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带你看展览】王鲁湘解读他所熟悉的刘巨德

2017-10-21 22:37:55 作者:刘倩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2017年10月20日,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刘巨德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17年创作的作品百余幅,并包括一件刘巨德近两年来创作的一件27.5米的巨幅绘画,是他近些年来首次向艺术界及恩师庞薰琹先生汇报艺术成果的大型个展,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

艺术家刘巨德

  刘巨德来自内蒙古大草原,1970先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考取该院研究生,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整整37年,作为美院第一届研究生,他深受学院前辈的熏陶和教诲,先生们的言传身教已深深地融入他的创作和思想。刘巨德继承的是庞薰琹和吴冠中两位先生的艺术体系,他的导师是庞先生,后来又为吴先生做过助教,两位先生奠定了刘巨德艺术道路的根基和方法——返回本源,继承传统,师法自然。

王鲁湘导览展览现场

  本期雅昌带你看展览邀请著名学者王鲁湘担任导览嘉宾,介绍刘巨德近些年来的创作及重点作品:

  王鲁湘:千呼万唤使出来,终于看到了刘巨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个展。这些年来,很多艺术界朋友都建议他在适当的世纪一定要在中国美术馆做一场个展,但刘巨德是一个谦逊到不可思议的人。今天终于以几十年的积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个展名为“混沌的光亮”,我想这个展览对于刘巨德的艺术生涯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不仅仅对于刘巨德自己,同时也是对中央工艺美院教学体系的检阅,他是中央工艺美院自上世纪50年代建院以来培养出的绘画艺术家的一个很好的个案。几十年来,刘巨德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体系,他身上代表着老中央工艺美院的教学观、艺术观等各方面的修养。对于刘巨德个人而言,他几十年来所追求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这次展出的这批作品很多都是带有某种象征主义色彩的。

《玉米红桃》 水墨  69*90cm 1992年

  我觉得刘巨德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几十年间他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的主题就是他的故乡。尽管他的人早已离开家乡,但他的心一直没有离开过故乡,他的感情也没有离开过故乡,他绘画的意向没有离开过故乡,所以从90年代第一批关于故乡题材的作品呈现出来到近些年来一直在坚持的草原主题的绘画,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他的精神视野,以及近期画的以光和生命为题材的创作,都是刘巨德对于生命奥秘的长期的思考,他很擅长的就是通过简约的线条和并不复杂的色彩关系,告诉我们很多关于生命的奥秘,即使是在很微小的静物的描述中,也包含着混沌的大宇宙。

《鱼》 50-55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9年

  刘巨德其实第一次被画坛广泛注意是90年代初,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吴冠中师生展上,刘巨德展出了十几件绘画作品名为《故乡土》,这个系列中有一张作品在当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就是这张《鱼》,其实画面是一个很简单的物象,在一个瓷盘的一条鱼,这只鱼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我们都不清楚,这么一个意象很单纯,也很难赋予它更深的含义,但就是这样的一幅画引起了观众和批评界的浓厚兴趣,在这样一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刘巨德某种绘画思维的几个特点:

  第一,画面是非常具象的,写实的,具象到每一片鱼鳞都一笔一笔画出来,但又是非常象征性的,象征到它的意义几乎没有边界,可以任你去进行各种诗意的联想,这幅作品就是摆在桌上的瓷盘里的一条鱼,但是画的背景则是一片辽远、无边无际的江湖,这就很有意思了,是两个空间之间的对接和联想,刘巨德当时很多作品其实都有这个特点。

《家乡土》 50x69.5cm  纸本设色  1989年 

  同时期的作品《故乡土》,其实画的就是一堆土豆,刘巨德从小在内蒙草原家乡就是吃土豆长大的,所以,他对土豆的感情不一样,对土豆的观察也不一样,他非常知道一颗土豆怎样的从播种到发芽到茁壮成长到最后成熟,土豆本身内在生命的韧性他也知道,所以他又非常具体和写实,写实到这个土豆我们几乎可以把它抓起来,但是其中关于生命的寓意的思考也会引起我们丰富的、复杂的联想。

 

《追日草》水墨纸本设色 141×362cm 2011年

《后草地》水墨纸本设色 69cmx139cm  2016年

  刘巨德出生在草原,从小和草原有着密不可分的生命之间的神秘联系,他是在草原的野草中长大的,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艺术家,漫无边际的草原、肆意生长的草地就成为了他绘画的重要主题,也成为他思考生命的重要对象,他画草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有很多大型的作品。过去从来没有人把草原的草作为主题来画,更多看到的是芳草碧连天的风景,不会看到中间那一棵草,但是刘巨德把草作为主题,甚至重新回到童年,变成六七岁的小孩儿,在草地里穿行的时候,感觉草有一人多高,那么草在小孩儿的眼中就是树,在草地里穿行,就像小孩儿在森林中穿行,这时候天是在草的上面,阳光从草的上面洒下来。所以这种小男孩儿和野草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这些没有在草原生活过的人们,我们这些一直俯视草的人所没有的体验,所以草对于刘巨德来说是伟大的生命。

《英雄起步的地方》 水墨纸本设色 194cmX503cm   2014年

《荒草滩.》145X365cm 水墨纸本设色 2017年

《出生地》 水墨纸本设色   145cmx365cm 2017年

《金色童年》  245X472cm 水墨纸本设色  2017年

  草原上,高大的乔木、灌木都很难生存的地方,只有草可以生存,而且生存得非常蓬勃,草籽炸开,刘巨德说他经常晚上安静的时候听到草籽炸籽的声音,这种体验我们也是没有的。这种草在地上轰轰烈烈的生长,在地下,它的根一串就能串几十米,它就靠着根才能在草原上顽强地生存下来。所以他给这种草取名为《追日草》,因为草是向着太阳生长的,哪里有阳光,草就疯狂地朝着那个方向生长,对于这种草的尊重其实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因为我们以往的经验中草的生命是最卑贱的,但是在刘巨德的心目中,如此卑贱的生命却有着不可思议的生命力,值得我们敬畏。

刘巨德 《生命之光》 水墨纸本 250cmx2750cm 2015-2017年 捐赠中国美术馆

  刘巨德总是跟我说,他一直想画一张以生命和光为主题的大画,到底有多大他自己也不知道,能画多大就画多大。从2015年,这幅画开始了,我阶段性的见证了这幅作品的创作全部过程,两年多才完成。画面以成群的白鸽作为开端,一群年轻的男男女女、时尚的青少年,他们手里拿着百合花,低着头、沉思着,眼里喊着泪光前行,在人们行进的过程中,天上洒下了花语,也洒下了很多阳光的光斑,鸽子跟他们一起飞翔、行进,这种向着光的前行其实是人类文学史、艺术史永恒的主题,旦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中国的夸父逐日都是这样的主题。接着,烛台出现了,镜子出现了,烛台和镜子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不同时代分界线,但是人和鸟儿们,都要穿越烛光之林,穿过一面面的镜像,来到了光的世界,炫目的光让眼前炫目,有一个像女神一样的形象,张开双臂,拥抱着一路走来的所有的生命,最后呈现出了千手观音的存在,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所有生命都被接纳,都被拥抱,都被宽容。

《流沙湾》 装置 2017年

《流沙湾》 装置 2017年

  刘巨德的故乡是蒙古高原,也属于黄土高原,在厚厚的厚土之上,刘巨德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如今他的很多回忆都来自于这种记忆。这次展出了一件装置作品《流沙湾》,他平时除了创作架上绘画之外,也做很多陶塑,他用陶器、青铜、玻璃塑造了草原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动物的遗骸,有牛头、马头,在沙地里,动物倒毙了,腐烂了,它们的肉被鹰、狼叼走,剩下白森森的骨骼,被沙子所掩埋,千百年后变成化石,而不知哪一年,当春风来临,揭起一层沙,有的遗骸就露出来了,风吹过,野兽经过,留下它的足迹。刘巨德把他小时候经常看到的这个情境变成了一件装置作品,让我们在这件作品跟前发思古之幽情,看到宇宙中的四季轮回,看到生命的生生灭灭,看到无常中的永恒。

《大漠胡杨》145cmX365cm 水墨纸本设色 2017年

《胡杨魂》  245X472cm  水墨纸本设色  2017年

  《胡杨魂》,胡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刘巨德家乡记忆的一部分,我们知道胡杨也是生长在非常干旱的北方地区,大家都知道胡杨的生命是极其顽强的,所谓三千年不死,死了以后三千年不倒,倒了以后三千年不朽,说的就是胡杨,加起来有一万年的时间,也是极其顽强的生命的象征。中国很多艺术家都画过胡杨,而刘巨德画的胡杨跟其他艺术家的不同就在于他浓厚的结构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首先他把胡杨抽象化了,把胡杨具象的形象抹掉,选择了胡杨倒下去之后已经朽烂的局部,那些参差不齐的细节,把它提炼成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东西,你说它是胡杨但可能一般观众根本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可是我一旦告诉你他画的是胡杨,那么见过胡杨的人特别是见过倒地胡杨的人心里立刻明白他所画,而且画的是胡杨的骨骼和胡杨的灵魂,这样的色彩、线条、造型、结构都在对生命进行一种礼赞,虽然胡杨已经死亡,可能很快就要化为尘土,但是作为一种存在过的生命,它值得我们永远的对它表示敬畏。

责任编辑:刘倩

推荐关键字:中国美术馆 刘巨德 展览 水墨 王鲁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