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中鸿信2024春拍&弘一法师、赵朴初书法精品展启幕

2024-05-29 21:30:35 作者:孟语  来源:拍卖前瞻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今年正值赵朴初先生诞辰117周年,2024年5月29日,般若堂携手中鸿信国际拍卖,共同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般若心相——弘一法师、赵朴初书法精品展”回顾赵朴初先生的翰墨遗珍,领略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和人文关怀,如同明月清风,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a0fe0edadef8ab895bdaa953dc9b76b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6bfffbdb74254045b44209c1a04c878f.jpg

碑帖互融,独具一格

赵朴初,这位杰出的诗人、作家、佛学家和书法大家,其作品遍布神州大地,深受世人尊崇。他的书法风格俊秀严谨,既展现出飘逸灵动之美,又不失端庄稳重之态,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金石之气。这种书艺的造诣,源于他广泛的学习与融合,将多家之长融于一炉,碑帖互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de82f802c17cc654053db5ebc5b88df6.jpg

般若堂主人悉心珍藏,至诚至敬

在展览中,赵朴初先生的珍贵文物和墨宝悉数亮相,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般若堂的主人,作为赵朴初生前的挚友,长期陪伴在他身边,为他打点工作与生活,展现出了深厚的情谊与崇高的敬意。他对赵朴初的每一幅作品都视如珍宝,不论篇幅大小或价值高低,都悉数珍藏,这份至诚至敬的情感令人动容。此次展览不仅是对赵朴初先生一生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a0fdca4a7ceaad02a90dee83f219d3b1.jpg

展现各时期书法精品,对生命历程深情回顾

本次展览汇聚了赵朴初先生各时期的书法精品,以及与名流之间的翰墨交流之作。展品中更包括了他日常书写的珍贵遗存,如书签、贺卡、名片等,以及政协会议文件原本、著作油印稿本册,乃至*****会议的座票、归乡老照片、遗体告别车证等。这些展品不仅是对赵朴初先生艺术造诣的展示,更是对他一生作为诗人、宗教领袖、书法家的生命历程的深情回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d20832ed4857d700b4cf0c3917172369.jpg

从墨迹到文献,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仿佛在诉说着赵朴初先生的传奇人生。展品中,赵朴初先生与众多名人的交往痕迹清晰可见,符浩、传印法师、布赫、王立平、姜昆、刘隆等熟悉的名字交织其中,他们与赵朴初先生的友谊和合作,见证了赵朴初先生在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崇高地位。

赵朴初先生,作为新中国佛教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为中国佛教的振兴与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铸就了不朽的辉煌。他不仅是佛教研究的泰斗,更是宗教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他深厚的佛学造诣与独特的理论见解,使他在佛教界乃至整个宗教界都享有崇高的声望。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赵朴初先生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人间佛教”思想。这一思想以佛教经义为灵魂,以历史学说为根基,以众生福祉为依归,以时代需求为导向,为佛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成为中国佛教的一面独特而光辉的旗帜。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得到了佛教界的广泛赞誉与积极响应,更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佛教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中鸿信拍卖】

“般若心相——弘一法师、赵朴初书法精品展”

时间:5 月 28 日-31 日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6号8层中鸿信艺术空间


亮点解读

此行楷书“弥陀”,亦作“弥陁”。即阿弥陀佛的简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与释迦、药师并称三尊。作品或为朴老应某伽蓝之佛事邀请所题。敬书佛号,如对尊前,二字虽简,却有如十方世界之中心,包举太虚,量周沙界,又在刹那间,使万物归于一点,是宇宙,也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书作笔致圆融,浑然天成,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受。

此“观音”二字,同前作“弥陀”一样,应为同期一系列的题字作品。朴老书写此类佛教内容的作品,通常会选择以端稳的楷体或行楷体书就,它能让人们更直观地去认读和理解佛教的教义,同时也能简单明了地表达庄严的佛法。还有如“佛”、“佛心”、“禅”、“发菩提心”、“南无阿弥陀佛”、“知恩报恩”、“人间佛教”等书法作品,都是他日常书写的内容。这些作品内容很虽少,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词语,这主要结合了现实社会的需要。虽然这些小品类作品只是简短的几个字,但每一个字都是赵朴初先生对智慧人生的一种诠释,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每一个字的结构、笔画都是内心真情的流露。这些作品直接宣扬弘法的主旨,给人以美和智慧的双重享受。

见朴老行书“佛舍利”三字,不得不让人想起1981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骨舍利。舍利又称佛骨,佛经上说,舍利子是通过“六波罗蜜”(菩萨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佛教经典《浴佛功德经》中称为“舍利”的有“法颂舍利”和“身骨舍利”,“法颂舍利”指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身骨舍利”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涅槃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千百年来被佛教徒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物。朴老曾称这一发现为“举世奇迹”,并屡次为之作诗称颂,领受光明遍照,佛力扶持。此书作或与法门寺出土之指骨舍利有关,应为敬题佛教圣物之用,可作相应之供养,极为难得。

此作内容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意为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是想着保全百姓,举止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联系现实发散开去,即是军队要绝对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否则各行其是,必然成为一盘散沙。但军队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见机行事,为的不是贻误战机,夺取胜利。如果一心从命,一味“唯上”,“唯书”,“不唯实”,必然损兵折将。此为朴老书作中罕见的内容,或为国家上层军事组织所题写,以铭之座右,在保家卫国的同时更要益众利生,反映了朴老以民为本的慈悲之意。

朴老对弘一法师有着由衷的崇敬。从对他出世前的评价:“即以文艺大家驰誉当世。早岁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攻西洋油画,旁及音乐、戏剧、诗词、书法、刻等,于艺事无所不精。”到大师的一生的总结:“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都可以体会到这种高山仰止的敬仰。连最著名的那句“大师出家后,诸艺俱舍,唯书法不废”也是出自赵朴初之口,无怪朴老亦以书法作为弘扬佛法之载道之器,当时继承和发展了弘一法师的“字以人传”和“利他”的思想使然。此作以弘一法师出家前后的语录为辞,表达了“正心诚意”与“内省自强”的重要性,无论出世或入世,这样的话语都值得成为我们人生的向导与坐标。

此行书十六言长联,为赵朴初书法与佛学思想融合无迹的典型之作。关于赵朴初佛学书法的论述并不多,主要收录在《赵朴初书法精神探论》《赵朴初传》《赵朴初书法集》《佛教常识问答》等著作中。其中《赵朴初书法集》有大量的写经书法、匾额与写作诗文,而《佛教常识问答》中对“禅”有十分精辟的解释。赵朴初是把书法置于其佛学体系下来构建的,虽极尽调和,但矛盾之处在所难免,我们从其书论加以归纳,还是能把握其书法思想的生成过程。总体来看,赵朴初佛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宋人尚意”书风中的“意”基于“逸”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追求自然、天真、平淡的佛教禅理。最后在佛文化里面相互渗透和影响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禅味”的书法风格,表现为“文字立禅、翰墨结缘”。

此作为甲戌年(1994)佛吉祥日,朴老八十七岁所书。意为佛法正法的弘传,如同甘霖遍洒,无所障碍,无有遗漏,遍及十方世界,滋润着宝树、金绳、戒香、梵钵等净土之物,使人觉得美好殊胜,圆融无极。这是朴老的自撰联语,是为佛吉祥日所供养。佛吉祥日又称卫塞节,是南传佛教国家的传统宗教节日,定于农历四月十五,为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盘三期同一庆所设。

1987年,赵朴初自北京飞抵大阪,会见友人,后又至京都比睿山(日本天台宗本山)参加佛事,并在此留下了诸多墨宝,其中“巍巍比叡山,扶桑文化此摇篮,恩重在人间……”诗在山上勒碑刻石以作纪念。此行书自作诗亦应为此间所作。虽无上款,然从诗作内容来看,应为抒发旅途中的感想以及与友人重逢的欣悦。值得一提的是此作品的用纸,为某碑文之拓本,细审则内文如下:“花のいのちはみじかくて、苦しきことのみ多かりさ。林芙美子。”

原来此为近代著名反战小说家林芙美子的俳句名作之碑刻。作品中,朴老的自作诗墨迹和日本作家的俳句碑文虚实相应,机缘巧合地重叠了在了一起,流露出别样的异国情调,也体现了中日之间一衣带水的深厚情谊。

近百年来敦煌壁画的临摹,从较早的张大千、常书鸿,一代代人传下来,到了七十年代的敦煌研究院,按照传统的方式临摹壁画,已经到了最后一代。莫高窟的壁画,有些面积较大,比如北魏早期的代表性洞窟254窟,董希文先生临摹了前室南壁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段文杰先生临摹了北壁的《尸毗王本生》,都是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而七十年代进入研究院的赵俊荣先生临摹的《降魔变》,也花费了五年的时间。莫高窟的壁画,因由各样的原因,色彩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细部也渐渐模糊。需部分予以还原。一些细部的处理,更是要仔细斟酌,务必尽最大的可能还原,也只有这样的临摹,才能对得起这些一千多年来遗存下来的杰作,也能对得起后人。

国家在1974年计划派敦煌艺术出国展览,因此召集了八大美院的众多能手赴会敦煌开展临摹活动。但是临摹壁画,还有一个至关要紧的问题,那就是七十年代美院的学生是按照西方素描速写色彩那一套方法训练出来的,而敦煌壁画的线条和用色则是另一个体系,完全不搭界。现在临壁画这一套方法是敦煌几代老艺术家呕心沥血总结出来的,需要有人继承,发扬光大。于是敦煌艺术学院的赵俊荣先生便给他们传授这些用笔和用色,还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构图方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磨合,他们的技法和领悟突飞猛进。于是众多优秀的临摹作品便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了。朴老在1974年参观了临摹过程中的壁画作品,大为赞赏,乃有感而发赋此七言。

1987年法门寺重建时,工程人员才从倾倒的寺庙底下,发现法门寺塔基地宫遗址,并在遗址中找到4枚佛指骨舍利,4枚佛指舍利,除第三个发现的灵骨微黄,质地似骨以外,其馀特一、二、四号三枚质地均类似白玉,根据地宫志文碑称之为"影骨",也就是仿佛祖真身灵骨而造的附属品。不过在佛教界来看,影骨也是圣骨,同是佛的真身舍利。中国陕西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指舍利,其中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灵骨”一枚,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枚“影骨”。真身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的一节中指骨。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和后代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但所指相同。

佛指骨舍利出现,世界为之震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从东南亚访问归来后,听到消息,十分兴奋,他顾不上拂去微尘,和全国佛协副会长周绍良立即赶往法门寺。经赵朴初和专家鉴定认为,5月10日出世的第三枚佛骨为“灵骨”,另外三枚为影骨。然后,赵朴初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灵骨犹如天上的明月,影骨好比明月在江河中的影子。”“一月映三江!”多好的比喻。在佛教世界影骨也是圣骨,是佛的真身舍利。看完佛骨舍利、抚摸件件稀世瑰宝、巡游寺庙地宫,赵朴初那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提笔抒怀,写了一首《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

本幅书法作品,内容便是《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的全文,朴老曾经过多次书写。此作的上款人符浩,曾任原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越南、日本大使等职,与赵朴老交谊甚笃。他原籍贯为陕西澧泉,或因乡土情结,于1989年嘱朴老书就此作。作品全偏一气呵成,小字精神弥满,且书于金笺之上,容光灿然,似与诗作的内容交映生辉。

此赵朴初词作《散天花》、《齐天乐》二阙,分别为1986年9月香港天坛大佛筹建合约签署仪式以及1989年10月的大佛圆顶洒净仪式所作。

在大佛筹建的过程中,赵朴初作为新中国的佛教界的领袖,他对香港的回归,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对香港天坛大佛造像的关心与支持,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技术层面上,他牵头联系了中国航天工业部所属的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公司负责承建,并应邀担任了大佛筹建委员会的名誉主席。

签约仪式由当时的香港布政司司宪钟逸杰爵士主礼。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中国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程连昌、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天坛大佛筹建委员会主席王泽长议员、副主席胡仙博士、宝莲寺主持圣一法师及香港宗教界、工商界、文化界人士等500多人参加了集会。会间,赵朴老致辞道:“佛陀倡导的慈悲、平等、和平与净化人心的教义,对于现代人类社会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力。由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公司承建的天坛大佛,熔古今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古老青铜工艺的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于一炉,是佛教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完善结合,是人类追求和平、幸福的崇高理想的庄严体现。”

此会意义非凡,不仅顺利完成天坛大佛造像工程签约外,还加强了内地与香港佛教界的交往与联系,充分体现了内地与香港佛教界之间的互相关心和支持。回京后,赵朴老有感而发,写下了《天坛大佛造像工程序曲——调寄散天花》一首,也就是本件书法作品的第一阙词作。

此幅作品书于1989年,庄重地将此两阙词作合为一稿,以纪念天坛大佛历经磨难完满落成,字里行间,散发着佛光普照礼仪圆明的殊胜成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赵朴初风格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他的佛教思想完全形成,原本内化于心的佛家哲学,如慈悲、禅定等通过字体外化出来。书艺在厚积薄发、广采众长的基础上更加温和厚重,碑帖互融的影响越发精到和明显。整幅作品中苏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赵体特点明显。整体大气磅礴、气象开张、苍劲浑穆,布势从容有度,用墨浓淡相宜,笔法通达流畅、润而不燥、灵劲秀雅。点画敦厚凝重、古朴质雅,字的大小、节奏以及间距恰到好处,似寒梅朵朵绽放于书纸之上。实为其晚年加意之作。

此幅行书巨幅横批《正气歌》是赵朴初在1987年书写的鸿篇巨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赵朴初风格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他的佛教思想完全形成,原本内化于心的佛家哲学,如慈悲、禅定等通过字体外化出来。书艺在厚积薄发、广采众长的基础上更加温和厚重,碑帖互融的影响越发精到和明显。

整幅作品中苏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赵体特点明显。整体大气磅礴、气象开张、苍劲浑穆,布势从容有度,用墨浓淡相宜,笔法通达流畅、润而不燥、灵劲秀雅。点画敦厚凝重、古朴质雅,字的大小、节奏以及间距恰到好处,似寒梅朵朵绽放于书纸之上。书作每一竖行字体由上至下逐渐变小,似瀑从上缓缓倾流而下,呈一种动态节奏,以“天地”为发端,缓慢、逐渐推进,到“鼎镬甘如怡”之处达到高潮,而后沉寂收尾,章法的动感极强,线条呈行云流水之势。作品略有右高左低倾斜之势,结字宽博,屈伸离合张弛有度。这是赵朴初晚年作品的特点,落款则在最后起到了平衡作用。

佛家思想对赵朴初影响极深,通篇整句的书写体现出行云流水、不拘一格的艺术风范。从大小、结字、粗细变化上予以区分,各自的含义与用墨轻重、用笔粗细形成反差与对比,游丝牵连,极富姿态,饶有一番趣味。从作品可以看出,赵朴初晚年书法按碑帖互融之势越发成熟。结字宽绰,线条温润厚道不失骨力;整体润燥相生、沉心静气、质朴浑厚,用笔墨浓力浸、丰满圆润、禅意厚重,这些都体现赵朴初在晚年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此作为1987庆祝*******六十周年所书,为纪念我军拔三山建四化之丰功伟绩。文天祥的《正气歌》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流露出一种凛然不可犯的正气于威严,恰与军魂相契。此作据原藏家般若堂主人言,曾于厅堂悬挂三十年之久,可见藏家之重视及宝爱。

鉴真为交流中日文化,发展中日友谊的业绩永垂史册,一直受到两国人民的崇敬。1980年4月13日,日本唐招提寺第81代和尚森本孝顺长老亲自护送鉴真大师塑像回到中国扬州“探亲”,便安置扬州古大明寺内的鉴真纪念堂,此纪念堂于1973年建成。整个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中间碑亭内立高2.06米,宽3米的横式纪念碑,正面刻郭沫若书题“唐大和尚鉴真纪念碑”,纪念碑的背面为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朴初撰书的碑文,记述并颂了鉴真大师一生的精神和业绩。为纪念这次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赵朴初于1980年春节特赋词一首《调寄鹧鸪天》,以纪念这一盛事。上述便为此阙此作之缘起。

说到赵朴初的《风云》一诗,不得不提到他的一位印坛友人刘迺中,刘氏供职于吉林市图书馆,治印师承王福厂,印风流畅飘逸,古茂醇厚,1993年,他曾为赵朴初刻印四方,在印坛留下一段佳话。其中有一方印,印文便是本诗作《风云》的尾句“讴歌期见五洲同”。事后,朴老告诉与刘迺中有交往的孙贤舒:早在1969年“大革命”运动期间,他住在“牛棚”中,偶然得诗一首,抄出来交到***手中,不久,他就得到了解放。那印文便是上引那首诗。”第一次道出《风云》诗背后的原委。对于朴老而言,这是一首幸运之诗,故他曾多次题写,本幅书于1978年,比刘迺中的为其所治之印要早十余载。

行书“功德普庄严”,语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赵朴初为弘法而留下了各种各样款式的书法作品。赵朴初学识渊博,精通佛理,曾经多次摘取《华严经》、《增壹阿含经》、《六祖坛经》等佛经中的经典句子作为书写内容,例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等作品,他常常在一些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将这些经典偈语完美地与现实结合,将书法作品的形式美与佛教思想的智慧相结合,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同时,他还时刻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佛教目标去做每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在赵朴初的书法作品中,经论的书写是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们直接承载着佛教的智慧,同时也展现了赵朴初对佛法的理解,并且以书法的形式进行传播,一直保持以一颗积极出世的心去做着入世的事情。他书写的这些小品类作品只是简短的几个字,但每一个字都是赵朴初先生对智慧人生的一种诠释,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每一个字的结构、笔画都是内心真情的流露。这些作品直接宣扬弘法的主旨,给人以美和智慧的双重享受。

1991年8月28日,为扩大对日茶叶贸易,加强中日茶文化交流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和中国茶人联谊会联合主办的“中日茶文化交流800周年纪念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开幕。中日双方有关人员表演了茶仪、茶道。

中日茶文化交流早在隋唐时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所谓“800周年”是从1191年算起的,该年日本京都的荣西禅师从中国学佛归国,带去茶籽与陆羽著作《茶经》获悉此次活动在日本成功举办,赵朴初写下此诗纪念。

《中日茶文化交流八百周年颂》书于1991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赵朴初精力充沛也是他书法最为成熟的时期。赵朴初书这首诗,用笔饱满流畅,俊朗神秀,堪为其书法的代表作之一。茶之味,禅之妙,诗之韵,尽在笔墨间流淌,是值得人品味无尽的“茶禅诗书一味”。

此幅为赵朴老为黄胄名作《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题画诗。70年代后期,黄胄为纪念***绘制了这幅的传世之作,为当代美术发展奠定了积极和深广的影响。那是一个十分严酷的寒冬。黄胄在画《鞠躬尽瘁为人民》的过程中,不知为**抛酒了多少辛酸的泪水。据说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曾经为书中主人公的死而伏案痛哭;黄胄为***的猝然而逝,更是悲痛欲绝。寒风敲打窗棂,往事也在刺痛画家的心。***能为人民鞠躬尽瘁,自己为什么不能为表现这种精神而鞠躬尽瘁呢?这也许就是他不知不觉熬过严冬,身染重疾的原因吧。***纪念馆落成了。黄胄的巨幅创作《鞠躬尽瘁为人民》也完成了。以后的事众所周知——黄胄终于病倒了。由关节炎到肋膜炎、脊椎炎、肩周炎,从此躺进友谊医院,住了两年八个月之久。至今还留下遗疾,也算是一位大画家为了人民的好**而鞠躬尽瘁了吧。朴老有感于此,便为黄胄此作题上了这首诗,成就了一段佳话。

1976年9月9日,***主席逝世。噩耗传来,赵赴初悲痛逾常,当晚写了《***挽诗二首》,诗中寄托不尽哀思,并歌颂主席的丰功伟绩。就在主席逝世的前一天晚上,画家黄胄作《日夜想念***》图。图写维吾尔族老贫农库尔班·吐鲁木故事。9月11日,这位画家持图来请赵朴初题诗纪念。赵朴初当即流着泪写下《题〈日夜想念***图〉》诗一首,即本幅作品所录诗作。这首诗以朴实真挚的语言,寄托了诗人对领袖的深沉怀念之情。













责任编辑:孟语

推荐关键字:书法 赵朴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