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蓝图生产力——未来感在艺术中的表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以艺术创作的“未来感”实践为主要关心,由此进入对科技介入、媒介利用和艺术感知的讨论,并将艺术对生产力的想象置于历史语境中,从而反观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质态的先进性。所谓“蓝图生产力”,即是艺术家畅想未来的创新实践,不仅在于关注加速更迭的科技与媒介,更是指向人本身对未知领域和未来世界的感知反馈,并先锋性地推动我们看向更广阔的未来。
开幕式合影
展览“引序”将望向未来的视线嵌入美术史研究的坐标之中,关注20世纪中国美术和文艺创作对生产力的表述和畅想。“漫游深空”和“机器串联”,从当代艺术创作的多重维度回应“引序”抛出的生产力畅想,展开艺术家对人类痕迹介入广袤宇宙的表述,和对人工产物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的思辨。展览尾章“余音”,则重新审视艺术何以承载人类的预见之力和想象之感。
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十三组作品涉及了跨时期的表达维度和跨媒介的视觉特性,并借由多组过程材料呈现艺术生产的工作方法与创作逻辑,共同构成一个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展览场域。在此之中,艺术不仅具备对生产力迭代的洞察,而且得以穿透表象、跳脱时空,以不断超越界限的姿态感知人类文明的未来演进。
王式廓,十三陵水库工地 3,1958年,60cm×120cm,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许彦博,生命奏鸣曲,1980年,77cm×80cm,木版单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引序:从畅想开始“围绕十三陵水库修建所创作的一件绘画、一张规划图和一部电影节选为开端。这组作品分别对应正在进行的建设现场、即将迎来的美好前景和二十年后的社会图景,呈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文艺创作对“生产力”的表现与畅想。当我们从彼时的畅想出发,看向它所定位的二十年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许彦博在此契机下延续性地创作了三件版画,呈现艺术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照,并展开对未知与未来的想象。
周吉荣,中国天眼——贵州平塘射电望眼,2019年,80cm×100cm,丝网套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文超,90分钟的宇宙观,2023年至今,90分钟循环,数据集、交互影像装置、控制器、卫星拍摄影像,艺术家提供
托马斯·吴,东方阿波罗7号,2015年 ,192cm×110cm,UV打印、铝板、树脂玻璃、墨、拼贴、丝网印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徐娜 ,逐梦寰宇问苍天,2023年 ,175cm×150cm,木口木刻 ,艺术家提供
孟禄丁,元速,2012年,145cmx145cm,布面丙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金郑晓 ,量子鸟-1,2023年,40cm×60cm,铜版蚀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苏永健,虫舱,2017年 ,350cm×240cm×280cm,昆虫、金属、玻璃、亚克力、电子元件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甘浩宇,数沙者,2024年,340cm×300cm×240cm,蚯蚓排泄物、太阳聚光烧成陶瓷、金属、镜面、软管、电路板、电机、泥浆,艺术家提供
李宇辰 ,EPOCH 2.0 ,2024年 ,6’00’’ 数字影像,艺术家提供
“漫游深空”和“机器串联”,从当代艺术创作的多重维度回应“引序”抛出的生产力畅想,展开艺术家对人类痕迹介入广袤宇宙的表述,和对人工产物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的思辨。
唐晖,时空一击,1991年,244cm×360cm,布面油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唐晖,时空一击·续,1995年,220cm×500cm,布面油彩 ,艺术家提供
展览尾章“余音”,则重新审视艺术何以承载人类的预见之力和想象之感。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9月1日。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