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寿山石爱好者开始重视寿山石奇纹异理的玩赏,纷纷加入“纹里淘金”的行列。
福州寿山石以温嫩通透名世,传统的寿山石审美集中在石头的“灵度”上。寿山石界以“灵度”定石之优劣似乎已成天经地义的金科玉律,这种传统的审美“统治”石坛由来已久。以“灵度”论石头本没什么错,但由于在长期的流传中被人为夸大与拔高,又被机械理解与简单接纳,终于衍化为一种“惟灵度惟上”的单一审美向度。寿山石之美是质地、色彩、纹理、品种、雕工甚至文化的综合与交融。
寿山石与其他奇石一样,有着各色各样漂亮的纹理,这些纹理有时便构成某种自然图案,形成一种石外之趣,有的像树,有的像人,有的像山水,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字等,我们称之以肖形,与寿山石雕中的肖色相对应。有一些藏家兼收一点有肖形图案的纹彩奇石,但一般多为附带,不为人所重视。真正专门收集,而且品味较高的并不多见。
漂亮的纹理必须有序有形,构成一定的图案,或形象或抽象,形成一种别有风味的意趣。或如流云,或像山水,或斑斑点点,或沟壑纵横,这些图像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像,却有一种抽象之美。脱开了形象的束缚之后,审美的空间反倒显得更为广阔。五彩纹理自有其妙不可言的好处,宛如一幅幅现代抽象绘画,或康定斯基或波洛克或珂利或米罗,图像神秘,色彩眩目,有一种既浓且烈的艺术魅力,它诱使你去奇思梦想,把你引入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理趣世界。寿山石五彩缤纷的色彩与灵动神奇的纹理美不胜收。
宋代学者黄干的《寿山》是目前可考的第一首寿山石诗。这首诗的“转合”两句颇有意思:“石为多文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黄干认为,寿山石“招斧凿”的原因是“多文”——由于其纹理的漂亮,惹人可爱而被挖掘、被雕琢。或许可以这么说,寿山石最初被人“发现”而且喜爱是因为其美丽而奇异的纹彩,至少,人们早在宋代之前就十分欣赏寿山石的美丽天成的纹彩之美了。
我们祖先对线条美的敏感为我们积蓄了可以独傲世界艺坛的,令西方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遗产,然而,在寿山石的审美上却似乎很难感到这种“敏感”的承传。寿山石界对许多的线条美、纹理美“浅尝辄止”,甚至“视而不见”。至少有较为明显的“失衡”现象。这也许是因为寿山石的石质太漂亮、太引人注目,雕工又精细生动到把寿山石的其他“审美元素”的潜质给掩盖了,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石质与雕工上,从而忽略了寿山石艳若天仙的“美色”和奇异神妙的“曲线美”。这样的说法似乎还过于苍白无力。其实,质地、形体、色彩等艺术语言较为具象,容易被接受与理解,而线条、纹理等较为抽象,相对来说,较难于被“发现”,更谈不上喜爱。毋庸忌言,对寿山石纹理审美的“视而不见”主要还在于寿山石界普遍存在着文化素养“缺乏症”。
有些奇纹异理的奇石妙趣天成,可遇而不可求,其难得程度比起有“灵度”的寿山石,甚至,比有“石帝”之誉的田黄石还要难得多。田黄以珍稀难得闻名,但市场上要找几个田黄还“有脉可寻”,而奇纹异理的石头则只能是偶然遇上,偶然得之,应该说是罕之又罕,珍中之珍,文化含金量极高。
笔者长期收藏奇纹异理的奇石,有时为了一个系列中的“三缺一”,不知等待多久,还不知要等待多久。也许,一辈子永远也等不到你想要的纹石。这种情形有些像邮票收藏那样,有时为了整套邮票缺少最为珍贵的一枚而找遍世界。但寿山奇石比邮票还难,邮票是人工一套套生产出来的,所缺只是因其珍稀昂贵而难找,我们能确知其存世,只是一时找不找或价格过于昂贵而无力购买。而寿山石奇石的系列却是收藏者自己想象定下的,所缺也并非真实存在,你无法确定其有,那只是收藏者自己心中的愿望,希望其有,不知是否能有。这有点像想象中的恋人,虽貌若天仙,却虚无缥缈,见不到摸不着。
寿山石农、石商大多数对石头中的文化成分,特别是文化含金量高的石头缺乏认识,常视而不见。这些未被认可的石头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买入,一但升值,则价格空间巨大。当然,这需要有眼力,而且风险较大。这时,眼力是一种知识产权,巨大的差价收益便是知识产权的价值体现。
在寿山石洋洋大观的审美世界中,许多饶有意趣的天然纹理尚没被市场开发和认可。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艺术甚至自然科学等“外来文化”对寿山石的深度介入,以及寿山石界自身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寿山石中较有文化品味的内蕴必然被“发现”,逐步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回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寿山石爱好者开始重视寿山石奇纹异理的玩赏,纷纷加入“纹里淘金”的行列。这是必然趋势,奇纹异理必将成为寿山石一个新的投资与收藏热点。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