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分割之线》揭示边界问题:通过当代艺术探索物理与精神的双重界限

2024-03-19 20:19:02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谈起地理界限以及人与人之间无处不在的隐形分隔线,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近日社交平台上一则关于杨紫琼与关继威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因亚裔身份受到个别欧美演员无视的事件,这则新闻引发了国内大众的广泛关注。有人说是纯粹的误会,也有人说是因为西方白人男性演员有着对自己身份、种族和性别的过分自恋。的确,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在当今社会,人们常被各种标签和分类所束缚,这些标签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也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那么,这些分类和标签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一场名为《分割之线》From the Dividing Line的展览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该展览于3月13日至6月24日在巴塞罗那Caixa Forum美术馆隆重开展,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作品,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分割之线”这一主题。

展览汇集了“la Caixa”基金会和MACBA收藏的8件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Vanessa Beecroft、Pep Duran、Asier Mendizabal、Annette Messager、Paulo Nazareth、Francesc Torres、Isidoro Valcárcel Medina和Akram Zaatari。他们运用各自独特的符号和媒介,深入探讨了物理边界如地理旗帜和边境,以及与宗教、性别相关的抽象无形障碍,以及个体之间隐藏的边界线。

展览由“la Caixa”基金会当代艺术收藏馆馆长Nimfa Bisbe、展览策展人黄梅以及CaixaForum巴塞罗那当代艺术馆馆长Mireia Domingo共同推出,此展是由“la Caixa”基金会组织的Comisart项目的一部分。

策展人黄梅是一位在中国出生、在巴塞罗那工作的独立策展人,她同样也是研究员、作家和大学教师。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对于内、外,实体与隐形边界问题的探索,特别是中国西北边疆——这些地区一直是与边界争端的中心。尽管她的博士研究重点范围是在中国,但她在浏览“la Caixa”基金会和MACBA众多收藏时,以西方当代艺术角度对当今实体和精神边界产生在全球范围产生的影响作出了阐释。我们昔日追求的全球化正在被文化、边界等问题替代。尽管这些藏品曾是艺术家在多年前创作的,但正如策展人引用哲学家George Santayana所说的那句话,“不记得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当时的创作背景虽然与现在不尽相同,但是这些作品和艺术家的思考对于人们理解当今的冲突仍然非常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假若这个展览能给你带来反思、使你觉得不舒服或着激起你心中不同的意见,那么它就已经成功了一小步。黄梅在前年出版了《今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这次展览的《分割之线》是这个研究的另一个侧面。最近CaxiaForum +艺术片纪录片平台正在以此展览为素材拍摄一部关于她研究方向的记录片,影片除了与此次展览的欧洲艺术作品外,也增加了她研究中的中国当代艺术部分。

我们通过此次展览来观察,欧洲艺术家是如何用不同符号和媒介来阐释边界问题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023c70690e85222e51510f94ff5464c4.jpg

“la Caixa”基金会当代艺术收藏馆馆长Nimfa Bisbe(右)与策展人黄梅

  旗  帜  

旗帜是中国艺术家比较少使用的语言,黄梅发现欧洲艺术家不仅擅长通过旗帜创作,而且内涵丰富,视觉突出。旗帜是国家身份的象征,意味着地理边界、对历史的解读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旗帜,推广了国家统一、归属的自豪感以及排他性。国家身份是人为设计的社会构造,它人为地将共享相同种族起源、文化、历史、语言和宗教的群体分开。旗帜是在国际事务和国内政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政治象征。

比如巴斯克艺术家Asier Mendizabal的装置作品《并非所有移动的都是红色》(Telón)#1,以一幅4.5 x 3米的旗帜为载体,旗帜上是黑色和红色组成的抽象图形,这种色彩组合在欧洲文化背景下,不仅让人联想到欧洲工会会旗,还容易触动二战时期纳粹党旗的沉痛记忆。无政府主义团体的旗帜同样采用这一配色,其中黑色象征无政府主义与反权威,红色则代表社会主义与工人权益的斗争。

另外一件巴西艺术家保罗·纳萨雷斯在2014年创作了装置作品《破碎的旗帜》内涵也十分丰富。该作品通过19台模拟电视机展示不同国家的旗帜,这些画面是艺术家两年行走各地拍摄所得。电视机置于木板上,低于站立视平线,需观者俯视,木质平台随意简陋。日常中,旗帜悬挂高低有严格规定,作品中旗帜却低垂,形成对比。同时,艺术家以风力侵蚀效果表达人类行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74281fa65f022264a042828867b8ba4a.jpg

Asier Mendizabal装置作品《并非所有移动的都是红色》Telón#1,2012©Caixa Foru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95cf1a1471542dd957420445a6ca144b.png

Paulo Nazareth《破碎的旗帜》Banderas rotas,2014©Caixa Forum

  地  图  

旗帜划分文化边界,地图则往往用来划分地理边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3bb12c091354bf96e5c27aee4275221d.png

Isidoro Valcárcel Medina《边境图形》Grafismos de frontera, 2016©Caixa Forum

《边境图形》是西班牙艺术家伊西多罗·瓦尔卡塞尔·梅迪纳创作的系列画作,共六幅。他以葡萄牙语(蓝色)和西班牙语(黑色)墨水在描图纸上绘制了西、葡两国的边界线,每张画作以A至Z的不同字母起始,以线性和几何性的语言文字书写切割空间,既展现了两国地理界限,也深刻探讨了族群和社会性的分隔。

从人类学视角看,这一作品凸显了国界对族群和社会特征的划分作用,有时甚至将原本文化和语言相近的群体隔绝。瓦尔卡塞尔曾经在葡萄牙举办展览,与当地观众可以用西班牙语顺畅沟通,文化上并没有障碍,这让他思考国界的真正意义——为何一道线能分隔原本相似的语言和文化?

还有黎巴嫩艺术家阿克拉姆·扎塔里(Akram Zaatari)的作品《仍旧活着》探讨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的冲突。视频聚焦一老一少两位男子,为即将到来的冲突做准备。老人紧张地缠绕炸药,年轻人则缝补夹克并备食物。在戏剧性的照明下,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传递出战争的沉重与无奈。最后,老人武装离去,年轻人留下,清真寺的祈祷声响起。地缘战争带给村民和居民无尽的伤痛,同时被伤害的还有宗教、文化与经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5b86e74553f6944b0d29b1fd19b33a13.jpg

Akram Zaatari的作品《仍旧活着》Nature morte, 20086©Caixa Forum

  日  常  

除了边境与旗帜,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布满着看不见的边界。 肤色、宗教、种族、意识形态、文化或语言的差异可能会产生不安、不适、分歧甚至暴力的感觉。

比如加泰罗尼亚艺术家佩普·杜兰·埃斯特瓦(Pep Duran Esteva)的装置作品《Esotro s/t》以五套服装为媒介,一件黑色套装看起来被其他四件服装孤立。这些衣物虽无生命,却令人联想到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被分割的黑色服装,透露出脆弱与不适。尽管服装在色彩、面料和剪裁上保持一致,却被分为两组,其标准与目的不得而知。两组间的距离仿佛一道无形的鸿沟,分隔着可能同属一社区的人们。

还有意大利艺术家瓦内萨·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的作品《黑色玛利亚与双胞胎》源自一次南苏丹的旅行。艺术家因乳腺炎疼痛而得到当地修女的帮助,哺乳了一对双胞胎,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中。回到欧洲后,她以这段经历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将南苏丹的遭遇与意大利宗教艺术相融合。

作品中,黑色的玛利亚身着深红长袍,怀抱黑色双胞胎,这一形象打破了传统天主教图像学的既定印象,我们从没有见过现世的黑肤色的玛丽亚,但并没有人规定玛丽亚只能是白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a0800f5b0947c10c0b76888e86dfdebb.jpg

Pep Duran Esteva装置作品《Esotro s/t》1999©Caixa Foru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1cfe3dd6506e81d96089ceeb32bcb7b0.jpg

Vanessa Beecroft《黑色玛利亚与双胞胎》Black Madonna with Twins, 2006©Caixa Forum

  仪  式  

另外一位加泰罗尼亚艺术家弗朗西斯科·托雷斯(Francesc Torres)的作品《矩阵的构建》虽然创作于近50年前,却无比适合今天的情境。作品呈现一个被光照亮的土堆,土堆上显露无数子弹壳。两侧置有两本书:《共产主义宣言》与《圣经》,前者明亮后者暗淡。整个场景似戏剧舞台,象征从轰炸灰烬中重生的血红色生命。背景暗含西班牙内战记忆、意识形态冲突及对失败者的迫害,反映佛朗哥时代新社会范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52727bdcf0654e6f2ce72b625d7be3d7.jpg

Francesc Torres《矩阵的构建》Construction of the Matrix, 1976©Caixa Forum

还有一件重磅级的作品是法国艺术家安妮特·梅萨热(Annette Messager)的装置《哀悼游戏》。她曾经获得威尼斯金狮奖。装置以黑白照片和毛绒玩具为主要元素,照片展示人体部位,被黑色网覆盖,毛绒玩具散落一旁,如同供品。黑色网的使用与死亡相关,强化了作品的哀悼氛围。作品中童年与成人身体的对比,引发对生命沉重与纯真的思考,也让人联想到对灾难中逝去儿童的纪念。梅萨热表示,作品的意义在于引发思考,非传统布局和界限打破赋予普通物件深刻象征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d2c7407ab00bca1f0e607f3c99e69c57.png

Annette Messager的装置《哀悼游戏》Jeu de Deuil, 1994©Caixa Forum

或许欧洲艺术家所使用的宗教和历史元素对于中国观众来讲,并没有那么熟悉,但其中蕴含的文化断层、人层分化,是所有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保兴

推荐关键字:分割之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