动,提供了一种个人化触感视觉的景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65734c687e752b9a910f4e14a0e0d988.jpg

边云翔作品展览现场

  边云翔 走廊 2021 电脑生成动画 5分53秒

  汉武帝通西域后三百年(190-213年),羌⼈、⼩⽉⽒与汉叛军企图夺凉州,匈奴趁机叛乱,索劢将军率⼀千敦煌⼠兵出西域屯⽥平复,注滨河畔突发洪⽔阻隔去路,⽔奋势激,波陵冒堤。索劢建祭坛向天祈福,⽔犹未减。遂命⼠兵向湍流射箭、投⽯,与河⽔⼤战三天三夜。与此同时,现代信号塔的影⼦划过烽⽕台,⽺群⾏⾛在巨⼤的风车阴影中,⼀匹⿊马穿过太阳能光伏板围绕⽽成的祭坛,兀⾃静卧下来。

  边云翔 山脊 2022 电脑生成动画 5分29秒

  唐⾄德元年(760年),吐蕃攻陷陇右(今⽢肃全境加新疆⼤部),安⻄都护府与长安阻断,即便年号更改众将⼠也⽆从得知。安⻄都护向长安派遣使者,⾏⾄沙洲(今敦煌),遇⻩雾,前路被防御⼯事所阻。⼆⼗⼀世纪初,马拉松跑⼿在沙漠越野跑⽐赛的长途跋涉中遇到天⽓骤变。沙尘暴席卷⽽来,⼀个巨⼤的建筑⼯程出现在路中,⾄此⽆法前⾏。

  边云翔 内陆 2023 电脑生成动画 5分18秒

  沙漠叙事的第三部在北⾮展开。每年春季到秋季,撒哈拉将沙尘从空中输送到欧洲,空⽓中微粒所产⽣的静电荷会⼲扰⻜⾏器,欧洲机场将不得不取消航班或关闭航站楼——《内陆》讲述的是阿尔及利亚与法国间跨越将近200年的纠葛史,能源、殖⺠、移⺠、节庆、核试验、卫星电视,构成了⼀个个时间的剖⾯,折射出⼈类从未停⽌的、征服彼此的野⼼循环。

  廖雯

  冯博一提名辞

  廖雯的作品是以身体异形给予展开的,而对具身性和媒介材料的敏感将导致视觉语言方式及作品形态的不断变异。她通过手工着色石灰木、环氧树脂、不锈钢等等材料,并沉淀为身体“器官”的底色,塑造了一具具抽象、变态的形状。不仅保留了她身心的细末微节,又凸现了她作品中媒介材料的质感与雕塑语言的神秘,甚至潜隐出一种伤害、危险和不安的感受。她的这种想象与重构方式,可以在她所规约的身体“魔块”中,折射出她内心的抽象表现、不确定作用和难以把握的无限变动,抑或超然物外地可以触摸到“形而上”的轮廓——既纠结于矛盾的角逐,又掣肘于对抗的平衡,并透过时光的隧道去发现、思考和想象个人的现实处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07/bbd086bc3aff8fe9b60eb566815d3b85.jpeg

廖雯 挤/压 68 × 25 × 15 cm 椴木、不锈钢 2022

廖雯 升 90×98×87cm 椴木、硅胶、粉水晶、珍珠 2021

  欧鸣

  凯伦·史密斯 提名辞

  欧鸣开创性地在他的创作中把石膏和陶瓷结合在一起。这源自他起初在一系列雕塑作品中把它们的结合。欧鸣用“呼吸”和“活着”来描述这些作品。对欧鸣来说,这些作品就像是小型植物或活着的有机体。每件雕塑都包括一个陶瓷底座——通常是器皿或容器的形状,一株石膏植物,看起来就是一个有机形状的物体从下面的陶瓷盆中勃然生发。这种对材料的结合体现了欧鸣对互动艺术的思考。这些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加入水,它们能够改变外观,一如我们与家养植物之间的互动。通过这里展示的树木所构成的“森林”就可见一斑。

  自从开始这样的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欧鸣对陶瓷的兴趣也日渐加深。因此,容器的体量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容器变得更小,结构也更为复杂;有的容器,就比如此次展出的作品,则变得更大。体量上的增大也提升了制作上的复杂程度。在窑炉的烧制过程中,很多容器都损坏了。但是,成功出炉的容器则以其大于实物的体量,通过其造型及绚丽彩釉彰显出更强的冲击感。在欧鸣的作品中,体量是实现艺术创作及艺术效果的重要元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07/0fb59d98ea2ffe4ee653f53440c2e7dd.jpeg

鸥鸣 埃施101号 130 (h) × 100 × 47 cm 陶瓷,石膏,鱼浆,水 2022

  苏永健

  冯博一提名辞

  艺术总是伴随着媒介的更新而发生新的演变。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艺术已然成为一种超越以往视觉经验的方式,无所不在地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感知系统,甚至更多地依赖于媒介的表现与传达功能。苏永健的作品主要以算法演化数据、程序和主体装置等技术手段和视觉语言,展开对人类身体动作生成、演化与迭代的实验,形成了一种可交互的机制,而这样的反馈系统则显现了他创作思考的过程性与实时性,以及身体情景化的参与,从而增强了感知的互动性与体验感。同时,他以质疑的态度,试图通过技术机器侵占身体的问题意识,展开了具有思辨性的质疑:当人类信任机器教条,甚至连自我都需要借助机器的辅助来认知时,这究竟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07/8c3f2037456c08a3a6131f3a9c90b166.jpeg

苏永健 生命的丝线 尺寸可变 装置 2022

  艾玛·斯卡拉菲奥蒂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 提名辞

  正如在所有文化领域中所发生的那样,从文学到电影再到音乐,新的编辑和/或展览发布之间往往会有一年或更长的准备时间,这是反思和“书写”的结果,是阐释的结果,是对“新”进行加工和比较的过程。两个独立的图像叙述,分别为艾玛·斯卡拉菲奥蒂的《我们在意》(2018)和《海王星:一颗贝壳的诞生》(2023)之间就隔了五年,其中声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第一个由作者提供,第二个则由人工智能处理——它们包裹、伴随着和修补着画面的轨迹,如艺术家的思想“日记”。

  在有关这位意大利艺术家的历史表述中,我认为博物馆管理团队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即将其放置在国际语境中,从中抽取、并置了两个视频,尽管它们彼此独立,但保持了一种“红线”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紧张情绪的持续光源下,结合了亲密与激情、个人的私密性与社群的肯定、个体与整个地球的生存遗产。如果在两部作品和艾玛·斯卡拉菲奥蒂的整个创作中,运动显得持续、系统化且具有特色——这在2022年的《我独自跳舞》音乐视频中被极端地展现出来:它涉及表演者的行动,她将自身的注意力沉浸在手的角色上,从爱抚到撕裂——具有象征性和情感衬托的功能,通过体验而在自然栖息地——从软体动物到贝壳——到人类的栖息地中认识自我,因为对于两者来说它们都是家,更是“庇护所”的确定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07/7869dae4bf22097141cdc1162ab1a36a.jpeg

艾玛·斯卡拉菲奥蒂 作品展览现场

  艾玛·斯卡拉菲奥蒂 海王星:一颗贝壳的诞生 2023 16mm数码胶片 7分20秒

  《海王星:一颗贝壳的诞生》(2023)讲述了艺术家和主人公之间的相遇:一个雌雄同体的美丽青年,不受社会和性别的限制。在整个视频的过程中,海王星在一个未定义的时空中以极具表现力的仪式性姿态移动。“在这部电影中”,艺术家解释说,“我想把酷儿这个概念表现为一种与后人类乌托邦有关的东西,这种乌托邦打破了固定的人类概念,转而支持了产生新身份的能力。”

  “当内心的自我受到社会、性别、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身体只是一个躯壳,等待着被新的躯壳抛弃”,这些话表达了作品标题中“贝壳”这一元素的含义。受保罗·瓦雷里《人与贝壳》和何塞·穆尼奥斯《巡航乌托邦》作品的启发,艺术家使用这个物体作为海王星身体的隐喻。来自软体动物的壳,是这些生物不断变形和蜕变的完美保护容器。因此,作品代表了重构的永恒之美。

  艾玛·斯卡拉菲奥蒂 我们在意 2023 8mm数码胶片 3分45秒

  《我们在意》是一部与伦敦兰伯特舞蹈学校合作创作的舞蹈片。这部影片源于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表达,尤其是年轻人中的问题,影片从个人经历中汲取灵感,解决与之相关的普遍偏见和禁忌。

  影片希望探索舞蹈和编舞的潜力,以揭示一种不被看到的健康状况。在影片中,表演者仅通过编舞动作就再现了社交焦虑症、抑郁症、躁郁症等情绪障碍。他们被安置在一个无菌的、近乎临床的房间里,每个人都被单独拍摄,他们的身体表情与外界隔绝,被封闭在一个框架严密的镜头中,传达出一种幽闭恐怖的感觉。直到最后,画面才打开,他们的身体一起开始倒下,仿佛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童文敏

  凯伦·史密斯 提名辞

  童文敏是一位行为表演艺术家,其影像作品最为人所知。她行为表演的重点是(她自己的)身体,以及如何通过这具身体吸引观众,获得对自然及自然界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这或许也是她选择影像这一媒介的原因,因为观众无法跟随她去往遥远的地方,而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他处的景观中创作的。童文敏为创作选择景观,而移动影像的力量正是将观众带入这些真实景观的瞬间及感受。观众在黑房间中观赏这些影像作品,这也将观众的感官集中在对艺术家体验的感知上。艺术家的身体成为我们与自然现象融为一体的强有力中介。

  此次呈现的影像作品,《废墟计划:很久以前—PSA》,彰显了童文敏对自然,以及我们在自然中体验的兴趣。在这件作品中,她通过黑暗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类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之上,特别是当我们身处一片黑暗之中时,我们将如何观看,以及我们将看到些什么。在《废墟计划:很久以前—PSA》这件作品中,她还对如何与观众进行合作产生了兴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的空敞空间中,志愿者和观众与她一起探索身处其中的感受:她们置身于童文敏用自然中的植物及人造光所营造出的一片真实又虚幻的森林,行走在阴影与各种生命形态之中。通过影像观看这样一场行为表演,观众能够体会到童文敏在她的创作中所探索的身体经验及人类感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d57d02a96dd16031a37a3ff47e0f2633.jpg

童文敏 仿佛从世界消失 2020-2021 行为,中国重庆 六频录像(彩色,有声) 7'27"

  全身裸涂黑,在不同的废弃空间,站立晃动手中提着的灯泡,同时阴影和空间一起晃动。

  尹昌志

  凯伦·史密斯 提名辞

  尹昌志以其艺术表现的手法重新思考构成大多数人认知中绘画的成见与规则,或是在传统的长方形画布上作画的绘画实践。他的画面表现为抽象的形状和色彩,尽管包含传统绘画过程中的元素,但也给人一种雕塑作品中可能出现的浅雕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尹昌志会用到不同的绘画材料,如画布、木头和各种彩色颜料。但在选择材料时,他也将目光转向日常生活。比如,他会选择用于制作包装箱的木头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织物。可以说,他将这些材料回收利用,运用在新的创作之中。在每一幅画中,他都自由组合这些材料,不做任何预设。因此,他拥抱自然发生的任何意外,认为那是构建作品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会实验一般任其发生,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

  效果也不尽相同。细看的话,颜料、平面和纹理看似随意组合;然而远观的话,或从左侧或右侧去看,每种角度都会看到这张画呈现出新的样貌,犹如一片风景,或是一个陌生房间的空间。构图方式使得每张画都截然不同。每张画的结构都或多或少符合我们对常规矩形绘画的想象。然而,有些作品的形状却是不规则的,甚至是显得怪异。总之,他的作品营造出一个不同寻常、色彩绚烂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因为观众从中看到了什么,这些画就是什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7a3311f103f8013eab7868e9797cae24.jpg

尹昌志 实验楼之夜 2022 布⾯综合材料 110 × 160 cm

  青年艺术家简介:

  边云翔

  1991年出生于兰州,2019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边云翔关注技术对国际地缘秩序的主要影响,通过构建数字地缘景观,生成在后殖民主义与全球内战语境下具有诗意的动态图像。其作品曾在伦敦,巴黎,柏林,埃因霍温,都柏林,高雄等地展出。

  廖雯

  廖雯199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居住于深圳,201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2019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廖雯的艺术实践根植于对日常身体的感知,尝试以鲜活的雕塑语言叙说隐匿于身体内部的情感变化,其实践同时亦涉及表演和影像。

  鸥鸣

  1983年出⽣于湖北,现⼯作⽣活于上海。2013硕⼠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8学⼠毕业于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欧鸣将雕塑视为体验⽣命的⽅式,创作中他选择停留在⼈⼒所不能及的边界并最⼤程度地拥抱未知,⽽恰恰是那些等待的时刻给予了他丰富的滋养,指引着他开启下⼀段的旅程。欧鸣的作品被瑞⼠斯沃琪集团、中国艺术8中⼼、朗廷酒店集团等众多个⼈、机构及企业收藏。

  苏永健

  广西南宁人,出生于1994年,新媒体艺术家兼交互设计师,2017年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同时在校任教学助理,期间曾交换留学于著名艺术博物馆和新媒体研究机构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最高毕业奖——“千里行奖”唯一获得者。主要作品涉及且不限于电子媒介、生物材料、机械制造、机器学习及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等媒材和方式,以回应技术环境本身所构成的人、机器、自然三者之间新型抗衡关系和边界的探索和思辨。

  艾玛·斯卡拉菲奥蒂

  她是一位多学科艺术家和艺术总监,工作领域涉及电影、表演和数字艺术。在伦敦获得艺术指导学位和数字艺术硕士学位后,她将注意力和研究转向视频艺术和实验电影。在伦敦学习期间,她开始执导探索舞蹈语言和后人类主义的创意短片。她目前生活工作于米兰,游走于艺术和时尚界。

  童文敏

  1989年生于中国重庆。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重庆。童文敏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通过时常简化的或具规律性的动作,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寓言性品格。童文敏近年在美凯龙艺术中心、华侨城盒子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个展,她亦入选瑞士文化基金会艺术家驻留项目,瑞士(2021);Offshore Residency,金之岛(2019)等驻留项目。

  尹昌志

  1984年出⽣于安徽东⾄,200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学美术学院(B.A.),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M.A.)。尹昌志的创作实践主要以绘画的物质框架、平⾯性和空间结构进⾏展开,突破绘画的历史惯例和程式化表达,试图在物料之间形成的关系中重新探究绘画的边界和可能性,以步步紧逼的⽅式直⾯绘画本身,对其物质化的肢体进⾏重新检验、解剖和缝合,并为之“量体裁⾐”。

  艺术家提名人简介: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策展人兼作家,自1992年定居中国以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凯伦以独立实践者的身份开启艺术生涯,并于2012年被正式任命为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2021年,她加入德英基金会,领导其学术活动,目前,她负责德英基金会于2022年春季启动的德英策展学者项目。

  安德烈亚· 德尔· 古尔丘教授(Andrea Del Guercio)曾担任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系主任、绘画学院院长、理论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等多个职位。现任卢加诺第五画廊艺术总监,也曾在乌尔比诺、佛罗伦萨、弗罗西诺内学院、纽约工作室学校以及美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的大学及博物馆任教。曾是龙希亚纳(Scuola Longhiana)学派学者、米娜·格雷戈里(Mina Gregori)的学生。 1978 年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的中世纪和现代艺术史。曾是拉斐尔·德·格拉达(Raffaele De Grada)的助手和约翰·卡兰登特(Giovanni Carandente)的合作伙伴。 1988 年担任国际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专员,2005 年担任附带活动专员。自 2007 年以来,他一直在处理与 "进入艺术系统的新方法 "相关的复杂问题,在创建当代艺术收藏方面担任科学顾问。

  冯博一,1960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兼任何香凝美术馆、金鸡湖美术馆艺术总监。现为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并生活、工作于北京。2010年、2016年二次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7年、2018年二次获得第十二届、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评论、编辑等工作。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实验性和批判性;关注中国边缘、另类的艺术家群体,以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创作。著有《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是为中国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责任编辑:裴刚

推荐关键字:新绎美术馆 青年艺术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