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快讯】朱小地:在元代大庙里造出“光雨”

2015-12-19 20:21:11 作者:裴刚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夜色里的展览空间外庭院

  (雅昌艺术网讯 裴刚)2015年12月19日19:00《庙雨》朱小地个展在“宏恩观”开幕,策展人史诗,学术主持冰逸,主办冰逸创意。在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冰逸的眼里这此展览,这是充满浪漫和诗意的,她说:“自然中的雨是一种生态的状态,而庙中的雨是生命的痕迹。”

自左至右: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艺术主持冰逸,策展人史诗

  艺术家朱小地对雅昌艺术网说:“在北京旧城正在衰败的屋檐下,大庙的附近有旧城改造的城市进程,冰逸租住的家在这里,也会发生变化。我们能为这个大庙做些什么?我这次展览里面的纸上水墨作品其实已经不是水墨作品,而是我此时此地的情感记录。作为住在北京的建筑师,对这个城市的责任时责无旁贷的。”策展人史诗从展览说:“我们要用我们的爱笼罩这个尘世。朱小地这件作品用透明的玻璃丝线连接了屋顶的梁柱与地面,它的尺度是整座建筑,让我们可以从地上向上看到古代建筑的结构之美。丝线在光的照射下就像在闪光的雨丝。这个展览是我们希望北京的胡同更美好的号角。”这座建筑,始建于元代,在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为城市定更击鼓、撞钟报时,北距钟楼两百余米,即为宏恩观所在地。据观内石碑碑文记载,它元代名为“千佛寺”,后易名“清净寺”直至清朝。光绪十三年,道士刘诚印出金重修,自此改称“宏恩观”。刘诚印即慈禧身边掌印太监刘多生,1923年末代皇帝溥仪遣散紫禁城太监后,宏恩观成为他们的一处养老地。

在展览现场冰逸和舞者以及音乐家们进行了实验性的行为表演

  民国时期,宏恩观山门、大殿和后殿被改为“广一小学”。1949年后,部分殿宇出租做北京标准件二厂的厂房,主要生产螺丝钉。2004年文莱籍华人建筑师Robin Foo将其进行了整修,庙宇被混用为咖啡厅、艺术家工作室、菜市场、杂院等。2015年,建筑师朱小地受策展人史诗邀请,以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重新诠释大庙空间。

  进入展场,在这座始自元代,经过历代修建,功能不断变更的庙宇建筑内,朱小地将当代艺术思维与传统空间建构有机结合,通过材料、灯光及色彩的综合运用,将空间性质重构,创造出基于历史记忆的全新场所经验。艺术现场激发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向发酵,使观者获得新的认知体验,同时拓展建筑创作和旧城改造思路的可能性。朱小地认为,艺术家的工作是做“人类可能性探索的先导”,而神的工作则是为万物重新命名。

在展览现场冰逸和舞者以及音乐家们进行了实验性的行为表演

  在宏恩观大庙建筑内发生的艺术行为,与历史建筑本身携带的重量,及旧城改造的策略探索有着紧密关联。朱小地以建筑师独特的视角,借助“丝线”将屋顶杆件交叉搭接的关系,与地面上绘制的屋顶仰视图对应,准确地阐释传统建筑内部的空间建构。

  透明丝线是传统构件的诗性丈量。雨丈量天地,不言说,自然落下,引人仰望其来处以探究竟。朱小地用线造雨,循着传统屋架的木结构悬线而下,自然界中的雨汇流为水的形态,装置线雨落至大庙地面绘成线图,是传统木构架搭接层次的直接投射——对于朱小地来说,传统建构中杆件的层次化搭接,是中国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清晰思考判断,及其事物边缘模糊性认知体系的准确表达。

在展览现场冰逸和舞者以及音乐家们进行了实验性的行为表演

  装置如同大庙的注释,向观众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逻辑和建构哲学,以此唤起社会对传统建筑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此次展览艺术家朱小地,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总建筑师,近年来,他试图建立建筑创作与观念艺术的关联性,并在装置、绘画等领域进行实验,以此重构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他的艺术作品包括《方块字》——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展“心跳”平行展;《竹钢》——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厂“线索”平行展;《城市规划之清明上河图》——2014年第2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心图》——2015第3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斗四藻井》——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华世纪坛“筑梦竹迹”展。

  2015年,冰逸创意发起“胡同”项目,从邀请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士给胡同写情书开始,到邀请各类创意人才在北京内城实施关于胡同改造的艺术项目。“庙雨”是首次以展览的形式对外呈现“胡同”项目。

正在展览现场表演的音乐家

参与行为表演的尺八、二胡演奏音乐家

  朱小地用“雨”和光将大庙的建筑屋顶结构投射到地表平面。当每一根光雨被固定在这个平面上,大庙就被转化为一个巨大的布满琴弦的场,构成一个空间、音乐、光和雨的矩阵,一种文明记忆蓦然之间被转译为自然和艺术。北京的气候,在它最古老的建筑里被想象力和创造力净化和转化。

  策展人史诗认为,“我们所创造的,是气候,是关于创造力的天象,是关于北京无法比拟的记忆。这就是北京这个神奇的城市,在任意一条胡同多层的历史时空中,各种有极致想象力的人交换着能量,不可思议的辉煌场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显现为实景。”

  在参展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作品《方块字》中,他将一个剧本中的汉字拆解成笔画,然后重构、堆砌成文字废墟。参加2015年北京设计周的艺术作品《斗四藻井》,从传统建筑藻井中抽离出线元素,使用竹钢杆件组成立方框,并将其叠摞,从传统建筑的思维结构和时空度量中,转化出当代表达。

朱小地《庙雨》装置现场随着灯光色彩的变化丝线上的光也随之变化

  “庙雨”是朱小地的首次艺术个展,是他集传统建筑研究、旧城文化保护和当代艺术创作等诸多领域探索于一体的作品呈现。

  除大型装置“庙雨”外,同时展出的还有他最新创作的水墨作品,分为《边线》、《体量》、《质感》三个系列,创作思路与装置作品一脉相承。水墨作品借助自制的画笔,运用传统戒画方法和书法走笔,层层扫描,进行物象的一种显性还原,讨论纸面上的空间性。边缘、界线、体量、质感和质量等空间属性被抽取、审视、再现。在绘画创作中,他有意识地脱离晕染带来的随机性,以及弥散中混沌表达的抒性法,而是走向全面自省与表达的准确性,力求建立一种物象显形的全新秩序。

  对空间的重塑

  庙宇广大,介质均匀。将典型的传统内部空间用当代语言重构,使其精神化具有当代意义。通过使用软性的透明水晶丝,装置呈现的是暂时性的空间架构,但它直接改造观众的空间体验,记忆塑造是永久的,也将激发更大尺度的空间想象。

朱小地水墨作品展览现场

  玄想无端,丝线结合灯光设计,揭示内在的时空流动。殿宇天地由透明丝线上下贯连,建筑本体由此转化为巨型乐器的箱体和声音共振场,通高的琴弦丝线由人的个体来拨动——人进入装置中,成为整个装置的动态介质,参与空间可能性的塑造,装置的波动将随着参与者的行动变化,显现无预期的动态。个体的行为转化为波,丝线涌动如信号向外衍递,其他个体接收而后反馈、继续发生新的波动。弦弦相动模拟着宇宙波的动态,为参与者塑造生命个体作为宇宙因子和波动发生源的感官经验。

朱小地 《边线》之二,纸本水墨,120x120cm, 2015

朱小地 《质感》之二,纸本水墨,120x120cm,2015

朱小地 庙雨装置现场

朱小地 庙雨装置效果图

  在展览现场冰逸和舞者以及音乐家们进行了实验性的行为表演。“庙雨“的大型装置是对时空本质的解读,并将其进行视觉和感观经验的直观转译。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6年1月2日。

责任编辑:杨晓萌

推荐关键字:冰逸 朱小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