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宗教授
中国农民画脱胎于新中国初期乡村社会建设中的宣传动员形式,后来逐步发展成一种文化品格特殊的农民绘画样式。农民画在全球化、都市化系列情景中走来,在与民俗艺术、精英的对比范畴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方式,有了自己审美特征。农民画的文化创造经历了几代农民创作者不懈努力,这个文化创造深切地表达了中国农民社会阶层以及地方社会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展现了农民群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领域里的智慧与追求。
黄冈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原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理事胡绍宗,一直致力于艺术人类学及高等美术教育实践与研究,尤其在中国农民画研究领域成果突出。从事农民农民画研究二十多年,出版研究专著《新中国70年农民画的文化主体性及价值研究》《农民画里的中国》两部,在《装饰》《民族艺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农民画研究专题文章十多篇。
其中,《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一期, CSSCI期刊)。
文章认为,中国农民画是20世纪50年代乡村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一种农民文化形式,在“农民的终结”“村落的终结”“离土中国”等话语情境中,它已经成为国家倡导的人民性文化实践的一种现实方案。农民画的文化叙事实质是农民文化史书写的一种方式。农民画作者群体通过这个方式建构了自己作为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因而农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获得了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本质身份。
文章提出,中国农民画的实践成果标志着中国农民正在实现社会化的现代转型,蕴含着城乡文化一体化融合的历史性趋势。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向度是乡村文化现代化探索的结果,也是以农民画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
《另类的现代性贡献: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叙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一期, CSSCI期刊),
《百年“乡村之忧”与农民文化主体生成的历史背景——以农民画的文化实践为中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一期。
文章认为,中国农民画是新中国初期“新美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在与民俗艺术、精英艺术的对立范畴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形态。其作为中国 社会 主 义建设初期相伴出现的文化现象,与乡村社会变迁形影相随,并揭示出了乡村知识人亲近并认同农耕文化的一种生存风格。新中国七十年农民画的发展过程表达了农民自己和地方社会的多重诉求,建构了一个农民与国家、农民与地方之间展开的长时段和延时性的对话关系。
文章提出,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画运动的出现及其丰富的实践过程已经成为中国 社会 主 义文化建设和解决“农民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另类的现代性贡献。
这些研究为探索农民画这一艺术形式和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