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专稿 | 李峰:策划打通古今——“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策展手记

2024-07-10 08:18:03 作者:李峰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b78de21fdb163049c8bd96ec07d43342.png

  2024年1月12日,时间跨度上下四千年的“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拉开帷幕。在长达半年的展期中,中、美、德、日、挪威等5国、14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全球百余家各类型博物馆、大学、文博机构遴选出的500余组件雕塑、绘画、器物、丝织品、复制洞窟、多媒体装置等在6000余平方米的超大临时展厅展出。展览以开放的视野和当代的手法来策划古典艺术,将艺术的美感与文物的历史感相谐呈现,开一时风气之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就其展览策划与各界方家汇报讨论。

突破创新与行业引领:驼铃声响大展的特色

  一家美术馆的文化站位和艺术判断力是其灵魂。能否独立发起和策划实现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场艺术效果的展览项目,是判断一家美术馆能力最为核心的指标之一。带着如何将民生文化公益事业更上层楼的任务,2020年6月我受命前往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持工作。9月,在疫情正紧的当口,我们推出全球首个中国当代艺术常设展“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2020.9.5至今),这一工作填补了国内没有当代艺术常设展的空白。2011年10月,从“青春——安藤忠雄建筑展”(2021.10.12-2022.1.9)开始,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将工作内容由单纯当代艺术拓展到建筑、设计等领域,并实现这家场馆从完全免费到售票的转变,我们开始触摸到更为广泛社会的观众。

  之后,从“五色斑斓—─套色版画艺术四百年”(2021.1.28-4.30)开始探索,经“文明的印记一—敦煌艺术大展”(2022.8.30-2023.5.5)拿出5000平米临时展厅超大规模进一步扩大尝试,在疫情诸多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引起各界轰动。继此步伐,在捐助人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所提出的“将思想化为现场,将研究变成展览”“以当代的手法来策划古典艺术并打通古今,将艺术之美与文物历史感结合起来”这些理念逐次得以实现。其中,“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成为民生自主策划并完整实践最经典案例,大展在三个方面拉开了同其他同类型展览的距离。

  一、艺术之美的视角

  丝绸之路展览无数,考古展、历史展、科技展、服装展、音乐展等等,各种类型的专题展览不一而足。如何做出民生特色?毫无疑问,我们要做自己擅长的事,上述领域非我们所长。如何扬长避短?

  从艺术之美出发。

  这不仅将调动起民生美术机构既往近20年的积淀,也展现出这家机构一如既往深耕耘于艺术、不会考古等社会热潮而轻易转移方向的坚定姿态。实际上,即便单从艺术的角度切入也可谓浩若烟海。如何实现突破创新?如何不再重复地堆砌文物、骆驼与丝绸?文博机构固然有其成法,但也有保守、展览准备周期过程等问题,往往数十年如一日。与此同时,传统文博机构中的开放者也想看到创新,看到想象力,看到有质量、经得住推敲和时间沉淀的独出机杼。挑战固然极大,机遇悄悄潜伏。为此,我想展览策划在尊重学术的同时,必须破除对知识和学术的仰望和过度敬畏,必须大胆立意,勇于树新,必须删繁就简。我明确而坚定的想法是聚焦于文物的艺术之美,回到儿童般的“纯真之眼”,回到人类最初的感觉与感知力。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古今中外有无数解释。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古希腊柏拉图说“美是理念”。它们概括而抽象,我无力也无欲拉玄奥之词以为大旗,但与其引用谁也看不懂的概念与说词,不如就回到人面对物的直觉感受。总之,我们丝路大展策划的落地为不是考古,非同于历史展,不是文献堆砌。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腾1750年首次提出的“美学”Aesthetic实应翻译为感觉学,中国古人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坚定了我们的想法,但具体要落地,依然千头万绪。“远看成岭侧成峰”,丝绸之路历史太久,路线太过复杂且变动,非止一条,作品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展览的策划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以文学的手法剪裁取意,如写小说般既有浓墨重彩处,也可大量留白,大段的时空空白,起承转合,穿梭跳跃,一如《百年孤独》并非拉丁美洲历史纪实,然而我们感受到那方遥远土地人们的喜怒哀乐,千百年来的坚忍魔幻。我们展览且取艺术之美的角度去,我们吹去层层历史的尘埃,我们掀开知识泥土的后盖,让不分年龄、知识结构的男女老少观众凭借自身最直观的感受力,藉由艺术而领略丝绸之路的丰富博厚。

  带着这样的立意,我们出发调研。8个月间,仅我本人便前往35座城市、55城次、超过10万公里考察。在不断商谈借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序”、“大地”、“人间”、“天空”、“尾声”等5个篇章组成的展览主体框架架构。其中,“序”篇最为核心,它展现了民生的立场和态度—一艺术的丝绸之路。艺术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绘画之路”、“音乐之路”,还是“玉石之路”、“小麦之路”、“纸之路”,更是“丝绸之路”、“信仰之路”。在最终呈现的这一篇章的展览大厅,它们各自均有实物对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a840d80f710357638a3c288378d1e2b6.png

  9 件作品置于空阔的大堂,疏朗概括。序厅的简括一举打破了丝绸之路线路过于繁多、文物过于庞杂对展览策划者带来的眼花缭乱,从而让工作易于入手,观众便于进入观赏状态。展览前期策划完成之后,我读到学者所总结的三重龙门石窟的故事,深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第一个龙门是宗教的龙门。1500年前北魏迁都洛阳开始开凿龙门石窟,那是佛教、政教合谋的龙门,这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的“初心”与原始样貌。

  第二个龙门是文人墨客的龙门。近1200年前,白居易写下“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此吟咏传唱,开启了文人们的龙门。在所有的石窟寺中,龙门文人墨迹之丰富独一无二。

  第三个龙门是艺术的龙门。1907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畎(Edouard Chavannes)前来龙门石窟,为其所震撼,他于1909年在巴黎发表《北中国考古图录》Mission arche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让世人从此看到一个纯粹艺术的龙门。

  有三重龙门石窟,也有多重丝绸之路。“大地”、“人间”、“天空”是展览的主体部分,具体章节、展陈方式都进行了创新,策划团队甚至常常将整个篇章当作一件当代艺术展示。最典型的是“人间”部分的“百态人生”章节,25组展柜树林般聚于一厅,观众穿行其间如若游鱼,多角度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又似如置身巨大的装置艺术作品之中,喜好古今的不同背景观众均各得其所。大部分观众被其第一眼望去的阵势而震撼,进入其中又可细细品味和研究。有专家观展后说,山西博物院《黄釉胡人双狮纹扁壶》原来除了狮子之外还有大象!这件丝路艺术名作以前多只呈现正面,在我们的“游鱼”观展方式下,左右侧面巧构而成的两只大象才被看到。

  至于“结语”,它是阐述艺术之美“豹尾”:我们用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两组装置《洛阳幻城》、《永宁绝响》来诉说物质的虚幻与短暂——1500年前的世界最高建筑仅仅存在了18年,繁华一时间。以洛阳博物馆藏6件小而美、小而典雅的永宁寺造像,来表达美借由艺术而长久存留。以庆城县博物馆藏21件国家一级文物、迄今古俑艺术水平最高的《穆泰墓彩俑》呈现时尚、幽默和乐观—一不能沉浸于悲戚,生活是知其难后依然步履铿锵的坚定继续,艺术给我们以精神的愉悦、慰藉,它带来勇气,强大心灵。《穆泰墓彩俑》旁边,展墙上挖出的长方形视窗往下回望,观众得以用近乎上帝的视角回望一楼序厅,俯瞰人间,于无言静默中重味展览。

  至于“结语”,它是阐述艺术之美“豹尾”:我们用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两组装置《洛阳幻城》、《永宁绝响》来诉说物质的虚幻与短暂——1500年前的世界最高建筑仅仅存在了18年,繁华一时间。以洛阳博物馆藏6件小而美、小而典雅的永宁寺造像,来表达美借由艺术而长久存留。以庆城县博物馆藏21件国家一级文物、迄今古俑艺术水平最高的《穆泰墓彩俑》呈现时尚、幽默和乐观—一不能沉浸于悲戚,生活是知其难后依然步履铿锵的坚定继续,艺术给我们以精神的愉悦、慰藉,它带来勇气,强大心灵。《穆泰墓彩俑》旁边,展墙上挖出的长方形视窗往下回望,观众得以用近乎上帝的视角回望一楼序厅,俯瞰人间,于无言静默中重味展览。

  这艺术之美又非止华美。无数华丽珍宝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绿洲各自的产出无法满足独自生存与发展,交换成了存活的必须。在它们的背后,危机四伏,杀戮、抢劫、战争不断。如何将这些隐藏呈现出来无疑会极大升华展览。此时,所面临的挑战变成如何弥合它们和展品美丽昂贵之间的巨大落差。我们希望观众看展时也有一叹三叠的感受:先为华美的珍宝而赞叹,之后看到古今交通交流的困顿与挣扎,和平与战争,最终领略到展览背后的平和温暖,深切同情,那些无望绝望时的希望,经人生冰冷与残酷之后的诚挚与爱。

  二、古今一体的展览结构

  古代文物展品沉淀超过千年,厚重沧桑。现当代艺术虽诞生时间不久,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作者意识,展现出活力与富有思考的时代鲜活气息。打破古今的策展理念并非一时冲动,早在20余年前大学和研究生读书时我便曾有此想法,并试图在2010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幕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1979-2009”尝试,虽未得而不断有思考和基于真实展览项目的虚拟推敲。

  2021年,我策划“五色斑斓—一套色版画艺术四百年”时首次进行了跨越古今的尝试。它得到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书店等机构和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版画相关专家及各界藏家的支持,当代艺术家更是兴奋不已。套色木刻水印艺术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让我们在这一领域至今享有较高地位,当代则展现了艺术家们不拘于技术语言、深入今天社会生活的能量。这初试啼声,一举破除了两个圈层的相对封闭—一古籍圈看到丰富新奇与当代大尺幅版画的视觉震撼,当代艺术圈则领略到技术的厚度与精雅。“文明的印记一—敦煌艺术大展”首次系统性地、大规模地将古典艺术、现当代艺术结合展出,巨大体量的佛像、大小不一的8座洞窟有如装置般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带入感,它们与现今流行的当代艺术双年展的感受并无本质区别,然而时代更久远,受众更广泛。现当代艺术版块,常书鸿、董希文等值守大漠时的创作型作品《奶奶》、《云南驮马图》等让观众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所行所居,人的生产劳作与精神面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如赵亮《乌海》、张鼎《磷光》、秦琦《诗人与画家》等,更是突破地域和时代,力图展现出人与环境的冲突与共存,艺术家们没有拘于对古艺术的热爱,他们超前思索着人的尊严与未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前几个烧饼就没有吃到第六个时的肚饱。“驼铃声响:丝绸之路大展”在古今结合上的学术深挖与独立果敢,经过两次大胆尝试之后水到渠成。驼铃大展的主体部分基本全部为古代文物或文物的临摹品、复制洞窟,至“天空”版块的最后一个章节“行者圣人”将古今结合起来。从三楼走向,到二楼我们又回到第三篇章“天空”的“行者圣人”部分。古代的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现代的常书鸿、韩乐然,一代一代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语言的达雅,艺术的宁和与活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一些以新手法表现古代题材的作品纳入展览,如1927年的黑白无声电影《盘丝洞》、动画电影《鸠摩罗什》等。再往前走,一件当代艺术家杨茂源的装置作品《曼陀罗·骆驼》醒目地引领观众走入美术馆的常设展厅。在这里,专门配合大展设立了“礼物”的篇章,丝绸之路的“现代性”不仅体现于早在1000余年前已经创造了横跨不同区域的国际艺术,今天它依然鲜活,激励着艺术家的创造。刘小东、段建宇、王兴伟、旦儿、马轲等艺术家以其或写实或意向的风格,调动油画、影像、行为、装置等多种手法,给古老以回应—一今天丝绸之路依然生机勃勃。这种古今结合的展览结构形成强烈的对比对照,展现出一家场馆文化判断力与审美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挑战和实现难度。

  三、尽量去除展品与观者的中间环节

  建立展品和人的直接交流对话,在丝路大展策划团队看来是美术馆的核心优势之一。从展品选择到现场呈现策划,我们均有意识地尽可能不去掉书袋,不去过多地直接引用行业专家著述。清除掉过多的作品阐释和言说,观众能够更为聚焦于艺术作品本身,直接体验展品的艺术之美。

  展览现场尽可能裸展,尽可能不要过多炫目的声光电干扰,去掉不需要的玻璃展柜,尽可能地减少众多展览拥堵一起的大通柜。为给作品以充分的空间,策划团队制造出多处展品在所在第地都没有的空间距离与环境场景。这其中以龙门石窟《宝冠佛》、青州龙兴寺造像、《时轮坛城沙画》、柏孜克里克第15窟复制等最为典型。如若全然重复《宝冠佛》所在的东山擂鼓台南洞,于时间上来说洞窟数据扫描与制作都很紧迫,宝冠佛所在的洞窟千佛又是难度更大的立体雕塑,更重要的是,依原样的复制过于泥古和刻板,比不了我们馆展厅空旷的场景与12米高、裂中缝背屏肃穆而时尚的视觉效果和现场体验。对于青州隆兴寺造像群来说,暗下来的光让造像更突出,它们每一尊佛像与展台、背屏、作品前的玻璃一起组合起来犹如装置,而所有的“装置”又共同组成一组更大的装置,让观众得以全身心沉浸其间。《坛城沙画》由青海夏琼寺而来的公保太等5位喇嘛耗时8天完成。展品基于宗教的信仰,却又在美术馆的展厅脱离宗教的语境,观众看到的是华美繁复的画面、制作的耐心考究与细致精良,感受到作品背后信仰的博大宏阔。这些作品基于千百年的岁月积淀,作品自身之美让其内在生光,这远非一些在狭窄小圈子内兜兜转转、仅凭外在的赋予意义与硬性加入的空洞形式的艺术所能比拟。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然而作品就在那里,千百年不因外在而改变。美术馆就是要清除令人目盲的五色,令人耳聋的五音,尽可能地让现场干净,让作品独立,互不干扰。我们最优化的限度,缩短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释放作品的开放性,让观众各自感受。

“活”而非静止不可讨论的展览

  某种意义上说,让博物馆、美术馆的作品“活”起来远比如何搜集、聚拢、整理更耗费心神。通常来说“标本”活起来的前提在于:

  一、对物理事实的考据与认定。

  文物证实历史的功能让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只字片文的遗存的发现而激动不已。事实上,文字的发现也确实是让文物活起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有无数的例证让文物找到其所归属,它的年代,它的主人,它的功用。有铭文的器物其价值远远高于无文字者,这早已成为业内定论。同样,一幅流传有序的画作,历代题跋让其声名显赫。一件密密麻麻题满文字的碑帖价值甚至可以远远胜过原碑原石。

  文字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对文字的认定与研究却不是美术馆的天然工作,术业有专攻,它理应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甚至美术史家们来完成。没有考古队的前期挖掘、整理和考古报告为基础,后期博物馆工作很难推进。专家们完成文物在历史上的归位—一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什么场景之下、谁有资格来使用,等等。专家们解决“标本”与时代的关系。

  二、风格变迁的归纳梳理。

  对于“标准”风格的变迁梳理往往是由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家们来完成。其内在的学术支撑对于考古学家们来说是类型学和地层学,对于美术史家们往往是图像志的建立与分析。

  以上两项前提,无数博物馆、研究机构、专家进行了上百年的工作,“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将思想、学术研究化为现场,我们的突破口是艺术、审美,是人类最原初的感觉感知。一个懵懂的儿童不知道到什么是文字,什么是知识,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故事,但他/她看到图像会有感知。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岁余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听到音乐声翩然起舞,但他/她并不知道什么是音符和旋律,什么是音乐。事实上也无需知道。

  文物展品原本承载的宗教礼拜、丧葬礼仪等实用功用,历代知识的叠加与赋予等等,早已随着使用环境的改变而被剥离。没有人的介入,古寺仅留空壳,艺术只是标本。因为人的到来,丝绸之路作为一个集大漠雪山、建筑、壁画、雕塑等为一身的变动艺术综合体,重又“活”起来。是人策划,人的欣赏、研究和创作让它重又有了生命的灵动。一代一代的“当代”叠加,让丝绸之路一代又一代沉淀出厚重。

  来到现场的观众们发现很多“驼铃声响:敦煌艺术大展”的与众不同之处。这观众既包括专业的学者、策展人、美术史家,更包括更多的观赏者、游玩者。起初,志愿者们疑惑讲解不知如何下手。既往按照时间、区域展开、穿插故事的套路不再那么顺手和奏效。与此同时,观众们却体会到一种乐趣,即便也有茫然,但不复知识说教的扑面而来,展览能够轻松地进入—一无论从哪个篇章、哪件作品开始,都能够愉悦地感受到丝绸之路艺术的丰富华美、新奇神秘。整个展览看下来轻松而收获满满,观众不再是被动地被灌输,而是主动的感知、抓取与寻觅。

  以艺术和审美切入,以人的感觉感知力为切入口,让美术馆获得一方独特的天地。在这里,美术馆人得以自由驰骋。由此,我们来到了美术馆工作可能的核心所在—一呈现物与人的关系、讨论物与人的没有边际限制的可能性。这里的物,毫无疑问不再是考古之物,它是作为人的感觉寄托所在的“艺术”。由于可以进行讨论,很多时候作为考古遗迹存在功用不明的物品,在美术馆也天然获得了它的自由度,其使用目的、仪式场景等等均可以讨论,可以争议,可以想象。

  美术馆不是考据之所、说教之场,而是依仗感觉与审美启发想象力的园地。

策展是遗憾的艺术

  几乎所有的展览所呈现的均是结果,一如我们去餐厅就餐,多半不会看到食材的采买、火候的选择、烹调的过程,至于如何摆盘、空间如何设计等等显然也较少受到关注。结果掩盖了大量的生动过程,人们也看不到其间的错误,失误,遗憾以及不测的变故与逢凶化吉,山穷水尽疑无路后的柳暗花明,坏事变好事的意外之喜。就此展览,我们所遇遗憾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

  一、速度与效益的矛盾

  不止一位朋友问起:这个展览准备多久?大展合作伙伴之一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负责人说,在美国减一半文物、一半展览面积需要至少7年,这么大的规模至少需要十年筹划之功。国内文博机构做此类展览一半需要3-5年。我们固然以创纪录的民生速度用不到11 个月做出如此规模大展,但这是对既往数十年蓄力的一次性释放,一时突击可以,长期不可持续,展览策划有其内在规律和时间要求。

  二、展览大纲的确定性与展品的不确定性

  文物展最核心的部分是展览大纲,它是展览得以成立、得以推进的关键,往往由相关领域专家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各机构商谈的根本依据是展览大纲,出借机构最希望的是看到完整确定的展览大纲,从而方便开展工作。没有锐意创新的策划和完备的展览大纲,即便均是国宝名作,展览也因散珠不成串而无法成立。但反过来,名作很忙,档期难凑,这让展览大纲难以确定,动态调整中,最终的展览面貌和最初的设想往往差异极大。

  二、展览大纲的确定性与展品的不确定性

  文物展最核心的部分是展览大纲,它是展览得以成立、得以推进的关键,往往由相关领域专家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各机构商谈的根本依据是展览大纲,出借机构最希望的是看到完整确定的展览大纲,从而方便开展工作。没有锐意创新的策划和完备的展览大纲,即便均是国宝名作,展览也因散珠不成串而无法成立。但反过来,名作很忙,档期难凑,这让展览大纲难以确定,动态调整中,最终的展览面貌和最初的设想往往差异极大。

  三、感知与知识的矛盾

  以艺术之美为出发点的展览,往往希望抛弃既往展览满天满地密布的各种展品说明密布。解释,各类型图示图表,各种辅助说明照片,它们琳琅满目将主要作品淹没其中,将展览变成杂货铺般的堆积。因为建馆时间久,作品收藏日多,这对很多国际最为知名的博物馆也无法避免。然而,不得不说,我们精心设计的空无杂物的现场空间也往往引起一些看惯解释说明观众的投诉,即便二维码扫描在旁,即便移动搜索至为方便,很多人依然依赖于积习和既往的观展经验。

  四、创新与抵触

  很多博物馆展览专家明确说,我们办展只办我们专业相关的展览,不希望掺杂现当代等其他内容,似乎它们打乱了既有的节奏。稳妥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但出彩一定要大胆,一定要有不破不立的锐意进取,新策划、设计、展陈的理念跨界使用,才能创造出奇制胜。当然,创新是基于对既有展览套路的熟知和对新鲜手段的合理利用。

  五、讨好与引导

  大众作为集体往往没有判断,在长期审美教育确实的中国尤甚,精心策划的展览往往会被误读。儿童喜欢甜食,茶酒却是涩辣。以景写情,美景写好心情易,惨景写悲戚易,反之则难,所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反写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艺术感人。相比而言,“驼铃声响”大展便存在讲美过多展示苦难困顿不够的问题,它不是昂贵与珍罕的堆砌,以美串联展品的背后,深藏对人之关爱,对天地的敬畏,这些很多普通观众未必能够准确捕捉到。

  遗憾当然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具体的案例不胜枚举,几乎每个展览都有多个。敦煌大展将285窟抬高至4米空中的想法实施至一半,凌晨Ⅰ点我登上脚手架——他们在疫情中一盼再盼才从河北运来—一脚下一阵晃动!拆除!拆除占用了时间,再搭建如果还不行的风险我已然承受不了,开幕在即!为了施工的安全,这一想法只好连夜取消。定居于柏林的艺术家黑川良一其声音装置震撼新奇,年轻人十分喜欢,能给“驼铃声响”大展以颠覆性感受。但是,考虑到空间的分配与公众可能的误解,最终也在将要签合同的时候取消。此外,洛阳古墓博物馆唐代《安国相王孺人墓胡人牵驼》壁画与展览题目贴切无比,两馆负责人与团队也均惺惺相惜,却因故擦肩而过,让人无比惋惜。

策划成就博物馆

  展览策划与实施的过程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今天的策划方式所能够给美术馆界带来的价值。如所周知,英文中美术馆和博物馆是一个词,在中国二者之间区分较大。一般来讲博物馆更古,展示和保管的条件要求更高,美术馆的工作对象则相对年轻,和时代贴的也更近,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更为活跃,更能容错。过去几年我们的工作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国内博物馆、美术馆之间的泾渭分明,一些同行也在尝试实现二者的融通与“跨界”。那么,我们不禁要追根溯源,作为人类文明保存、研究与欣赏的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什么是博物馆/美术馆?为什么我们今天需要策划?策划能够带来什么?

  我们知道,距今约2300余年前,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创建者托勒密一世兴建“缪斯神庙”(mouseion,希腊文)献给文艺女神缪斯。它因贡献了museum一词,而曾被一些专家视为今天博物馆的起源之一。但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其运营机制的建立不足250年——一般将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对公众开放这一事件视为现代意义上公共艺术博物馆建立的标志。换言之,如今我们所习惯的出国和外地旅游探访游览博物馆之举不过230年余的时间。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形成还要更晚,以公认的中国首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建立的1905年算起,不过119年。1946年11月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of Museums,ICOM)分别多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讨论和修订。最新的表述于2022年8月24日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通过,决议将博物馆的定义表述为“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在中国,最新的表述出于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美术博物馆与自然科学博物馆、应用科学博物馆、技术博物馆的差异巨大,但与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边界日渐模糊。究其根本,原因或在于进入博物馆的藏品业已失掉原有的功能、存在语境等,历史价值逐渐退让给美学价值。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大部分最有影响力的省、市、县博物馆大量收藏、展出的作品是艺术品。博物馆普遍设有基本陈列,这是美术馆界所缺乏的,它是一家机构的基本盘。

  策展(curating)是一个外来词,“如今常用的动词形式to curate和curated 等都是20世纪的新造词”。“一开始是指人,如策展人或者馆长(curator),现在常用于指策划行为(curating)”。传统博物馆保管人员的藏品日常保护与研究工作推导出展览,物居其先。当代的策展则强调人的主动性,观念的先行,注重展览的开放与变动性并试图调动观众的参与完成。这其中尤其注重个体,个人化的研究,而非官方自上而下的被动实施。今天策展早已广泛应用到当代艺术领域,对于古典艺术领域虽已开始尝试,但数量远远不够。主动性较大、视野更为策展带来新的可能:

  一、更大可能地盘活藏品

  许多传播文博展览所不关注的非名品,工艺品,丝织品,一般文物,甚至“边角料”变废为宝被激活。例如此次“驼铃声响”大展展出一块西安出土的唐砖,定级为一般文物,在其所收藏地较少展出机会。但我们被砖上的一个手掌印打动而选择展出它,使其成为本次展览上与观众互动最多的展品之一。再如新疆出土大量丝、毛残件,经常零碎细小到不成样子,但在本次展览里它们因策划而散发出光芒一—商朝同期的格子毛布让人看到时尚,纯色搭配汉代残片装入框如同抽象画。

  2024年6月1日至7月15日,日本根津美术馆(nezu-muse)推出一个“数字之歌Traditional Art with Counting Songs”的展览,将馆藏中名字中含有数字的作品进行梳理展示。西班牙国家当代艺术博物Museo Reina Sofia馆曾推出“历史能否倒带?CanHistory Be Rewound?”来讨论其1881-2021年间的馆藏。2024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当我们看见我们:一个世纪以来绘画中的黑人形象”(When We See Us: A Century ofBlack Figuration in Painting),以此视角,200余件看无关联的作品与作者跨越地域和代际,让人重新审视过去百年的非洲和非裔艺术家的创作。这些特别的策划理念,注意到馆藏作品的不同角度,让沉睡于库房的作品重新活跃起来。

  二、带来想象力

  传统展览从组织方式到主题选择到展览命名都很质朴,如“真彩秦俑展”、“敦煌艺术大展: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一百年”等。新的策展理念往往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汉斯·奥布里斯特最早在其家中厨房举办展览。曾长期担任汉诺威博物馆馆长((1925-1937)的亚历山大·杜尔纳提出,与大众通常认为的博物馆扮演着淡漠的权威角色不同,博物馆应当是冒险的先驱,他邀请人设计博物馆的展厅,展厅内的展品可以由参观的人自由移动,也就是说观众可以自己策划展览。在美国工作的策展人华特·霍普斯1975年策划了一个名为“36小时”的“临时艺术博物馆”,他邀请公众带上自己的作品”从而办成自己的展览。在中国,先锋的策展工作在1980年代已经由杭州的艺术家张培力、耿建翌等人开启,1990年代初广州的“大尾象”工作组继续在街头制作和展示作品。类似策划案例数十年来不胜枚举,值得文博行业借鉴。

  在古典艺术领域,相关的行动也在展开。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从这批造像初发现时的零散破碎状况出发来策划展览。2023年,西安博物馆“长安有故里—一丝路少年大唐行”通过一件镇馆之宝《三彩腾空马》的蓝衣少年,以想象的故事串联起大唐长安,有温度,有情怀。展览策划既参考了大量的学术著述,又兼顾文学、美学价值,带给公众焕然一新的观展体验。

  三、激发场馆活力

  2024年,艺术家Christoph Buchel大型沉浸式装置《典当铺》(Monte di Pietdà)在威尼斯普拉多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展出,艺术家复刻上个世纪的典当铺,展品密布于。这种大胆的策划从这座建筑曾于从1834年到1969年作为威尼斯典当行出发,反映如今社会的债务、金融、欲望的交错交织,以大胆的观念颠覆和挑战美术馆与画廊的白盒子审美,反响激活这座美术馆,从而让这座场馆成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最受人们欢迎的目的地。

  1989年,为庆祝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大地魔术师”(Magiciens de la Terre)展览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这一展览一举改变欧美中心主义的艺术视角,将亚非拉等既往边缘的艺术整体展示,进一步刷新人们对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场馆活力的认知,且强化其当代艺术全球化、平等化的重要推手的印象。

  四、制造更多公众参与和关注度

  2019年年初,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门票观众排队的长龙持续月余,许多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去过新年,其原因在于“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大展(2019.1.16-2.24)的召唤。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精心策划这一展览,他们在大量调用本馆馆藏的基础上,从台北故宫博物馆、台东区书道博物馆及私人藏家处商借大量颜真卿原作、同时代之作及受其影响的作品。展览虽仅仅39天展期,但无数游客从全世界飞往参观。类似引起社会轰动的案例今天同样不胜枚举,策划打破了业内与知识的壁垒,除文化工作者、爱好者之外,吸引了大量从不去美术馆的新客。

  博物馆/美术馆既是面对人类历史、文化与记忆的储藏间,更是奔向未来的想象力实验室,这就需要主动的策展意识与策展方法。博物馆的这种自觉意识、文化立场与站位,随时刷新自我、沟通公众、打破壁垒的功能。系统、有着知识和审美关联的展览非策划无以实现,

  也只有一个又一个有策划、有主张、有内容的展览才真正组成美术馆。一个好的展览显然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宝物堆砌,不是知识的堆垒与炫耀,不是再造光影的表面炫目。它不出虚张声势的面孔,不做作,不伪装,无形带入观众走进,无声对话,带来生命的启迪。对于学者们来说,可以进行学术的讨论。对于公众来说,能够真切体悟到我们先人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凭物以见人,观众看到一代一代先人的目光所及,头脑所思,心灵所感悟。这些毫无疑问都需要新的博物馆经营理念才能够实现,策划是其核心手段。

  我们主张,策划应该在文博行业专家搜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之上,把研究化为立体的现场,从而建设艺术公益的宏伟之业。

  策划以更为鲜活地展现教育公平与知识共享;

  策划以让博物馆/美术馆越来越成为一堂生动的开放大学的开放课堂;

  策划让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奋斗者的休息室、冥想厅,让疲劳者放空,让忧虑者放空和冥想,让年轻人在这里青春热力四射,让已至中年或已白发苍苍人生获得喘息与反思;

  策划让展览项目所承载的梦想更为无拘,让思想更为自由,翱翔于九天,搏击于四海;策划让博物馆/美术馆这里得以更为单纯宁静地欣赏艺术之美,让想象力更为激发,鼓动起悄然蓄力的面对未来的创造;

  ……

  很多年来博物馆曾被人们认定为垂垂老矣之所,策划打破了这一古板印象,它让人们不再以博物馆内上下数千年的藏品来论断博物馆本身的年龄。放到缩短了的、有文字记录的人类历史长河,博物馆因其策划的活跃而无比年轻。非止于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与百年老店长远品牌塑造的助力平台,非止于个人荣光的塑造手段,新的策划理念成功模糊了博物馆/美术馆作为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交界地段制展现出历史之光与生命尊严,这是我们创新展览的初心所在。


  相关阅读:

  雅昌现场 | 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专稿 | 从《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到《云南驮马图》产生的当代回响

责任编辑:裴刚

推荐关键字:丝绸之路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敦煌 龙门石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