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1269-1354),道士。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江苏常熟人,元代著名画家,被尊为“元四家”之首。他50岁开始学习绘画。他在六十岁左右时加入全真教,成为一名道士。六十六岁在苏州的文德桥开“三教堂”,宣传全真教教义。黄公望把绘画与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山水画里体现出了两种创作风:一种是设色淡雅的浅绛设色山水,一种是笔法简括、繁简得宜的水墨山水。
黄公望一生结交许多禅师,其中无用禅师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结伴出游,有一次,从松江回到富春山居,无用禅师希望黄公望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黄公望答应并用三年的时间,绘制出了一部历史巨著《富春山居图》,该作品长近十米。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墨淡雅,山与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俱全,富于变化。具有“萧散淡泊”、“平淡天真”的审美特征。此图既是黄公望巅峰之作,也是最后绝笔之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的知名度与《清明上河图》齐名,一直备受世人关注,清顺治年间该画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定名为《剩山图》,后半卷称《无用师卷》,以无用禅师的名字而命名。
《剩山图》
《剩山图》长期散落在民间,而《无用师卷》则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征入宫。然而,乾隆帝把一幅赝品《子明卷》当成真迹,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并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他把真迹《无用师卷》视为赝品。不过,正是因为乾隆帝看走眼,真的《富春山居图》才躲过乾隆频繁题字盖章一劫。
《无用师卷》原藏于北平故宫,1933年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1948年最终被运至台湾,在仓库里呆了17个年头后,到1965年12 月才搬入各种条件都逐步完善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仍然保持了运来时的样子。而《剩山图》也在几经颠沛流离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