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艺术号·观点】江衡:历史巨轮中个体的日常

2020-02-28 15:13:02 作者:江衡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vUib8A10lvypGHREHSc0TFtt8JkscsickBkOkMm6.png

菲律宾火山

2020年很不平凡。

年底人们还在讨论“2019是过去十年最坏的一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不料一语成谶,很快的国人就过了一个最没有年味的春节——以往总调侃年味一年不如一年,没想到真正没有年味会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澳洲山火、菲律宾火山爆发、中东局势、乌克兰客机被击落,然后年夜饭在病毒爆发、武汉封城的消息中糊糊涂涂吃完了,零点鞭炮在惴惴不安中更显萧杀。接着全国人民响应疫情政策,守在家里过完了春节假期。在复工复市复课通知的等候中,不知不觉2月也快要结束了。大家都说高温杀毒,于是齐齐期盼夏天的到来,以春暖花开的美好愿景抗衡各种负面情绪。这段时间我想得最多的是李邦耀老师去年10月份在深圳谷仓当代艺术空间举办的个展。那天从全国各地——特别是老师的家乡湖北、武汉来了很多他的同事、同学和学生,大家相聚一堂,为老师对“家庭室内史”多年孜孜的探索,以及桃李满天下表达由衷的高兴与祝福。不想三个月后,武汉成为全国的舆论中心,人们一度谈“湖”、谈“武”色变。在每天如潮水般迸发的信息中,我最关心的是至今还历历在目的、那天一张张湖北朋友的脸孔:

你们,还好吗?

R7uUMj3MU5wtJqLBQgd9fwifWAiDmdP8uN6ghjBV.png

深圳谷仓艺术机构李邦耀“室内史” 展览现场 

在得到疫情消息那天,我第一时间逐个问候了来自武汉的老师们,在得知他们都安好的情况下,我才松了一口气。在每一次新闻事件中,每个个体都会找寻自身在事件中的位置,找到个人对历史的陈述,这是个体对自身、国家、历史中个人价值体现的应有之义。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艺术界同仁的发声,我也一直在找寻一种自我表述。

Az1a9ra0jxxIdje1eJQ4dln4eLlMnl3V3sme1mH8.png

工作室日常

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美术史的地位超然。从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湖北的洋务运动开始,到武昌起义、85艺术思潮,武汉一直在为中国的现代化、文艺的启蒙做贡献。作为艺术教育者,永远悬在头上的一个难题是“历史巨轮中个体的地位与角色”;尤其作为艺术教育者,艺术创作是一种个体的、私人的活动,如何在艺术中找到个人的位置,是每位艺术家创作之前要思考的问题,这决定了创作的题材和深度。85思潮即是关于思想解放的讨论,关于个体如何从国家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关于个人如何合法合理拥抱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从“身不由已”的历史伤痛中走出来,真正“为个体自身而活”。

FnGVvfAtHGfw5GjjcWiB5ZaH4rq1uYXZtDnIEw9u.png

“时间之海”2019年第八届深港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

1QWiFluGxSbZQYGer0CUaJmILvN1QaREDBgjBBRo.png

“时间之海”2019年第八届深港建筑双年展大鹏分展区工作坊

去年我受深港双年展的邀请,参加了大鹏所城分展场的艺术展示。在开幕论坛上我作为艺术家代表,与史学家、建筑师、设计师一起探讨以文化艺术盘活乡村的课题。早在2011年渠岩的许村计划,我开始关注“艺术兴乡”,后来佛山顺德也邀请他创办“青田计划”,渠岩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让每个村民有尊严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艺术兴乡始于著名的日本越后妻有项目,国内把这种模式引进来,但是却偏离了本义,即“振兴乡村是终极目标,艺术只是振兴乡村的手段和载体”,而非“彰显艺术”;艺术终归要与当地历史文化相关,艺术服务的是在那里生活的居民、他们的“日常”。

ocYOe1dMzyjB1NiIf9XrDmTQig6rLWt7XjaUBoEb.png

2019年渠岩发起的“青田计划”活现场

R8VP9t5ZfGahz8TKUb7veooCwv7UdYpSDZJFEutY.png

2019年渠岩发起的“青田计划”活现场赛龙舟

回到今年的疫情上面,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打乱了,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视角和表述,有人从现实批判、公民社会觉醒的角度,文艺工作者则从文化艺术创作介入社会事件角度,大部分人是遵从同理心召唤,每天关注武汉的个体故事,通过转发媒体报道表达自己的立场。对非风暴眼中心的人来说,同理心源于“同一天空下”的愧疚感——当然,这是“善”那部分人的表现,它的对立面也在这次疫情中暴露无遗,这也是人们进行现实批判的重点。我更关注的是人们在关心武汉人民的日常的同时,我们如何进行自己的“日常”?这也是困扰很多创作者的难题:文艺创作在大灾大难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但是否意味着这种日常应该中止?尤其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作为教育者如何为这个问题作答?

lYdReIPQXqTEeqIu5SkSQ3yiYxdfqeGGtXQzpIE1.png

2020年用辉柏嘉彩铅为瘟疫创作的作品

我看到一位学生转载一篇影评:“即使是走在风口浪尖的人们,也是在吃饭睡觉上班下班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而不会整天神经兮兮的脑力激荡。也许他们心中涌动的感情是剧烈的,但他们还是不得不平静而内敛的生活着,从踌躇满志,到分崩离析,从少年心气,到最后颓然的倒塌,每个梦都会被马不停蹄的时光吞噬,每个英雄也都在经历着我们常有的那些失望与无助。”历史的刺激与无比光辉只存在于幸存者和后人的表述中,再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是由个人的日常组成的——而这种日常通常是平淡的。那位高光的晚清重臣张之洞,那些勇敢的医护人员,那一个个英雄般逝去和活着的武汉、湖北人民,个体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何尝不是(曾经)和我们一样每天为24小时的生活发愁呢?这些个体的“尊严”,以及他人对这种“尊严”的尊重,在浩瀚的历史中如穿墙而过的阳光,补充了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提醒研究文史哲的人们,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而如何表达这种尊重和关怀,就是我们在历史、社会事件中的日常,就是我们的责任。

一切灾难都是源于对个体的残暴,一切文明都是源于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尊严的自救与救赎,这或许就是中国未来所要思考的最核心的问题。

文/江衡2020年2月28日


责任编辑:周欣欣[已离职]

推荐关键字:江衡 艺术号·观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