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陈仓石鼓及拓片(部分)
石鼓,亦称陈仓石鼓,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被清代学者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石鼓材质为花岗岩,共有十只,均为高约三尺,直径一尺,上面刻有大篆文字,共七百一十八字。
石鼓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录了秦人兴起、立国、开疆拓土、创建帝业的发展历史,故又被称作大秦帝国东方红。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陕西凤翔府陈仓山北坡,一位牧羊老人发现了十只怪异的石头,清理后看到上面写着神秘的文字。
很多村民赶来围观,却无人能认出上面的文字。
于是谣言四起,人们以为是神物,纷纷焚香膜拜。
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一些文人墨客。
有学者研究认为,石鼓文字为大篆,记载了周宣王狩猎的场景,因此断定为西周时期的古物,根据石刻铭文多记述狩猎场景,因此称之为“猎碣”。
“安史之乱”爆发时期,躲避在雍城(陕西凤翔)的唐肃宗闻知石鼓的消息,令当地官员将石鼓运至雍城城南,同文武官员一起欣赏把玩。
叛军逼近雍城,唐肃宗小朝廷的文武官员再度外逃避难,临行前,将石鼓仓促掩埋在荒野之中,对外宣称已经损毁遗失。
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石鼓得以重见天日。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雍城官吏请朝中文物鉴定大家主持,将石鼓重新挖掘出来。
文学家韩愈曾上书请求朝廷对石鼓加以妥善保管并进行研究,却没有引起官府的重视。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元和九年(814年),凤翔府尹郑余庆发现韩愈的奏章,大为感动,于是奏请朝廷,将石鼓移至当地的孔庙,从此不再暴露于荒郊野外。
因为缺乏保护,一只石鼓丢失,剩余的石鼓上面的文字早已残缺不全。
唐朝末年,凤翔孔庙毁于战火,石鼓被盗,从此流落民间。
宋仁宗在位时期,查阅唐朝的档案,发现了关于石鼓的记载,于是下诏命人到民间查寻。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池(司马光的父亲)闻知消息,不遗余力查寻石鼓的下落。
几番周折之后,司马池终于找到了二百多年前被盗的九只石鼓,而当年莫名失踪的那只——被称为“乍原”的石鼓却毫无踪迹。
于是,立功心切的司马池竟然伪造了“乍原石鼓”。
宋仁宗最终还是发现了这只赝品,司马池画虎不成,受到降职的惩罚。
也因此,“乍原石鼓”从此身价倍增。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2年),金石藏家向传师意外在屠夫家中发现了“乍原石鼓”,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屠夫当时正在用石鼓磨刀。
“乍原石鼓”已然面目全非,上半部分被村民削掉,制成了捣米的工具,残余部分被屠夫当成了磨刀石,发现时仅残存四行文字。
向传师写信向凤翔官府汇报,官府立即派兵保护向传师,携带石鼓,赶往汴梁,向传师寻找石鼓有功,得到了朝廷的重赏。
十只石鼓团聚之后,得到了朝廷的重点保护。
宋徽宗时期,因为皇帝喜好古玩,石鼓倍受珍惜,收藏在保和殿。
某一天,宋徽宗脑洞大开,竟然下诏,命工匠融化黄金,浇灌在石刻的凹槽内。
此后,金身石鼓价值连城。
北宋灭亡时期,金兵将石鼓运至北方,抠出上面的黄金后遗弃在荒野。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军攻破燕京,随军的御史大夫王檝竟然发现了被遗弃的石鼓,他命人将石鼓运至当地的孔庙,派士兵看护。
此后,石鼓历元、明、清三朝一直保存在北京。
日寇侵华期间,石鼓被运往南京,后又辗转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石鼓又运至南京。
解放战争期间,大量国宝级的文物被运往台湾,石鼓因超重被留在了当地,后被运至北京,珍藏于故宫博物馆。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