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5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24-06-05 17:39:13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ac8f66ec71b8b1f95a44dc34f91bc87e.png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5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胡斌、菲利普 · 多德 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一种前沿性的文化艺术状态

2024年5月1日,“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在广东美术馆的新馆区开幕,此次展览由胡斌、菲利普·多德(英国)担任策展人,试图将北京、上海等为核心的国内城市群纳入比照的框架,并扩展至东南亚、亚洲以及具有东方因素的西方艺术场域,希望在相互映照中,探讨南方文化艺术网络的多样性和跨际交流及连接的形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51665e126be8f53cc06f8f26ecadc16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ba84af0e767b937ff4632f4aa3479809.png

展厅现场

置身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美术馆从建馆之初便将本土与国际的当代艺术纳入到研究、展览与收藏的重要板块,通过双(三)年展、区域生态观察展、不同媒介的专题展、青年艺术现象及个案研究等系列,分层次地有序推进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从而成为整体艺术格局中令人瞩目的“南方力量”。本展览即以广东美术馆的当代艺术藏品为主体,同时联合国内外多个艺术机构和个体,并力图融入该馆一以贯之的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全球相结合的视角与方法,呈现一种不断生成和变动的、活跃却又极具挑战性的前沿文化艺术状态。

展览现场:亚洲视域与全球视角下艺术互动场域的复杂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e3bd74e1570c805208df762af26aab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56d69639d1ea34ba99500e71fe39cee.png

展厅现场

展览分布在美术馆二楼4-8展厅,其中4与6号厅呈现的是跃动的组织板块,5号展厅呈现的是现代性的“容器”板块,7号厅呈现的是交织的剧场板块,8号厅呈现的是东游记的回响板块。就像策展人讲到的,在展览中可以看到湾区艺术家群体的力量,比如广州年轻团体“菠萝核”的作品《天气先生》;香港艺术家梁美萍新作《微类志》;“东游记”板块则呈现了那些从“东方”寻求灵感的西方艺术家,比如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情人》,美国艺术家罗伯特 · 马瑟韦尔经常使用中国水墨,醉心于亚洲美学;波兰艺术家斯特凡 · 杰罗夫斯基则读过《老子》等等。就像策展人讲到的,在不同城市和东西方艺术相互映照中,可以看到南方文化艺术网络的多样性和跨际交流及连接的形廓。


策展人:田畑幸人 苏新平个展《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一次跨越时间的呼应

2024年5月12日,苏新平个展《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在東京画廊+BTAP(北京)开幕,此次展览由田畑幸人担任策展人,段少锋担任执行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5a10482bc48d57b3aa56ae158a7892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00d488e2b2af0543ac712daf182968f.png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主题为《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行走的男人”这一形象近年来随着苏新平的大型雕塑的图像传播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之一,“远去的马”则是“行走的男人”之外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在心中再一次回到了艺术开始的地方以及理想主义的起源。本次展览是一次跨越时间的呼应,苏新平八十年代创作的作品《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是自己八十年代状态的写照,那么本次展览则是对于近年来苏新平艺术创作的一次回望。

展览现场:行走的男人 远去的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6b64c08aacc98277adef2f52d355f79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a7503d7519500555655ecd937b538094.png

展厅现场

在苏新平的作品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空间关系,庞大的身躯和远处的风景与马构成多重的空间交叠关系,作品中,人物背后那些庞大的阴影以及隐约可见的寓言式仪式感,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


策展人:张南昭 梁好:步虚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对艺术家雕塑语言与空间场域关系专注探索的呈现

2024年5月18日,“梁好:步虚“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UCCA张南昭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a2df97d829f5de9a06b07bef248ecd6a.png

展厅现场

“梁好:步虚”展出艺术家50余件雕塑作品,包括两组木质雕塑系列,以及一组由UCCA委任创作的最新石膏雕塑系列作品。此次展览回溯了梁好近十余年的雕塑创作,不仅是对她长期以来围绕材料原貌、非对象性雕塑语言及其与空间场域关系专注探索的呈现,也是向她从80年代中期开启艺术家生涯以来,一直踽踽独行,对国界、性别、线性史观的局限性不以为意的创作路径的致意。

展览现场:感受雕塑本体语言的魅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adb6052acac2326d2f007b157745ae94.png

展厅现场

整个展览根据原木与石膏材质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场域,同时也呼应了艺术家的创作时间线索。西展厅展出了两个木质雕塑系列作品,包括2015至2018年间使用链条锯直接处理原木的“无题(切割)”系列,以及始于2018年前后融入了穿插、叠加和重组的“无题(切割拼接)”系列。是对于能量、空间以及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新展厅错落有致的全新石膏作品“无题(翻制拼接)”以轻盈的升腾感,与西展厅原木作品呈现的原始、深沉的气氛形成对比。梁好通过在原木表面用石膏翻模随后进行拼接塑造的方式,既将木材的形状与肌理一部分转移到了新的材料上,同时又超越了树木的意象。


策展人:邓彬 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让传统家具具有观赏性 可读性

2024年5月22日,“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在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邓彬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b83b185e79eeda279650a1f4361a22b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cd73c6e63928132c366c38e4c1d6d61.png

展厅现场

从第一个展厅宏大叙事的“木头的故事”和“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简史”展览单元。再具体到“工艺与文化”展厅中的“一把椅子的诞生”展览单元。策展人邓彬对国内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观察之后,认为大多偏重于学术型或者偏向于知识传授型。因此如何在设计展陈中建立中国人与木头文化之间的叙事关系?建立对传统家具完全没有认知基础的普通观众的认知兴趣,提供了更有观赏性、可读性的氛围,是策划团队追求的目标。他从“从冷知识到生动体验”、“当代语境下的展陈设计”、“沉浸式体验与打卡景点的平台”、“现代技术与材料的应用”四个方面入手,来实现这一目标。

展览现场:亦真亦幻的“桃源”境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6e435e64e2643aaf596877a1784462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885c5c4c54056acffa1ed8a7b2f5455.png

展厅现场

走进木作馆,从灯光到展陈,便将你带入亦真亦幻的“桃源”境地。在文人生活体验方面,有白墙灰瓦江南风格的园林,又有文人书房移步换景的变化。在进入沉静的山斋空间,不仅是对古人生活场景的复制,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露营生活方式的关照。展览将一些相对冷僻的知识直观化,比如通过展示不同状态的椅子,让观众看到一张椅子是如何从原材料一步步变成成品的。此外,在当代性作品中应用了精炼不锈钢、灯光和影像等等新材料、技术融入展陈方式,用当代的方式展示传统木作器物,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使得传统木作得到出奇的效果。


策展人: 张尕 金允哲个展《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金允哲对宇宙、生命与文化的表述

2024年5月24日,金允哲大型个展《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在798CUBE开幕,此次展览由张尕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4b6671c8691413248a972489abcba34.png

《色度 IX》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036385e578534c71fcc6e74711a957b4.png

展厅现场

策展人张尕认为,金允哲是一个由炼金士变为挑战物理-化学规范的实验者,也因此铭刻着现代性的烙印。他常常会用诸如“玄学”(pataphysics)和“跨物质”(transmattering)之类的概念先行思考,并在他复杂的实验室工作中,由岩石、金属,以及最近开始使用的生物媒介创造出的微观物质和不可名状的元素,只能通过粒子物理学和偶极电磁流进行解读,从而使作品一并激发出超凡的感知和灵性的沉思。此次展览形象地体现了金允哲对宇宙、生命与文化的表述。展览主题“两极椭圆”是对生命与死亡、宇宙与大地、自然与文化以及多种看似矛盾的极点间相互牵扯,最终趋于平衡的状态的解读。

展览现场:一个连接人类、天空和大地的场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14b60e27a6710e2bbd5b286977870c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f75ee1ac87e90bc375a33f1205546f3a.png

展厅现场《岩层》

本次展览空间的建筑结构是一个连接人类、天空和大地的场所,比如建筑的最上层空间是“天空”,这个空间中的作品《色度》和《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由矿物质、海藻和树木等自然物质构成,散发出天空般缤纷的颜色。其中,《色度》是展览最吸引人的作品,在这个旋转的漩涡纽结中,作为一种将非人类元素与人类联系起来的象形符号,这个迷一般的图形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并以强烈的象征符号的形式出现,例如衔尾蛇、DNA 结构、银河系恒星的运动轨迹等。此外,位于地面的作品《岩层》展示出被重力深深分层化的时间裂缝,通过提取自树木中的纤维素分子的非对称特质,《岩层》得以保持半固态的状态,即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中间状态,作品通过温度、湿度和光的折射,揭示出光、时间和分层物的边界。


策展人: 袁佳维 风的内侧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不同艺术主体的复杂状态

2024年5月24日,“风的内侧”在画廊周北京A08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袁佳维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c7912dac3ecac4d5ddabe1cf631723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3e1b1d25c0d615fbe10d6683b962486.png

展厅现场

展览标题来自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同名小说。策展人袁佳维以前者笔下“风的内侧是指风从雨中吹过时没有淋湿的那一面”作为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主体身份的切入点,并以此回应画廊周北京2024项目主题:“漂留”。袁佳维表示,在“风的内侧”中,“漂留”意味着对自身的重新确认,同时也意味着在这种过程中以不同姿态进行“转身”。“(艺术的)历史在过去和未来如何交织?此刻的风又会吹向何方?”在袁佳维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语境与实践主体,与1990年代以来的“繁荣”景象早已大相径庭。特别是在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逆全球化”的特定时期,在推进具体的创作之前,年轻艺术家不得不将身份立场置于优先位置。

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展览试图呈现不同艺术主体——特别是年轻一代艺术实践者在面对“离散”身份时表现出的复杂状态,并在展厅中呈现出从“文本间性”过渡到“文化间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二象性”特征。

展览现场:北京当代艺术此时此刻特定生态的一种切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0d3b29ed0ad9731c1f35a17ae995f6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17195b8d24a694a4dad4cfcadf91937.png

展厅现场

展览从巴西艺术家拉斐尔·多梅内克(Rafael Domenech)的《重组的午夜》(2023)与中国艺术家夏乔伊的《睡眠模块:可变成背包的探险家睡垫,双人尺寸》(2024)开启。在观众的自由抉择中,展览被引向一侧。艺术家郭城的《成为涟漪》(2024)与胡为一的《风的规范》《水的规范》(2019)共同营造了“风”的视觉化现场,在上述两组作品对面,艺术家陈维的《Light me #210902》(2021)将个体对存在的感知呈现为被压缩的幽闭时空景观,展览“终章”呈现了画廊周北京参展画廊,尤其是近年新开设画廊的年轻艺术家在架上绘画及雕塑领域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北京当代艺术此时此刻特定生态的一种切片。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当代艺术 画廊周 科技艺术 策展人 雕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