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凝聚非凡画技与视角变幻的巅峰巨作——《尼科尔斯峡谷三》(Nichols Canyon III)将于5月26日香港春拍“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首现拍场。这件于2017年完成的作品是艺术家一系列与别不同的六边形画作中的一件,这个系列以更复杂的空间概念重新创作了霍克尼一些最为著名的题材,也是不断点燃霍克尼创造之火的探索精神的最佳见证。
大卫·霍克尼 (1937年生)
《尼科尔斯峡谷三》
压克力 画布 (六角形)
121.9 x 243.8 cm.
2017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00 - 120,000,000
这幅作品受启发自霍克尼1980年的著名作品 《尼科尔斯峡谷》(Nichols Canyon),灵感来源他当时每天驾车前往工作室。画作细节兼具干净利落与错综复杂之美,色彩洋溢活力,艺术家描绘了位于好莱坞山尼科尔斯峡谷顶部通往他家的蜿蜒道路:霍克尼的家出现在构图右侧,蓝色泳池沐浴在加州阳光下熠熠生辉。
大卫·霍克尼《尼科尔斯峡谷》,1980年作,私人收藏。此作于2020年12月在富艺斯纽约以41,067,500美元成交
《尼科尔斯峡谷三》则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沉浸于饱满丰富,近乎野兽派的色调里,房屋与花园以清晰分明的色块勾勒出来,投下华丽厚重的紫色阴影。微小的斑驳笔触点缀着起伏的山丘,而道路如金线般编织起整幅构图。这确实是一出由光影、色彩、感官组成的辉煌歌剧:而剧院,正如峡谷本身,演绎着自然奇迹。
大卫·霍克尼《尼科尔斯峡谷二》,压克力 画布 (六角形),121.9 x 243.8 cm.,2017年作。大卫·霍克尼基金会永久收藏
与此作同时诞生的《尼科尔斯峡谷二》(Nichols Canyon II)藏于大卫·霍克尼基金会,而此系列的另一幅杰作《狮子之像(一张狮子图片)》(A Picture of a Lion)则收藏于上海龙美术馆。
舒展的卷轴:霍克尼的 “中国日记”
我一直在推动一个概念,观者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移动,但我真的才刚刚开始尝试描绘观者在空间的移动。而这正是中国风景画家最善于处理的。—— 大卫·霍克尼
1981年5月,霍克尼与英国诗人史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结伴的一趟中国之行。途中,二人联合创作了一本由素描、水彩和文字组成的《中国日记》(China Diary),于旅行次年出版。这趟旅行让霍克尼有机会观摩中国艺术家现场创作,并为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深深着迷,他开始探索中国风景画。王翚的旷世长卷《康熙南巡图》(1691-1698年作)尤其激发了霍克尼的灵感,更成为他1988年电影《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的主题。
清 王翬 《康熙南巡图‧第三卷》:从济南至泰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这些发现为霍克尼的创作带来至关重要的全新思路。霍克尼在《尼科尔斯峡谷》及其他同时期绘画中已经开始转换视角的实验,中国之行后的创作更是将霍克尼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水平。“我真的才刚刚开始尝试描绘观者在空间的移动。” 他曾这样解释道,“而这正是中国风景画家最善于处理的。”
霍克尼的绘画在这方面变得越来越雄心勃勃:从1984年创作、现藏于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Museum Ludwig)长达6米的巨制《与克里斯托弗和唐一起参观圣莫尼卡峡谷》(A Visit with Christopher and Don, Santa Monica Canyon),以至1998年作、现藏于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的非凡杰作《更大的大峡谷》(A Bigger Grand Canyon),由60幅画布和同样数量的视角组成。
大卫·霍克尼 《加洛比山》,1998年作,波士顿美术馆
这些创作努力也从而影响了他1990和2000年代对家乡约克郡风景的描绘,巅峰之作《加洛比山》(Garrowby Hill,1998年作,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Museum of Fine Arts))亦随之诞生,以及大量形式多样的约克丘陵风景画。
全新视角:画面中的自由游走
此次即将首现拍场的《尼科尔斯峡谷三》则代表着这类探索中最激动人心的全新篇章。到了2017年——他的大型巡回回顾展在伦敦泰特美术馆 (Tate) 开幕的那一年,霍克尼采取了几乎每一种可以想象的形式追寻不同视角。
有人说我是在裁剪边角,但实际上,我是增加了两个角……我20年前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大卫·霍克尼
他试过了照片拼贴和投影描绘;试过在剧院舞台设计中运用光影道具,并探索了从iPad绘画到同步播放多部电影的各种媒体。而在此幅作品以及它的同系列创作中,霍克尼采用了彻底激进的全新方法:通过切掉画布的下方两角,他分散了观众的视线,让观众完全自由游走于画面构图中。
大卫·霍克尼 《A Bigger Grand Canyon》,1998年作,大卫·霍克尼基金会
这样的画布设计有助于加强反向透视的运用,令人感到画面在隐约向前,而非退到远处。在这幅作品中,画布不再是世界的窗户,而更象是古罗马的露天圆形剧场,画面主题在壮丽宏伟的三维全景中聚焦。我们一度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又忽然凌驾其上;所有关于高度、方向和位置的感觉都不断流动。正如霍克尼曾如此提及这个峡谷,“你不知道哪条路上山,哪条路下山。”
大卫·霍克尼在洛杉矶穆赫兰大道
尽管中国卷轴画唤醒了霍克尼移动焦点的力量,最初启发他思考反向透视的是驾车这个动作。当5年前首次创作峡谷画时,霍克尼宣称他希望观者的眼睛 “用汽车驶过公路的速度在画面四处移动”。
在此幅作品中,凭借这段探索视角的岁月启示,艺术家给了自己第二次模拟这种效果的机会。随着场景展开,画面在自身扭曲的重压下几乎向内坍塌。画面中景和背景并没有从我们的视线中一闪而过,而是直直奔向我们,绵延的山丘令人联想起霍克尼放着瓦格纳音乐、驾车观赏日落的美好记忆。
继往开来:突破与超越
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其他艺术前辈一样,霍克尼乐于重新审视并再造自己的早期作品:也许是受到2017年回顾展以及他那年出版的《Taschen SUMO》的启发,与《尼科尔斯峡谷》一起,这一系列画布形状精心设计的作品回顾了许多过往的重要题材——从霍克尼的早年静物作品和舞台设计到大峡谷,从他的洛杉矶阳台到他的约克郡风景。
大卫·霍克尼《2017年12月在工作室》, 2017年作,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迎来人生的第9个十年,霍克尼依旧活力十足,不断突破边界,超越艺术。这些创新意识在他创作《尼科尔斯峡谷三》不久后拍摄的一幅巨幅摄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照片呈现了工作室中的此幅作品及一系列其他画作。艺术家在其中将视角变幻的游戏推向另一层极致,霍克尼用360度全景拍摄每幅画数千次,然后使用3D计算机软件将它们拼接在一起。
最终的结果,目前收藏于泰特美术馆,无疑精彩绝伦:画作看似客观存在的物体一般悬挂于墻上,而同时又像在三维空间里悬空漂浮。它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永垂不朽,正是不断点燃霍克尼创造之火的探索精神的最佳见证。
在《尼科尔斯峡谷三》中,曲折蜿蜒的公路仿佛也隐喻着这一雄心壮志:这条路永无止境,而前方的目的地无疑诱人心魄,因为它充满未知。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