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专栏 | 季涛:结构性艺术市场中的收藏策略

2024-05-16 10:31:48 作者:季涛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自从2011年秋季拍卖开始,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连续两年多的整体上涨转为了向下调整。十几年来,市场没有再出现人们曾经期盼着的下一次普涨高峰,成交规模一直也没能再超过2011年,经营中的拍卖企业数量越来越少,市场集中度不断向着头部拍企靠拢,而大拍卖行的业绩依然没能突破2011年高峰时刻下的标线。

拍卖市场上以往常见的“普品”、“应酬之作”、真伪模棱两可的作品慢慢地不受欢迎了。藏家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买到精品就不想再出手,却只会卖出自己手里的“普品”、“大路货”,因而造成“普品”的价格不断的下降。藏家们更看重文物艺术品的真品、精品、生货的价值,也更在意藏品流传有绪的经历;企业收藏者越来越多,创建私人美术馆的人日渐增多,使得大量艺术精品沉淀到了市场之外。

虽然市场的成交额没能创出新高,但一些艺术板块实际上不断地在创下上涨纪录:2015年,火爆拍场的“天禄琳琅”著录的古籍善本与金铜佛像,2016年起被热捧追逐的碑帖拓片,不断破纪录的写实油画,2018年后的古代瓷器,2020年之后的现当代艺术等都形成着一个又一个的上涨行情。这都充分表明:艺术品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到来了。

所谓结构性是指整体市场疲软或调整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普遍的增长,而不同的艺术板块各自沿着自己的涨跌规律,一些板块也许一直在上涨甚至创出新高,其他一些板块则可能停滞不涨或者反而下跌。例如,当某些艺术板块、艺术精品、估值偏低的艺术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时候,艺术品中的“普品”和“应酬之作”,以及前期涨幅过大的当代书画、现当代书画和早期当代艺术等板块,则会面临调整。结构性市场产生的原因在于市场对各个板块和作品的细分以及对其价值重估的结果,是艺术市场出现二十年反思和调整后的成熟产物,表明了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走向了成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d86fda764a7e480a987328ac138a6f8b.jpg

黄胄 《欢腾的草原》

除了不同的艺术板块在轮动,许多艺术品的价格已经相继在创出历史的新高。一些艺术家的精品、代表作拍出了一个个破纪录的“天价”,这些“标杆”式的成交常常会带动艺术家其他作品价格的上涨。例如,2013年黄胄的精品大作《欢腾的草原》拍出1.288亿元,从而带起了黄胄作品的收藏热和拍卖热;2014年,6267.5万元成交的黄宾虹《南高峰小景》,2015年,2.79亿元“天价”拍出的潘天寿代表作《鹰石山花图》,都带来了艺术家精品之作的后续释出与高价成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960e1dd757b95c7118cd3f27cafc98bb.jpg

黄宾虹 《南高峰小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b5a789b0b295eea5745ff4cdec06c8ae.jpg

潘天寿 《鹰石山花图》

近年来,尤其在当代艺术板块中,艺术家作品价格创新高的现象更为普遍。例如,2022年,在中国嘉德的拍场上,当代艺术家刘炜的作品《全家福》以5750万元创下艺术家作品最高价纪录,方力钧的作品也拍到了6382.50万元的最高价,欧阳春、贾蔼力、韦嘉等艺术家的作品也创出了纪录。2023年,拍场上又出现了当代艺术家陈飞、闫冰、季鑫、刘晓辉等人作品的创纪录价格。而在今年嘉德春拍上,张恩利的作品《盛宴4号》拍出了2127.50万元的最高纪录,王光乐作品的最高价也定格到了《水磨石2004.10-11》上。虽然受经济环境影响,近两年内地拍卖市场的业绩有着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当代艺术板块上仍然热点不断,此伏彼起,可圈可点。当代艺术作品破纪录的数量或许逐季有所减少,但新一代年轻艺术家一直层出不穷,这也反映了艺术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d8eb5b034f4efb1d8eb6dd8c8c6fb1e6.jpg

张恩利《盛宴4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2d3512975e39f4c76c1271738d4fbbd4.jpg

王光乐 《水磨石2004.10-11》

最近,网上流传着美术教育家、油画家靳尚谊先生在参观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时的感叹:“大写意书画都哪去了?”这一语中的地点出了近些年中国书画教学、创作以及市场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国书画作为极具传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尤其当代书画,在我国有着最为庞大的创作群体和十分广泛的欣赏者与收藏者队伍。在内地艺术市场建立早期,当代书画板块曾立下过汗马功劳,许多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也曾一路上涨,投资效益很好。但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就暴露出当代书画市场运作方式上的缺陷。比如画廊包装代理书画家数量上的不足,艺博会上如今已经极少有书画作品的展位,拍卖行当代书画板块的日渐衰落,2011年以来当代书画作品价位的跌跌不休,加之年轻一代收藏群体审美角度和眼光的改变,都引发了当代书画市场的萎靡不振。这充分表明市场调整过程中的结构性特点。换句话说,这是由于当代书画市场初期较高回报的“投资红利”渐渐消失的缘故。早期价格上涨过多的板块、作品都进入了调整和获利回吐,市场经验更加丰富与成熟的藏家更愿意入手那些作品题材新鲜,价格又在低位的艺术家作品,例如,收藏兴趣转向全球化环境背景下的,一、二级市场更为完善,投资空间更加广阔的现当代艺术领域。从市场角度上看,即便是当代艺术,那些“50、60后”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也已经不便宜了,早期曾被热衷过的艺术观念和题材不一定再为新一代藏家所认同。藏家们为了增加投资回报,也一定会去寻找艺术观念和题材更新,仍处于价格洼地,未来具有增值空间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市场早期红利越来越稀缺的今天,收藏者们会更专注于喜爱和研究艺术品,而不会仅仅将艺术品作为纯粹短线投资的工具。历史的经验表明,市场上投资回报最好的常常是那些当初买入是出于喜爱而后长久持有的藏品。

有证据表明,一些老藏家正在逐渐卖出价格高企的艺术家作品,同时再去“抄底”80、90后的艺术家。结构性市场会提供给倾向于投资的藏家寻找价格洼地的机会,购藏到有着一定创新艺术价值,价格不高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但由于年轻艺术家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选择艺术家和作品其实并不容易。

收藏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结构性艺术市场中应采取分散投资化解风险,即购买自己喜爱并看好的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尤其要买他们的精品,以便抓住各个艺术家的发展潜力;

其次,随着主要的艺术品种“投资红利”的渐渐消失,短期获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藏家要具备长期投资的思维,做长线持有的心理准备。投资也一定要以对自己藏品的喜爱作为前提,这样才能拿得住藏品,耐得住寂寞;

第三,藏家应借助市场上的专业眼光,去捕捉那些被品牌画廊所看重,被头部拍卖行所青睐的艺术家的作品,这样才更加省心省力,事半且功倍。

责任编辑:孟语

推荐关键字:收藏 艺术市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