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常山道中
【宋】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欣赏(图片可点击放大观看)
忽有微凉何处雨
纸本水墨
110×35cm
2012年
往期链接:作品赏析 |《忽有微凉何处雨》
作品分享 | 忽有微凉何处雨
远峰带雨色
纸本水墨
35×69m
2014年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纸本水墨
75×44cm
2021年
往期链接:【枫味·新作】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手机逆时针旋转90°观看完整作品图)
夕天霁晚气
纸本水墨210×53cm2006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理解中国画(节选)
文 / 郎绍君
历代画论与诗论,其基本概念如形、神、物、象、意、境、品、格、趣、韵、真、风骨、格调、境界,以及一些比喻形容词汇,都是一样或相近的。书画与诗歌的批评史也相互连带相互影响。如南北朝时,出现了顾恺之的“形神论”、宗炳的“以形媚道论”,谢赫的《画品》,诗界则出现了钟嵘的《诗品》,转借画论的“尚巧似”一类评说。到唐代,诗歌诗论高度成熟,王昌龄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说,司空图《诗品》提出二十四品说,沟通诗与哲学的关系,成为诗论经典;书画界则有李嗣真《后书品》、张怀瓘《画断》立“神、妙、能”三品说,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立“神、妙、能、逸”四品说。“品”“格”“境界”诸概念通用于书画与诗歌评论,此外还盛行以诗论画,出现了在诗坛与画坛都获得崇高声誉的王维。到宋代,诗画均承续唐人而极尽变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则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之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在他看来,从汉至唐,诗书画并行变化发展,而唐代臻其极。
到了元明,诗界出现复古论,画界亦有相同趋向。明代中晚期,诗界出现了反对摹古、以“独抒性灵”说为核心、主张表现“本色”“真我”“童心”“情致”的新潮流,其代表人物即诗人、戏剧家兼书画家徐渭,思想家李贽,戏剧家汤显祖,以及“公安派”的袁氏三兄弟。总之,中国的诗论与画论,相互影响、渗透,其关联性,是历史的真实存在。画家们追求的“画中诗”,主要不是题诗于画,而是绘画本身的诗性。
画的诗性,可以简释为写意抒情。王昌龄说的情境高于物境,意境高于情境,是要求诗歌超越对物质对象的外在描写,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西方诗主要是史诗,即莱辛说的“朴素的诗”“古典的诗”;中国诗主要是抒情诗。史诗以叙事为主,抒情诗要在咏怀。文人画家重视写意抒情,这就和诗靠近了。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要求超越单纯对物的描绘,充分表现画家的内在世界。诗人兼画家王维,其“画中有诗”,所以苏轼给他以高度评价。
历代中国绘画,最讲究诗意的是宋画。我在《苏轼与文人写意》一文中,曾结合苏诗所描述的宋代绘画,分析了它们的四种诗意形态,即“空间境界的诗意”“情趣的诗意”“隐喻的诗意”“生活情味的诗意”。这些“诗意”,都是追求绘画超越“物境”,追求进入升华了的精神境域。宋元时期,山水画重视空间营造,花鸟画讲究情趣与隐喻,人物画靠近人世情态。明清绘画,突出笔墨形式,相对弱化了空间营造与隐喻形象,诗意追求逐渐被淡化。
来源:樊枫工作室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