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AMMA专栏 > 福建省民间艺术馆 > 正文

寿山石雕的艺术推广和审美变化

  艺术推广的方式呈多元化发展

  在2011年拍卖市场中,两个寿山石雕艺术家的个人作品专场拍卖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两个专场均在秋拍期间举办,一是10月23日福建东南举办的“寿山石雕名家——潘惊石作品专场”,潘惊石,字林平,号三溪钓徒,出生于1963年,高级工艺美术师,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道路上正值壮年,作品在市场中认可度较高,在“寿山石雕名家——潘惊石作品专场”中,主办方共征集到潘惊石先生不同时期的雕刻作品17件,成交14件,成交金额904.48万元,成交率82.35%,这一专场的成功举办,也让潘惊石先生也成为最早举办个人专场拍卖的寿山石雕艺术家。另一个专场12月8日北京保利举办的“癫自石来——冯志杰大师雕刻专场”。冯志杰,号石癫,1949年出生于福州雕刻世家,13岁开始学艺,师从林依友,至今已经从艺50年,底蕴深厚,在“癫自石来——冯志杰大师雕刻专场”中,共上拍冯志杰先生作品61件,成交31件,成交金额1207.73万元,成交率50.82%。

  这两个专场在寿山石拍卖市场属于新的尝试,各自有亮点呈现,比如潘惊石作品专场中的芙蓉石《青溪赤龙图》臂搁、《四灵》套章,比如冯志杰雕刻专场中的银包金田黄石《劲节》、水洞高山石《洋洋得意》摆件等作品,均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不过这两个专场整体上还是受到了外围环境的影响,并未达到先前市场的预期。不过这两个专场的出现,对于寿山石市场来说还是有些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意味着寿山石一级市场和拍卖市场互相渗透,也意味着寿山石雕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落后的经营方式,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艺术推广。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级市场的主体由艺术家和经营者构成,艺术品在创作之后经代理商或艺术家直接推向市场;拍卖市场则主要是收藏家转让旧藏的流通渠道。不过现在艺术家和经营者即热衷于参与拍卖,也能够帮助藏家转让原有藏品,拍卖行也如此,不仅从收藏家手中征集藏品,也愿意从艺术家和经营者手中直接征集作品,一级市场与拍卖市场已经互相渗透,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因此在拍卖市场中,经常会涌现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个人作品专场,不过在寿山石行业中,雕刻家的个人专场还是首次出现。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寿山石雕艺术家的作品在营销模式的选择上是非常单一的,都是通过艺术家自身的影响力来实现销售,销售渠道或委托代理商,或由艺术家亲力亲为直接面对客户。这一传统方式缺乏专业的经纪人或机构对艺术家作品进行整体推广,在实际运营中对艺术家和收藏家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收藏家来说,这种营销模式有两个弊端不容忽视,一是售价格模糊,定价和售价都具有随意性,难以建立公平的、可靠的并具有成长性的价格体系,收藏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去向分散,随机性太强,收藏家难以形成藏品的规模效应,影响藏家未来的收益。对于雕刻家来说,这种具有较强随意性随机性的销售模式,缺乏对雕刻家艺术理念的梳理和归纳,无法促进雕刻家完善自身的艺术理念并提高自己的创作技法,容易造成大部分寿山石雕艺术家风格单一,创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形成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雕刻家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价值更是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落后的营销模式抑制了雕刻家的创作动力,甚至已经扼杀了雕刻家在艺术道路上的前途。

  那么拍卖企业和雕刻艺术家尝试举办个人作品的专场拍卖,就是打破这种桎梏的大胆尝试。借助拍卖这种营销模式的公开、透明的特质,完全可以为雕刻家和收藏家建立一个公平的、可供参考的价格体系。而通过组织个人作品专场拍卖,雕刻家的个人艺术风格能不但得到整体呈现,并且能够及时获得市场检验,有利于促进雕刻家重新审视自身的创作理念,甚至以此架构自身的创作体系,同时也有利于经营者和收藏家完整的了解雕刻家的创作状态,并帮助他们对雕刻家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判断。

  雕刻家的个人专场的确是寿山石行业在艺术家推广道路上的一次新的尝试,不过此类专场若要举办成功并非易事,除了本章节开头所说受市场整体环境的影响外,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取决于主办方自身的经营理念,即是否能够帮助收藏家发现优秀的、具有成长性的石雕艺术家,以及是否能够帮助收藏家完成对某一主线的系统化、规模化的收藏;是否能够帮助艺术家梳理自身的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帮助艺术家建设自身的艺术体系、完善其应有的品牌价值,并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系统性的有效推广……一旦拍卖企业和艺术家将个人专场拍卖单纯作为倾销作品获利的渠道,那么这样的个人专场拍卖则徒有虚表,没有丝毫意义。前面章节曾阐述:“拍卖企业不能只搭建一个销售平台,更要主动承担艺术品经纪人的职能”,艺术家个人作品专场拍卖即是这一理念的具体操作方式之一,同时操作过程也可视为检验这一理念是否执行到位的标准之一。

  两种价格体系的碰撞

  市场推广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艺术品市场的长远发展,同时意味着艺术家在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项,这对于艺术长远发展同样是一件好事。不过在目前,我们发现在寿山石行业中,艺术的发展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大师”的称号在现阶段明显呈现贬值的趋势。

  当前寿山石雕艺术家整体上分为两个派系,其一,艺术家非好石不刻,他们的作品以优质石材为基础, 作品价格随石材价格上涨而水涨船高;其二,艺术家以雕刻技艺为根本,对于石材的选择以是否适合自己创作为标准,材质的优劣只是辅助选项,那么此类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多数都被材质所掩盖,市场尚未完全体现其艺术价值。正因市场不能完全体现艺术价值,导致寿山石雕创作整体上趋于保守,作品缺乏活力。因此有人评价说,当前寿山石行业的市场是发展了,不过雕刻作品的艺术性却停滞不前,甚至在退步。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有艺术家自身的因素在内,但实际上,寿山石行业长期形成的价格体系对此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工艺美术品市场中,各个门类通过不断的自我选择,并不断的进行市场检验,最终逐渐发展成为泾渭分明的两种价格体系,一种是以艺术价值为核心的价格体系,藏品的价格主要体现市场对这件作品的艺术性、技术含量等因素的综合判断,这些因素大多依赖于艺术家的创作,比如艺术瓷、紫砂陶艺等门类;另一种则是以材料价值为核心的价格体系,藏品价格主要体现了市场对原材料的价值判断,如和田玉、象牙犀角等门类,寿山石雕也是其中之一。

  这两种价格体系的市场表现也不尽相同,价格体系以艺术价值为导向的门类,其市场表现优于价格体系以材质价值为导向的门类。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当代艺术瓷和紫砂为例,这两个门类在此轮艺术品牛市行情之初就表现强劲,市场容量很大,甚至单个专场的总成交金额就能够达到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两个门类分别出现王步、顾景舟等一批标志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价格在拍卖市场中很早就接近或突破千万元大关,作品价格能够达到百万级别的艺术家人数也达到了一定的总量,梯队层级分布较为合理,价格体系整体呈现金字塔式结构的分布特征。

  如果说,大部分艺术门类的市场价格体系都呈现的是金字塔式的结构特征,那么寿山石市场的价格体系则呈现的是埃菲尔特塔式的结构特征,大部分藏品都处于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百万级别的藏品寥寥无几,千万级别的藏品更是屈指可数。寿山石雕精品在市场中往往是昙花一现,没有持续性,也形不成规模效应,因此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上,都远低于当代艺术瓷、紫砂等其他当代工艺美术门类。价格体系呈现这种结构特征的原因就在于寿山石的价格过度依赖石材本身,而稀缺性资源在过去十几年持续的大幅度的几何式上涨,为艺术家和代理商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严重的惰性,抹杀了寿山石雕行业的整体创造力。而石材价格阶梯式的变化,也导致收藏家和投资者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材料价格的变化中,真正能够体现雕刻艺术价值的作品被无情的忽视了。

  在这种市场价格体系的影响下,明显抑制了艺术家的创作动力,不仅不利于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的自我成长,也不利于寿山石雕艺术的市场推广,与其他门类相比,寿山石雕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中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们可以以一个对当代寿山石雕业界影响深远的人物为例——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先生的作品,其市场表现就令人困惑。据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周宝庭作品有成交记录可查的,最高成交价格仅为16.8万元,大多数作品的成交价格徘徊在几万元不等,这样的价格甚至不及当前徒有虚名所谓“名家”的工钱,而与周宝庭同一历史时期其他门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宜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单件作品价格早已超过千万。相同的历史背景,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人作品的境遇竟是冰火两重天。面对这种巨大的落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难道说这种落差是否正在向我们昭示寿山石雕艺术尚未被人知,其中是否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潜力?与其他门类相比,这里难道是个巨大的价值洼地?

  答案绝非“是”或“不是”这么简单。寿山石行业倒真的是个巨大的“洼地”,只是如果业界仅仅为了投机的话,这个“洼地”就是个坑,寿山石行业与其他门类真正的差距绝不是体现在藏品的售价上,而是存在于这个门类的学术建设上。其实通过两位大师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位大师历史背景相同,同样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因此可以说他们在各自门类的美术史中有着相同的历史地位。不同的是,顾景舟创作的紫砂作品,其艺术价值得到宜兴紫砂业界与市场的公认,而周宝庭创作的寿山石雕,其艺术价值在寿山石领域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认同者极为推崇,但往往声音不大,形不成合力;不认同者则极为不屑,认为他的雕刻腐朽陈旧,这种观点目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始终压制了周宝庭作品的市场价格。存在这样的争议说明寿山石行业忽视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即业界从未对自身的美术史有过清晰的梳理,这对寿山石雕艺术的推广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寿山石藏品无可避免的选择了以材料价值为基础的价格体系,而宜兴紫砂和当代艺术瓷等门类因为完善了各自门类相对完整的美术史,确立以艺术价值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并通过对工艺、对艺术的不断论证来加强学术建设,持续扩大自身在整个当代美术史中的影响力,因此其市场表现反而远远超过以珍贵材料为基础的寿山石。与之相比,寿山石雕行业的学术建设任重而道远,若想这个市场洼地走出价值回归的行情,仅靠投入资本是远远不够的。

  审美从精致向雅致转变

  寿山石雕艺术或许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或者说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般尽善尽美,总之是不尽如人意。不过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寿山石收藏家和投资者对于寿山石的审美却在飞速的进步,整体来看,现阶段古典审美取向的复兴成为大的收藏趋势,受需求的影响,目前寿山石雕创作的整体艺术风格正处在由精致向雅致转变的过程当中。

  寿山石市场自2000年后,资源的稀缺性日益严重,尤其03年非典结束后艺术品市场迎来一轮强劲的牛市行情,各种艺术门类的价格都顺势上涨,寿山石价格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巨大的涨幅,市场参与者开始意识到没有那么多寿山石可供挥霍了。在资源短缺的制约下,寿山石雕刻艺术整体呈现出越来趋于精致的风格。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雕刻者出于对寿山石原材料的爱惜,常常使用保守的方式突出材料的价值;另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市场参与者整体的审美取向尚未成熟,意识到雕刻艺术的重要性,但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此这一时期寿山石雕艺术除了少数作品外,整体上呈现工整细致但却缺少韵味的风格。这一情形自09年艺术品市场重新火爆之后开始发生转变,经过多年的市场熏陶,市场参与者的审美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尤其是收藏家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呆板的、千篇一律的工艺品,这一需求的变化促使艺术家开始注重作品的神韵,尤其在2010年秋拍,福建东南举办寿山石雕珍品夜场,将寿山石雕艺术是否具有品味高雅的韵味作为这一专场上拍藏品的入选标准,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市场影响深远。随后,藏家对寿山石雕审美的需求愈发的强烈,对审美的标准也愈发的明确。在此之后,一批具备较高艺术水准的雕刻艺术家的价值不断被市场重新审视。寿山石雕艺术的价值体系初步形成。

  我们看到,在市场中,郭懋介、陈达、林文举等艺术家富有传统文人气息的雕刻作品受到收藏家的重点关注,收藏家也乐于在郭功森父子、石癫、石痴等艺术家的作品中体会古典美学的韵味,而像潘惊石这样有着扎实基本功的艺术家尝试以独特的技法表达自己对传统美学的解读,也得到很多藏家的喝彩。或许这种由精致向雅致的转变在较短的周期内观察变化并不明显,不过这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艺术家来说,不仅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品质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同时这也是建立自我艺术理念、完善自身创作体系和风格的契机;对于收藏家来说,收藏或许不再单纯为了投资,而是逐渐转化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与附庸风雅无关,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而对于行业来说,市场中的种种变化无不体现了这一审美取向对于行业的影响,并直接推进了寿山石石雕由工艺品向工艺艺术品的提升,寿山石雕行业也由过去工业化的工艺品生产模式转而向艺术品创作模式的兑变,这种兑变有助于行业整体艺术水准的提升,也有助于完善行业学术建设,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意义。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